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初《徒手攀巖》獲得奧斯卡以來,攀巖運動聲名大噪,且一并帶火了其他登山攀巖類紀錄影片,如早前的《攀登梅魯峰》和《黎明墻》。然而直到近期《阿式登山家》的上映,一個長期潛伏在我心中的問題才徹底覺醒—— 看了這么多外國紀錄片,國產(chǎn)片都去哪兒了?縱使每年都有優(yōu)秀的國產(chǎn)戶外影片上映,我仍然覺得,以一部紀錄長片的視角去評判,它們與《徒手攀巖》、《黎明墻》等廣受好評的紀錄長片有很大差距。《徒手攀巖》的豆瓣評分高達8.9,基本可以認為是一部公認的佳作,但一位名叫@麻繩的網(wǎng)友的評價,讓人覺得好氣又好笑。“這個評分也是見了鬼了,我是對這個電影非常無感。也許是對這個玩命運動無感吧,即使在電影院里,面對最后20分鐘的free solo我也是絲毫緊張不起來,何況前面的鋪墊實在是太瑣碎太冗長了,信息量很低?!薄狜麻繩就算說出花兒來,電影最原始的功能,其實不過是講故事。如何完整生動地講述一個故事,是影片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去年年底,《無盡攀登》在國內上映,我便親臨現(xiàn)場看完了整部影片。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無盡攀登》并不是一部差勁的影片,它在拍攝和剪輯、配樂上都用心良苦,情節(jié)感人,不失為一部制作精良的紀錄電影,甚至可以說是目前國內戶外運動紀錄片中制作水平數(shù)一數(shù)二的影片。不過從它的故事線中,也可以看出國產(chǎn)戶外運動紀錄片普遍問題的一些端倪。《無盡攀登》聚焦于夏伯渝2018年最后一次攀登珠峰并成功登頂?shù)墓适隆S捌那?0分鐘簡單地介紹了夏老失去雙腳、幾次攀登珠峰的經(jīng)歷和日常生活,采訪了妻兒、好友和制片人等4位人物作為對人物側面的刻畫,隨后的一小時便進入了2018年攀登珠峰的故事。 ▲無盡攀登劇照。
但影片過于聚焦于最終成功的這次攀登,而忽略了一些極佳的鋪墊素材。單一故事線的線性敘事要求故事本身具有足夠的戲劇性,才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夏老本身的故事足夠具有戲劇性,然而一次成功的經(jīng)歷,是遠遠不足以體現(xiàn)的。《重返N39》是一部比較典型的具有類似敘事結構的紀錄片,也是導演阮任藝近年來比較重要的一部作品。該片講述了何旭東、宗同昌二人駕車沿北緯39度線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過程。與《無盡攀登》類似,《重返N39》主要聚焦于了過程本身,并且也存在不少珍貴的、具有情緒感染力的細節(jié)。不過阮任藝對我說,在制作過程中他認識到自己的影片的其中一大不足,就是人物塑造略顯單薄,人物的精神和過往,如他們當年走沙漠的原因,事件對人生的影響,又為何重新去走這條線路,都沒有能夠加入影片中,這些情節(jié)能夠大大提高電影的深度和人物的立體形象。《無盡攀登》也有著類似的不足,對于夏老1975年攀登珠峰失去雙足的經(jīng)歷、16年攀登珠峰失敗的經(jīng)歷缺少細致的描寫。夏老故事的感人之處便在于不斷戰(zhàn)勝命運的挫折,卻從未放棄。而只靠描繪最后一次攀登的情節(jié),很難挖掘出人物背后的精神。▲無盡攀登劇照
我在觀影現(xiàn)場也有幸與創(chuàng)作團隊簡短交流,剪輯師葉儒暢回答我說,這部電影在后期制作的階段,所有的素材交到自己手中,他們盡了最大的努力將現(xiàn)有的素材剪輯成影片,將他們認為備受感動的鏡頭和故事都容納進影片中。現(xiàn)成素材有限是限制紀錄片表達的一個常見問題,但并不是無法解決。這些情節(jié)也可以通過采訪和圖片資料,或動畫、手繪的形式來彌補。▲在影片《黎明墻》中,攝制組用動畫的形式為當年沒能留下影像的經(jīng)歷補上畫面。圖片來源:《黎明墻》
