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道德經(jīng),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國人的游戲姿態(tài),孔教是工作姿態(tài)。每一個中國人,成功發(fā)達春風(fēng)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敗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一副鎮(zhèn)痛劑,撫慰受了創(chuàng)傷的中國人靈魂?!?/span> 《道德經(jīng)》蘊藏著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輝燦爛的自保陰謀哲學(xué)。老子是中國人“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謙恭,再三重復(fù)柔和、忍耐、爭論之無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戰(zhàn)術(shù)優(yōu)勢。他宣揚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剛。 《道德經(jīng)》闡述老子的哲學(xué)、老子的功用論,可以直接作用于我們?nèi)粘I钪杏龅降母鞣N問題。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01、道用其虛,用之無窮 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span> 意思是:有形的東西之所以能被人使用,是因為看不見的無形(空虛)在起作用。 一些器物,比如酒杯和茶壺,它們有用的部分,不是有形有象的實體部分,而是實體圍成的空虛部分。 酒杯和茶壺如果變成實心的,就不能用來盛酒盛水,也就失去了效用。 道的應(yīng)用也是如此,道法自然,萬事萬物之所以能夠有規(guī)律地運作,就是因為看不見、摸不著,好像是“虛無”的道在起作用。 老子對道的應(yīng)用,有個很好的比喻,他把道比作天地之間的,一個巨大的風(fēng)箱,這風(fēng)箱正是因為內(nèi)部空虛,所以,只要拉動就可以鼓風(fēng),并且不會枯竭,越鼓動風(fēng)越多。 “一盅可飲千瓶酒,飲盡百川仍是壺。”一個酒盅,可以用來暢飲一千瓶酒;一個茶壺,可以用來暢飲一百條河的河水。 天地萬物,皆在道中。大道之用,無窮無盡,不會盈滿,用老子的話說,就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空虛而能量無限(“不屈”),用之無窮(“愈出”)。 02、人用其心,致虛守靜 人心也是虛空遼闊的存在,“吾心即是宇宙”。人要效法道的精神,就要解除自己心靈的束縛,將自己完全與道融合在一起,始終與道為一。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span> 世間紛紛擾擾,人心很容易被瑣事、俗事填滿,而處于躁動的狀態(tài),所以要及時清空,要“虛”。 莊子有個很好的說法,“虛室生白”,空的房間才顯得敞亮,如果房間堆滿了東西,有光亮也透不出來?!疤摗敝蟛拍堋办o”,靜能生慧。 過去,人們做飯,要燒灶,有個說法,“火心要空”,往灶膛里添柴禾,不能添得太多,中間要空起來,因為添實了,空氣進不去,沒有氧氣,火燒不起來,火就不旺,“致虛守靜”,也是這個道理。 如今,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更是擠壓了我們的思考空間,誘惑了我們的心性,使我們的心蠢蠢欲動,沒有片刻的安寧,只有“致虛守靜”,我們的心才能如無形的風(fēng)般自由自在,才能活在當(dāng)下。 03、為而不爭,人生安泰 明白了“道用其虛”的哲學(xué),在心境上追求“致虛守靜”,在為人處世方面不妨學(xué)老子所說的“為而不爭”的態(tài)度。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電視劇《雍正王朝》里面,康熙皇帝晚年時,幾個皇子為太子之位爭得熱火朝天,甚至不擇手段。 四皇子對爭還是不爭,一時猶豫不決,鄔思道說了一句很經(jīng)典的話來啟發(fā)他,叫做“爭是不爭,不爭是爭”。 這句話的含義是:其他皇子都想著法子討好皇上的時候,不要去湊這個熱鬧,處在風(fēng)口浪尖上,只會招來嫉妒和陷害;要做的恰恰就是不出風(fēng)頭,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出于公心而非私怨的處理各種沖突;太子之位不是靠爭,就能爭來的,不如守著自己的本分,至少可以避禍。 結(jié)果太子之位給了不爭的四皇子(后來的雍正皇帝)。 不爭,并不意味著不努力、不作為。不爭,是穩(wěn)健的立身之道。不爭,看起來是犧牲或退讓,事實上所有的后退都孕育著前進,很多時候是吃小虧占大便宜。 人生之旅,如同橫渡江河,只有遠離漩渦的人,才能勝利到達彼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