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 無不講究尊貴卑賤 ,但人員甄別技術(shù)卻并不發(fā)達,因此人們?nèi)绾巫C明自己的身份,朝廷如何保證官員的權(quán)益以防冒名頂替而破壞社會秩序就顯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對于一個名副其實的多民族且人口眾多的唐王朝來說,面對龐大的版圖和激增的人口, 如何有效地進行管理, 是維持統(tǒng)治和穩(wěn)定的重要問題。 而魚符則對唐的人口管理起了重要的作用。魚符,在前朝的發(fā)展下代表的不僅僅是 帝王賦予的特定權(quán)力之物 ,同時也是持有者社會地位和階級身份的重要憑證。那么,在歷經(jīng)兩百八十九年,前后二十一帝的唐朝,魚符隨之經(jīng)歷了哪些發(fā)展變化? 過往前朝早有虎、竹,到唐時為何非要換成魚符 《漢書 文帝紀》記載:文帝二年 "九月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 虎作為百獸之王,長期以來為人們所敬畏,更被人們當作是權(quán)力和力量的象征。 幾千年前,姜太公就以玉石或青銅等材料做成虎狀,并分為左右兩半符,作為 兵權(quán)歸屬和調(diào)發(fā)軍隊的信物 。有著名的故事信陵君竊符救趙,《三國演義中》中諸葛亮以虎符巧奪三城池為例。說明 虎符、竹符 等早已為前朝所使用,并一直為歷朝所沿襲。那么唐朝為什么要刻意將符換成魚的形狀呢? 1、 皇權(quán)至上,皇姓為尊 事實上使用魚符代替虎符或其它符,并不是唐朝專有的。早在隋文帝時就以魚符之制, 代替了自春秋時就流行的的銅虎符。 《舊唐書 輿服志》記載:"高祖武德元年九月,改銀兔符為銀魚符。" 據(jù)《朝野僉載》中所給解釋為是:"取魚之眾,鯉強之兆也。"李、鯉二字同意,而鯉強正是李強的含義。而虎則正好犯了祖父李虎的名諱,所以在整個唐朝的統(tǒng)治期間都沒有出現(xiàn)過虎符,可見古時統(tǒng)治者們對皇權(quán)的不可侵犯性重視程度之高。 2、 寓意祥瑞,萬代盛昌 漢時就有鯉魚越過龍門從此飛黃騰達的神話故事。除此之外,魚還因象征富貴和人丁興旺而一直被人們所贊頌和崇敬,這也是唐高祖時選擇繼承隋朝魚符的重要原因。 3、 是富是貴,以 為證 唐代魚符無論是形制上還是使用,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其長約六厘米,寬約兩厘米, 中刻有"合、同"兩字用于契合 。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用于軍事調(diào)動,一類作為官員隨身之符用于身份證明。由于其制作工藝復雜、精美細致,無論是因公辦差還是出入城關,相較普通平民的公文證件更是多了一份不可復制的權(quán)威。 作為承前啟后的事物,魚符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怎樣的跌宕起伏 張九齡曾寫詩說:"魚為龍象,既彰受命之先,銘作人文,更表錫年之永。"和古人一樣,在唐朝人眼里魚深受眾人喜愛, 而唐代魚符也從隋朝直接繼承而來。 并將其使用范圍進行擴大,而不再局限于高官者,凡與國事相關的人事都必須出示魚符為證。國外來朝的使者也要攜帶魚符為證。 1、 從調(diào)兵遣將到權(quán)力象征 符,在最開始視為調(diào)兵之用的重要憑證,也是帝王掌握國家軍事之重器,是加強皇權(quán),分散地方權(quán)力的重要保證?!镀魑飬舱劇分性疲?符,契也。代古之圭璋,剖而相合, 長短有度,用以征召,兼防欺詐也。 " 但隨著社會不斷地發(fā)展,人口隨之增多,為更好進行統(tǒng)治,便逐漸將魚符的軍事功能擴展到身份證明,以及具有鮮明的權(quán)力和階級地位的特征。文獻記載" 太子用玉,親王配以金符 ,庶官帶以銅符,皆盛以魚袋,三品以上飾金,五品以上飾銀。" 2、 二起二落,終回正道 魚符在唐代并非一帆風順,而是歷經(jīng)了幾次變更?!杜f唐書 高祖紀》曰: "武德元年,停竹使符,頒銀兔符于諸郡。" 而在高祖武德元年才將銀兔符改為銀魚符,到了武周時期又廢除魚符改為龜符,直到唐中宗初年,有用魚符取締了魚符并為后代所沿用。 3、 以銅代木,配有魚袋 魚符從隋朝開始,最先用木頭雕刻而成,一半為雌,一半為雄。在《隋書 高祖紀》中就有明確記載:"開皇九年, 頒木魚符于總管刺史; 十年,頒木魚符于京師官五品以上;十五年,京官五品以上佩銅魚符。"而到了則不僅使用魚符,還配置了裝魚符的袋子。 《舊唐書 輿服志》中曰:"咸亨三年,五品以上賜新魚袋,并飾以銀,三品以上各賜 金裝刀子、礪石一具。 "由此可見,唐朝是魚符發(fā)展的頂峰時期。 4、 從為生者正身到伴主人極樂 在唐朝以前,無論是何種魚符,刻有名字的在辭官之后都要上交。沒有名字的可交由下一任官員繼續(xù)使用,都無法伴隨主人一生。而據(jù)《唐會要 魚袋》中載: "永徽五年八月頒令,五品以上官員薨亡者,隨身魚袋,不須追收。" 隨身魚袋,便是朝中大臣要員們用以證明身份,并盛裝魚符掛于腰間的袋子,從這年以后魚符與魚袋,成為了主人的隨葬品逐漸成形。 總結(jié) 魚符,是古時人們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所凝結(jié)的智慧結(jié)晶,更是帝王們用以階級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唐朝,跟隨前朝,同時也為了避以帝王的名諱而沿用魚符,在用其調(diào)兵遣將, 維護家國安寧的同時將其進行推廣 ,并增加新的功能和用途。 不僅是便于操辦各項國事,規(guī)范社會秩序,同時也為官員們配以隨身符,并飾以魚袋用來表明持有者的身份,所處的社會地位以及所能 享受的相應待遇。 魚符的樣式從金制到銀制再到銅質(zhì),劃分細致不可逾越,從公有到個人私有并成為隨葬品, 無不體現(xiàn)了魚符在唐朝的重要性之大。 參考文獻: 1、《政府法制》 2、《收藏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