《攀登梅魯峰》就是一個很好的模版,攀登梅魯峰講述了Jimmy和同伴Renan及導師Conrad 三人歷經(jīng)數(shù)年,前后兩次挑戰(zhàn)梅魯峰鯊魚鰭線路最終成功的故事。不過《攀登梅魯峰》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其影片雖然用了近50分鐘的片長講述了兩次攀登的過程,但中間的40分鐘卻細致地講述了幾年間三人各自的遭遇,Renan幾乎喪命的滑雪事故、Jimmy遭遇雪崩奇跡生還、以及多年前Conrad失去導師和搭檔的經(jīng)歷,恰恰是這些沉痛悲傷的經(jīng)歷,才讓最后的成功顯得來之不易。可《攀登梅魯峰》中三人也只是嘗試了兩次,Conrad也許嘗試的更多不過影片中主要描述的只有兩次,而夏伯渝可是足足去了五次珠峰,都是怎么失敗的?什么支撐著夏老不懈地追求珠峰?在影片中我都沒有得到答案。《無盡攀登》和《重返N39》的敘事問題,在國產(chǎn)紀錄電影中也普遍存在。幾年前同樣是以攀登珠峰為題材的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同樣有著類似的問題,影片聚焦于圣山探險公司培養(yǎng)的年輕高山向導們參與珠峰攀登的故事,卻忽略了這些年輕人的身世、家庭背景、入學以及成長的過程。并且由于難以得到資助和宣傳,它們更難獲得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來投入影片的制作。因此很多影片僅能做到完整講述一個事情,而深層次地去挖掘、去塑造人物,則無從談起。著名營銷顧問Simon Sinek有一個理論,想讓你的顧客買賬,有三個問題需要明確,首先是為什么做(Why),其次是怎么做(How),最后才是做什么(What)。敘事的結構和選擇,只是講述一個故事的方法。是Why-How-What中的How,而想讓更多的人去觀看欣賞影片,取決于Why——影片為什么存在。▲黃金圓環(huán)法則的大意為:想要激勵別人的行動,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是最核心的問題。為什么要拍攝一部影片,也是刺激觀眾觀看、思考并轉化為生活中的行動的關鍵因素。
“為什么存在”也許說的有些晦澀,直白地說,導演想通過影片傳達的精神、信念或理念才是觀眾選擇觀影的原因,而題材和敘事,只是一種達成目的手段和途徑。紀錄片遠遠不僅是記錄,也承擔著傳播一種文化、一個概念的使命。在中國的紀錄片行業(yè)中,導演通常對一部電影起主導作用。因此導演看待題材的視角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影片的立意。而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一些導演傾向于加入明顯的個人價值判斷,而另一些則傾向于較少的個人表達,孰是孰非,并無定論。《徒手攀巖》無疑是一部強個人表達的紀錄片,在影片中導演體現(xiàn)了自己對于Alex這個人物的理解,為了塑造一個英雄般的形象,導演細心地將Alex生活中與之相關的片段篩選出來,融合成了一部主題明顯、節(jié)奏緊湊的影片,而非事無巨細不加選擇地將一切塞進影片里,因此《徒手攀巖》很少有與主題無關的片段。強個人表達并不意味著虛假,在一部影片的制作中,導演或多或少、或有意或無意的會加入個人的價值判斷和取向,這是對現(xiàn)實進行加工的必然結果。如果想要完全真實,那便不要拍影片。強個人表達的影片中往往能感受到導演對于題材的理解和判斷,所有的畫面都是真實的,只是那也許不是事情的全部。熟悉Alex的朋友其實也可以通過其他的影片或采訪了解到,Alex是一個可愛會開玩笑的大男孩兒,不過在《徒手攀巖》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他冷峻而理性的一面,這便是導演個人的理解。由于導演金國威夫婦中,Chai并不是一個資深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對于攀巖運動更是知之甚少,她看待Alex和他所做的事的視角更接近普通觀眾的視角,他為什么要徒手攀巖?他不害怕嗎?他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恐懼?這么做不自私嗎?這些大家所好奇的問題,你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答案。▲Jimmy和Chai。
