“癌癥晚期還有必要治療么?”
大多數(shù)人面臨“得了癌癥,要不要治療”的這個抉擇時,一般都是病人已經發(fā)展到了晚期,擔心會面臨“人財兩失”的結局。針對這個問題,網友發(fā)表了不同的看法:
@某用戶:有兩個選擇,一是盡力延長生命,但是為此要花很大的代價;二是注重生活質量,通過止痛藥或臨終關懷等手段緩解痛苦。無論是哪個選擇,都要以患者個人的意愿為主。
@林興:建議有錢就治,沒錢就算了吧!
@海角天涯:生存不能用錢來衡量,離開是需要勇氣的。如果最后真的治不了,也要體面地離開。
如果是你的話,你會如何選擇呢?
一、癌癥如果不治療的話,最后會怎么樣?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yī)師孫燕指出,在他工作的醫(yī)院,患癌的職工有80%都實現(xiàn)了治愈。
為什么醫(yī)生患癌之后,治愈率比普通人要高呢?
主要是因為醫(yī)生比較專業(yè),對癌癥了解得比較多,日常生活中會下意識地遠離致癌因素,同時比較重視體檢,可以早期發(fā)現(xiàn)癌癥。另外,患癌之后能夠對現(xiàn)代醫(yī)學有充分的信任,治療謹遵醫(yī)囑,此外參加臨床試驗的機會也比較多。
那么,如果一個人得了癌癥,選擇不治療的話,會活得更久嗎?這個要分情況,有的患者確實更適合保守治療,比如患者本身的體質比較差,不適合馬上手術或者放化療,否則會有感染、出血等風險,容易加重病情。
但對于部分病情復雜的,如果不治療可能會面臨這些后果:
免疫力下降引發(fā)感染
免疫細胞需要不斷與癌細胞對抗,在這一過程中,免疫細胞元氣大傷,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免疫力就會不斷下降,增加感染風險。
癌細胞出現(xiàn)擴散或轉移
癌細胞得不到及時的控制,在體內瘋狂肆虐,就會擴散或轉移到其他器官,使病情進一步加重,增加后續(xù)的治療難度。
器官出現(xiàn)衰竭
癌細胞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在擴散或轉移到其他器官之后,會對其他器官的功能造成不良影響,導致器官衰竭。
身體出現(xiàn)不良癥狀
癌癥不是小病,一開始癥狀可能不嚴重,放任不管的話癥狀會越來越明顯,引起嚴重的身體不適,甚至導致無法正常生活。
五年生存率降低
影響五年生存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是否及時治療、是否接受規(guī)范的治療、患者是否耐受治療等。不及時治療,不僅生活質量大大下降,生存期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二、癌癥有一半都是治死的,這個說法你還在信嗎?
癌癥及時治療很重要,可是卻有人說,有一半的癌癥患者都是被治死的,真的嗎?
其實不是的,患癌后可以活多久,主要看癌癥類型和發(fā)現(xiàn)時間。癌癥惡性程度不高、治療手段較多、發(fā)現(xiàn)時間較早、積極治療的話,生存期就會相對比較長。
不少人會將癌癥死亡的“鍋”甩給化療,認為是化療加速了癌細胞的擴散,才導致了患者的死亡。然而恰恰相反,化療對于癌癥治療有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內科主任醫(yī)師李峻嶺表示,通過細胞毒類的藥物,化療可以使癌細胞雙鏈DNA復制的功能損傷,加快癌細胞壞死的速度。
同時,化療還可以降低腫瘤的負荷,使得化療聯(lián)合其他療法的時候,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不過,化療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的細胞也會造成一定的損傷,所以會不可避免地引起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比如惡心、嘔吐、脫發(fā)、貧血等。
但是,化療引起的副作用是可預期、可控制的,與癌細胞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比起來,副作用可以說算不了什么。因此,目前化療仍是治療癌癥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
千萬不要放棄科學治療,反而選擇所謂的民間偏方、秘方,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美國耶魯大學曾經做過一項5年的追蹤調查,281名不相信正規(guī)治療的癌癥患者,與病情相似但接受了正規(guī)治療的癌癥患者相比,5年死亡率高了2.5倍。
所以,患癌之后,一定要老老實實接受正規(guī)的治療,不要想著有什么抗癌特效藥,或者靈丹妙藥可以讓自己快速恢復。只有相信科學,治愈的希望才會更大。
三、年年體檢正常,卻還是被查出癌癥?可能項目選錯了
不少人在被查出癌癥后,會很震驚,明明自己每年都堅持體檢,為什么還會患上癌癥呢?是不是體檢沒用?其實你們知道嗎?真正有效的體檢是“針對性”的檢查。
1、肺癌
肺癌篩查應選擇低劑量螺旋CT,50歲以上且年吸煙量在30包以上的人,以及45歲以上、年吸煙量在20包以上且持續(xù)30年一天吸1包煙,或者持續(xù)15年一天吸2包煙的人為肺癌高危人群,建議每年篩查一次。
2、腸癌
腸癌篩查應選擇肛門指檢 、大便潛血、結腸鏡檢查,有腸癌、乳腺癌家族史,或者有腸息肉、家族性腸病的人為腸癌高危人群,建議從45歲開始每年做一次篩查。
3、肝癌
肝癌篩查應選擇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臟B超,有肝癌家族史,患有乙肝或丙肝,患有肝硬化,患有藥物性肝損傷等人群為肝癌高危人群,建議男性35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每半年篩查一次。
4、胃癌
胃癌篩查應選擇胃鏡,年齡在40歲以上、生活在胃癌高發(fā)地區(qū)、感染幽門螺桿菌、有胃癌家族史以及患有胃炎、胃潰瘍等胃病的人群為胃癌高危人群,建議每2年篩查一次。
5、食管癌
食管癌篩查應選擇內鏡,年齡超過40歲且有食管癌家族史或者消化道病史的人群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議每1-3年篩查一次。
6、乳腺癌
乳腺癌篩查應選擇乳腺B超,有乳腺癌家族史、未婚或35歲以上初產、月經初潮小于12歲或行經超過42年等人群為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議每半年到一年篩查一次。
癌癥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不要一確診癌癥就覺得失去了生的希望,而是要冷靜應對,積極治療,才能延長生存期,甚至實現(xiàn)臨床治愈,獲得長期生存。
參考資料
[1]《為什么醫(yī)生患癌后治愈率高?這些問題,你一定不能忽視!》.醫(yī)學界腫瘤頻道. 2020-12-31
[2]《化療是怎樣大戰(zhàn)癌細胞的?會傷害正常細胞?》.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 .2021-03-26
[3]《一查就是癌晚期?各種癌癥的篩查方法,建議收藏!》.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