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 ![]() 圖源網(wǎng)絡 杜鵑鳥身體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點,腹部有黑色橫紋。春末夏初時常晝夜不停地鳴叫,這是一種美麗可愛、富有靈性和神奇?zhèn)髡f的益鳥。杜鵑鳥又叫杜宇、布谷、子規(guī)、望帝、蜀鳥等。杜鵑鳥意象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常詠之物,關于它的詩詞數(shù)不勝數(shù),文化意蘊豐富多彩。 1 浣溪沙 【宋】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 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 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松林間沙路潔凈得不沾泥土,瀟瀟的暮雨聲和布谷鳥的啼叫聲在回蕩。作者雖貶官黃州,但他從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樂趣,杜鵑鳥在這里烘托了作者傷春、惜春之情。由景入情,作者一反人們常嘆的時光流逝,得出了“休將白發(fā)唱黃雞”的哲理,表達了作者雖身處逆境,但胸懷曠達、信念堅定不移的思想感情。 2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前兩句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寄游在外的詩人,時當南國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紛紛飄墜的柳絮,耳邊是一聲聲杜鵑的悲啼,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 3 杜宇也叫望帝,傳說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后禪讓退位,歸隱深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靈魂化為杜鵑鳥。每年暮春杜鵑花開時節(jié)日夜鳴叫,悲鳴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聲凄切,所以人們借以傾訴悲苦和哀怨之情。 錦瑟 【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詩人在詩中追憶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傷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憤懣的心情,大量借用莊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玉生煙等典故,采用比興手法,運用聯(lián)想與想象,把聽覺的感受,轉(zhuǎn)化為視覺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組合,創(chuàng)造朦朧的境界,從而借助可視可感的詩歌形象來傳達其真摯濃烈而又幽約深曲的深思。詩人巧妙地化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苦哀怨寫得淋漓盡致。 (不源于統(tǒng)編新教材,僅選取用于拓展) 琵琶行(節(jié)選) 【唐】白居易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边@里白居易被貶江州,月夜送客,聽到琵琶女被棄的故事,詩人傷感萬分,再聯(lián)系自己,謫居臥病潯陽城,苦竹繞宅,朝晚聽到杜鵑啼血,悲傷無限。通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jié)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社會的動蕩,世態(tài)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和對自身失意的感慨。 4 蜀道難(節(jié)選) 【唐】李白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痹娙私杈笆闱?,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不源于統(tǒng)編新教材,僅選取用于拓展) 資料來源:統(tǒng)編新教材、古詩文網(wǎng) |
|
來自: 寶妞 > 《古詩意向解讀,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