這也是很多國產(chǎn)影片所缺乏的要素,即從大眾可理解的視角去看待運動本身。國內的影片制作者大多仍是由愛好者轉型或者兼任,非電影科班出身的愛好者們既缺乏專業(yè)的影片制作知識,也缺乏“門外漢”的麻瓜視角。如果單單是從一個從業(yè)者或者愛好者的角度出發(fā),很難與大眾產(chǎn)生共鳴,說白了,自嗨。而在這一點上,《無盡攀登》顯然是成功的。相比之下,弱個人表達影片則相對客觀、克制,因為更少的對素材進行篩選,所以能夠表現(xiàn)人物的更多細節(jié)。《重返N39》便是典型的弱個人表達影片,阮任藝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得知了重走N39這個計劃,僅拿著一部DV,沒有任何預期地參與到了這次旅程中。沙漠行車中陷車挖沙、找路等重復的工作,和單調的沙漠風景難免讓這部影片的節(jié)奏略顯沉悶,不過整片看下來,很多人物的情緒和想法都被如實記錄進了影片中。阮任藝回憶說,影片40多分鐘的時候何旭東又一次因為陷車而大動肝火,在攝像機面前破口大罵。他心里卻沒有什么波瀾,一直端著DV對著何旭東,這樣的冷靜讓他留下了這一珍貴的鏡頭。也體現(xiàn)了沙漠行車中不斷遭遇挫折后人的真實反應。▲何旭東在一次陷車后情緒失控。
但克制和客觀所帶來的缺點便是情緒共鳴不足,由于較少篩選,容易造成影片的節(jié)奏緩慢沉悶。雖然足夠客觀,貼近真實,但往往觀眾很難從大量的信息中提取精髓,立意不清,造成觀影體驗的不適。不論個人表達的強弱,引起受眾的情緒共鳴,是影片立意的最終目的。如果把影片視作藝術品,一件好的藝術品一定要有高尚的靈魂。如果說立意是一部影片的靈魂,那鏡頭就是影片的載體。無論影片多么另類,電影就是電影,是由流動的畫面所構成的實體。因此畫面的精良與否,在衡量一部作品的優(yōu)劣中也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隨著近年來中國年輕一代攝影師的崛起,國產(chǎn)影片在攝影方面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作為一部影片,畫面的美感自然也是影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疆等國產(chǎn)品牌的普及也為攝影師拍攝畫面提供了新的選擇。▲主題不明顯的航拍。圖片來源:震撼的雅拉雪山航拍+日落延時 @家有愛犬舒狗蛋▲主題明顯的航拍。圖片來源:攀登梅魯峰
不過僅有唯美畫面而沒有好的立意和敘事的影片,就像如今的流量明星一樣,不過是空有一副好皮囊的軀殼。從我接觸攝影起,汗斯一直是我心中戶外攝影標桿式的存在。不過以往我對汗斯的了解更多是通過他拍攝的圖片,直到2020年的疫情期間,汗斯才開始轉向視頻拍攝,如今他才認為自己算是以攝影師作為職業(yè)。▲汗斯拍攝的題材廣泛,但山始終是他作品中的元素。圖片來源:汗斯 除了自己平時接的商業(yè)拍攝和自己工作室的一些視頻外,《辛巴奇遇記》算是汗斯正經(jīng)拍攝的第一部規(guī)模比較大的紀錄片。《辛巴奇遇記》的拍攝工作汗斯從頭跟到尾。每一天他們都會根據(jù)要拍攝的內容制定一些基本的拍攝計劃,預先想好一些必須要拍攝的場景,在過程中再根據(jù)實際的發(fā)展抓拍一些內容。所以實際上,一部影片在最終呈現(xiàn)前,全部素材要經(jīng)過2-3次篩選,第一次,便是來自攝影師。這種篩選或有意或無意,也許是天氣或者運氣的原因沒有抓到,也許是攝影師根據(jù)自己的判斷來捕捉鏡頭,形成了對現(xiàn)實的第一道藝術加工。這也充分說明了導演與攝影師之間需要有充分的信任與默契,不契合的攝影師只會讓導演更難講述心中的故事。戶外運動紀錄片之所以特殊,其中一個重要的特性便是這類影片對于攝影師有極高的要求。攝影師不僅要擁有與被拍攝者相近的戶外運動經(jīng)驗,并對自己要拍攝的事物有充分的了解,也要具有充分的審美能力和鏡頭捕捉的能力。而現(xiàn)實中的大部分普通攝影愛好者是沒辦法同時兼顧這兩項工作的,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戶外攝影師通常由愛好者轉型而來?!