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千百年來,我們在山水中悟天地人生、感宇宙萬物。靜觀瓷器上的山水,我們也會覺得賞心悅目,尤其是那濃重求實、輕淡化虛的康熙青花山水,常引人沉醉。但是,我們要知道,想要在瓷上繪山畫水,并營造出此般意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國山水畫在魏晉時便有所發(fā)展,顧愷之所繪《洛神圖》中“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洛神身姿窈窕回首,與曹植款款對視于洛水畔。但瓷上山水卻是到六百年后的元青花上,才稍顯其貌,當時的山水為人物圖背景,寥寥幾筆,十分簡略。 明時早中期,出現(xiàn)了一些山水亭臺樓閣、海浪仙山,數(shù)量很少且繪法仍不成熟,僅僅是單線的勾畫、填充。到了明晚期,充斥著文人氣息的山水出現(xiàn)了在瓷器上,讓人眼前一亮,這得利于民窯的迅速發(fā)展,制瓷藝人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瓷器官樣,靈活借鑒當時文人畫家的筆墨,在堅硬的瓷器上描山繪水,如此,文人士大夫也能在這片山水間寄托情思,尋得一片安寧。由此開始,山水終于在瓷器上大放異彩,并在康熙時期達到了巔峰。”四王”,是康熙時互為親友的四位王姓畫家,分別是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他們繪畫技法功力深厚,在清代畫壇占主流地位,也因此對康熙青花山水瓷畫藝術(shù)風格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四王”對康熙青花山水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紋樣仿古。這四位畫家深受明代畫家董其昌的影響,畫風崇古。董其昌為明末文人畫家,所畫山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康熙帝也很是欣賞,收藏有大量他的畫作,甚至還親自模仿其書法作品。董其昌將藝術(shù)比作禪宗,“以淡為宗,筆墨至上”,此類南宗山水墨畫在清代由民間步入正統(tǒng),在江南青山綠水中孕育出的“四王”,是董其昌眾多追隨者中表現(xiàn)最為優(yōu)秀者,也因此受到了康熙帝的褒獎和贊揚。他們山水中的“日西臨暮,宛然古人”,被制瓷匠人原原本本的復制下來,近水鱗波靜謐,遠山起伏跌宕,樹木茂盛錯落,人物怡然自得,這是一種復古山水美學,遠近、虛實拿捏無遺漏之筆,極重意境之美。另一方面在于西法滲透。康熙時期,一大批西洋畫家進入宮廷,西方油畫所注重的明暗、層次,被宮廷畫家們習得,如王翚的《康熙南巡圖》中就融入了西畫技法。而為了更好的表現(xiàn)“四王”山水的筆墨多變,讓瓷上山水擁有同樣的層次感,康熙青花“分水”技法實現(xiàn)大飛躍,墨色五分,由頭濃至正濃、二濃、正淡、影淡,產(chǎn)生出不同的色階,從而使遠近山巒層層推進,濃重求實,輕淡化虛,山石中間常留白,凸顯出立體感。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圖蓋缸 另外,有意思的一點是在“四王”的山水畫作中,他們慣常將畫中人、丘壑左右挪移,其他不改變,康熙青花山水似乎也學到了這點,我們??匆娫S多康熙青花器上,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個水,但畫里的人一會在水這一邊,一會跑到了另一山坡上。 本次域鑒北京官方保真-寶文堂和白云龍專場中,一只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筆海值得各位藏友關(guān)注!此件為青花山水人物筆海,青花發(fā)色明翠純正,濃淡有致,釉面光潤釉層質(zhì)感瑩潤,傳世包漿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