锻绞峙蕩r》導演之一的金國威,便是兼任攀登運動員和攝影師,一方面他是北面贊助的職業(yè)登山家,另一方面他又是國家地理的簽約攝影師,對于攀登運動的熟稔和理解讓他成為了攝影師和攝影指導的不二人選。▲圖片來源:Instagram @jimmychin 由于攝影技術的不斷進步,技術主義大有成為主導力量的趨勢。拍攝優(yōu)質畫面的門檻逐漸降低,越來越多的運動愛好者可以在微單、無人機和后期軟件的幫助下拍到不錯的畫面,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航拍鏡頭的泛濫。我并不認為航拍技術的進步和后期處理技術的進步是一件壞事,不過就像音樂一樣,優(yōu)秀的攝影師能為畫面和鏡頭注入人文氣息,可能是一種情緒、一個眼神、或者一個偶然的動作,這樣的鏡頭能夠讓人感受到人是作為故事的主體出現(xiàn)的,而非簡單地呈現(xiàn)一個美麗的構圖或者某個壯觀的景色。汗斯也認為,雖然大景攝影師必不可少,大景風光在戶外紀錄片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更重要的是鏡頭中的靈魂,這也是好攝影師與普通攝影師的區(qū)別。好的畫面能從細微之處傳遞情緒,而不止通過星空、延時、航拍這樣技術的堆砌來給畫面帶去美感。如果這么說難以理解,不如欣賞一下著名攝影作品《阿富汗的女孩》。▲著名的《阿富汗女孩》,沒有妝容,沒有布光,也沒有特殊的構圖,僅通過一個眼神傳達了女孩對于戰(zhàn)爭的恐懼。圖片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
不過也有這樣一種類型的紀錄片,可以脫開故事?!渡降刈孕熊囍谩罚↙ife Cycle)就是典型的例子。這部電影的結構類似散文,從頭至尾充斥著酷炫自行車動作的慢鏡頭,輔以詩歌一樣的散文作為旁白,卻在豆瓣上獲得了高達8.8的評分。這種影片的功能更接近廣告,重點在于通過鏡頭和剪輯直接傳遞情緒,或者表達題材的美感,而非講述一個故事。實際上,這也是國內影片中最有能力做好,也是做的最好的一類影片。當然也有很多人無法接受這種類型的影片,Life Cycle的1800余條評論中有3%的差評,主要的攻擊點便是這部影片沒有劇情、華而不實。我不去評價這樣一部影片是好是壞,從大眾的評價和口碑上來說,它無疑是成功的。國內并不缺乏能夠將運動拍攝的極具美感的攝影師,這也是國產(chǎn)影片可以努力的一個方向。我雖然看過不少紀錄片,但對其制作的體系與流程幾乎毫無頭緒。在與朋友聊天的過程中,我滿腦子漿糊的聯(lián)系上了Outdocs的項目負責人雪瑩。Outdocs中國國際戶外影像展,是目前國內唯一的本土的戶外影像展覽。2019年,Outdocs成為面向國際征稿的大型戶外影像展。幾年來他們一直致力于在國內推廣戶外生活方式,除了每年固定在廣州舉辦的影展外,也與許多露營活動合作舉辦公益影展。也因為他們特別的身份,我從他們的口中獲得了一些國內影像的大致狀況。2021年,Outdocs從國內及國際,共獲得了1351部有效影片投稿;2020年,這個數(shù)字是1228;2019年,993部。▲圖片來源:OUTDOCS
而2021年,來自國內的投稿只有55部,2020年,這個數(shù)字是32。國產(chǎn)戶外影片占全部影片的4%左右。這個比例低的令我震驚,我原以為一個面向本土的影像展覽,國產(chǎn)影片應該占據(jù)一大部分才對。雪瑩也告訴我,這個數(shù)字也同樣低于她們的預期。是什么限制了國產(chǎn)影片的產(chǎn)出?▲圖片來源:OUTDOCS 相比于國內蒸蒸日上的電影市場,紀錄片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資本市場中的發(fā)展。紀錄片制作本身充斥著不確定性,這是它的魅力,也是其弊端。不像普通的電影,紀錄片沒有固定的劇本,在投資者的眼中,沒有劇本等于無法預判成片質量,也便無法判斷其回報率,故風險極高。因此在追求可控和可量化的投資者眼中,除非成片擺在眼前,否則投資紀錄片是具有極高風險的投資行為。而運動題材則更加重了這一現(xiàn)象,即便是在電影中,運動題材也往往回報率不高。從事電影相關行業(yè)的朋友告訴我,《了不起的老爸》算是是體育類題材電影中的一個特例,在原本的預估中,這部電影的票房成績只能達到五千萬。得益于檔期的選擇,和影片本身立意具有大眾共鳴,才最終取得了預期票房3倍的成績。《徒手攀巖》在國內取得的票房成績也只有兩千萬到三千萬,還是在有了奧斯卡獲獎和“徒手攀巖”的雙重加持的前提下,才取得了這樣的票房成績,盡管對于攀巖這個題材,這個成績也可謂非常優(yōu)異。這些畢竟是極端個例,對于大多數(shù)運動題材電影來說,能回本已經(jīng)是一個不錯的成績。我不禁考慮,商業(yè)成功是否也可以作為一部影片質量的衡量標準,不過考慮到市場對于影片的選擇往往有一定的波動,所以這個問題沒有確定的答案。但為什么BBC、美國國家地理卻能拍出優(yōu)秀的紀錄片呢?▲BBC出品的紀錄片大概這輩子都看不完。
一位電影相關從業(yè)人士告訴我,BBC的投資方式類似于國內的央視,通常BBC可以依靠其電視頻道的播出獲得相應時段的廣告利潤,手握版權也讓BBC可以依靠出售展映權來獲取相應的利潤。此外,BBC作為英國最大的新聞媒體,其利潤也不可能僅來源于紀錄片所產(chǎn)生的利潤。因此BBC雄厚的資本也能支撐更長的制作周期和更多的人力物力投資。相應的,他們所制作的紀錄片質量也相對更有保障。而陳春石告訴我,在拍攝央視紀錄片《雪板的盡頭》的時候,一集25分鐘時長的紀錄片所獲的的資金大約在20萬元左右,5集的總投資也不過是100萬元左右。然而為了獲得更高的回報,央視通常會將制作的重心放在一些更受大眾青睞的主題上,比如《舌尖上的中國》。并且央視要求的制作周期短,平均一部影片的實際拍攝時間只有十幾天。這讓他沒有充足的時間和資源去對事件進行跟蹤和制作,而對于一部優(yōu)秀的影片來說,這一過程通常會持續(xù)至少2-3年。沒有制作周期和資金,也就失去了質量的保證。相比之下,雖然制片人柯慶峰不便透露具體數(shù)目,《無盡攀登》的制作成本也至少在千萬元級別,為了拍攝和制作這部影片,他甚至抵押掉了自己的房產(chǎn)。然而在影片正式上映后,其票房成績仍然不盡理想。不過阮任藝卻給了我不一樣的答案,他認為,只要能接受向甲方爸爸稍稍低頭,大多數(shù)情況下資金還是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這大概說明事實上還是有投資方愿意為紀錄片買單,只是這種情況下導演可能需要在影片的藝術性上有所犧牲。▲正在工作的阮任藝。圖片來源:阮任藝
向甲方低頭也會造成一個問題,市場的選擇與投資者的選擇往往是相互作用的,流量明星之所以能夠獲得商業(yè)成功,就是因為他們符合更多觀眾的審美取向,而投資者為了獲取更大的回報去迎合大眾審美,久而久之,這樣的相互選擇將一些優(yōu)秀的創(chuàng)意和故事?lián)踉诹耸袌鲋猓纬闪訋膨屩鹆紟诺那樾巍?/span>這兩股力量改變任何一方都是難上加難,追求高利潤是資本的本性,這點不可能被改變。而想要提高大眾審美則是一個長期且艱難的過程,尤其是,當“同學們,今天美術/音樂/體育老師生病了,這節(jié)課上數(shù)學/語文/英語?!边@種話語仍然能夠引起高度共鳴的時候,想要在一個審美能力匱乏的環(huán)境下提高審美能力,幾乎無異于異想天開。不過這并不是國內獨有的問題,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市場都是生產(chǎn)的主導力量。如果藝術情操和理性認知是大眾普遍追求的目標,漫威也就不會是今天的漫威了。在任何國家、任何行業(yè),都會存在大大小小的諸多問題。即便著眼于國產(chǎn)戶外運動紀錄片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我所看到的也并不是滿目瘡痍。幾年前的《第三極》,我至今仍常?;仡櫍豢上н@部影片是人文地理題材。不過眼前大大小小的問題,看起來并不能一蹴而就地解決,一個社會也許可以讓每人家中都藏書萬卷,卻不可能人人滿腹經(jīng)綸。不僅僅是戶外運動紀錄片,整個紀錄片行業(yè)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所以,中國什么時候才能拍出一部像《徒手攀巖》一樣的電影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