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據(jù)澎湃新聞載,近日,貴州畢節(jié)某鄉(xiāng),一村民要給去世30年的爺爺辦壽宴,廣邀親友鄉(xiāng)鄰,最終因遭舉報“借機斂財”,未果。很多人責罵該村民異想天開,想錢想瘋了,但我理解,他可能也是被逼的——在不可承受的人情(隨禮)之重中,他不過是一枚被挾裹的弱者罷了。他的“斂財”,可能也是無奈之舉,要收回散出去的人情吧。澎湃新聞記者最善挖掘亮點,一深入基層,原來當?shù)亓鱾髦?/span>3年不辦酒虧20萬”的說法。那位想給已故爺爺祝壽的村民,估計也快3年沒辦酒了,實在是虧不起了??!還有村民,蓋個房子竟然連續(xù)4年辦酒。怎么個辦酒法呢?房屋建好一層,擺一次酒;第二年搬家,再辦一次;第三年加蓋一層,又辦一次;第四年,在樓旁加蓋2間房,第四次了。我滴個乖乖,這比坐過山車還刺激吧!估計他們家,怕也是此前3年未辦酒了,虧不起!這太重,不是情義重,當?shù)爻砸淮尉疲S禮100元是起步價。一個月吃那么三五回,敢問錢從何處來?原本,我們是禮儀之邦、人情社會,更有“來而不往非禮也”之古訓。紅白喜事,親友相聚,熱鬧一場,也是淳樸風俗、崇文尚禮,只不過和錢財掛鉤發(fā)酵后,便變了味!鄉(xiāng)鄰不堪重負、苦不堪言,卻又心照不宣、互不戳穿,只得各施其法、各顯神通,你方唱罷我登場,你請我請大家請,想著N種名頭辦酒了——在外布了人情,自然得想法收回來。這就尷尬了,大伙兒徹底陷入了彼此傷害、互相傾軋的吃酒怪圈!有村民無奈稱,“不是在吃酒,就是在去吃酒的路上”,而笑得合不攏嘴的,非酒店老板和廚子師傅莫屬。這一惡性循環(huán)“怪圈”,又豈止畢節(jié)一地!試問,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除了廣東尚算一股清流外,又有誰能幸免! 我一同學,今年國慶本要安排值班,卻非要請假回家,理由是母親要擺壽酒。我這同學很怕麻煩,并不愿擺酒,但終沒能拗過母親,他母親是這樣和他說的:“這幾年,咱家隨禮出了多少錢啊,我這擺一次還不夠收回來呢,必須擺!”又比如筆者故鄉(xiāng),以前辦酒的名頭,無非是小孩滿月、百日宴、周歲、考大學、結(jié)婚,老人則是花甲、古稀等逢十之年賀壽以及去世,再加上蓋房子喬遷。如今,小孩10歲、12歲、18歲,都是可以辦酒滴;老人60以上各年歲,都是可以辦酒滴;中年人30歲、36歲、50歲、55歲,也都是可以辦酒滴。聽說,有的地方更是極盡“創(chuàng)新”之能。當兵、買車、搬家、開張、考上公務(wù)員或事業(yè)編,都要大擺宴席。老人去世,以前是兒子擺酒,女婿做客,現(xiàn)在女婿反客為主,也一起請客擺酒了。而礙于面子慷慨赴宴者,內(nèi)心實是百味雜陳——如今,在家鄉(xiāng),隨禮沒個200元,是羞于出手的,關(guān)系好點的,上千上萬也是推杯換盞談笑間換了主人。我曾參加過一個小鎮(zhèn)的婚禮,當?shù)貫楣膭钣H友多隨禮,寫禮薄的先生,除了一筆一劃記下明細賬外,還要當場大聲喊出來,并且多加一個零。例如,三舅爺隨禮500元,則大喊一聲“三舅爺5000元”,眾人便齊喝一聲好,一唱一和,令人啼笑皆非!只可憐,本就收入菲薄的村民,尤其是喪失勞動能力的長輩,礙于面子,不得不狠下心吃這“傷錢酒”、“傷心酒”。一位將近70歲的長輩告訴我,她每年最大的支出就是禮金錢,最愁的也是這筆錢。作為長輩,不去或者拿少了,都沒面子。一年中,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要湊齊隨禮錢,有時實在手頭緊,只得借錢去“隨禮”,硬著頭皮吃酒席。悲乎,人情已厭“難”中苦!本應(yīng)被孝敬的長輩,也逃不過人情隨禮之風的綁架。據(jù)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大部分農(nóng)民每年僅紅事隨禮錢就有1到2萬元。有農(nóng)民一年隨禮68筆,1.8萬元,占到全年收入的41%。隨禮造成了重大經(jīng)濟負擔,可憐他還得養(yǎng)家糊口。以前聽說因病返貧,這豈非是因禮致窮。再說大都市白領(lǐng),也多有不敢過節(jié)之慨,各種“份子錢”,實在傷不起。特別是同事多的單位,十年間份子錢,漲得不知比房價快幾多。一個國慶,趕著場子吃酒,隨禮就花了幾千上萬,得存好幾個月了!自然,出現(xiàn)“假結(jié)婚騙份子錢”的鬧劇,也就不足為奇了。過年更甚。好日子就那幾天,有的村民一天要吃七八場酒,只好一家人兵分數(shù)路,從早到晚,領(lǐng)著任務(wù)連軸轉(zhuǎn)吃酒。而事實上,隨著“情味兒”變“錢味兒”,金錢厚了,人情反而薄了。錢隨出去,不是賀禮,是負擔,得想方設(shè)法收回來。 甚至有不少人,因為返禮多少的糾紛,鬧得互為仇敵,老死不相往來。比如,當時我拿了600過去,你這次卻只拿了500;比如,我兩年去你家隨禮3次,這兩年我家只擺酒一次,你卻不累加隨禮等,都是可能造成矛盾的導(dǎo)火索。所以在鄉(xiāng)下,村民別的事可以記性不好,唯獨這人情賬,必須記得一絲不茍、清清楚楚,稍有差池出了狀況,那就可能生罅隙得罪人生仇怨。古人說,人情似紙張張薄。而今真沒想到,這一張張薄的,原來是人民幣!又說,禮輕情義重,現(xiàn)在卻是禮若輕了,情便不重。這人情之殤里,有你、有我、有他。我們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既是施害者又是受害者,我們可能是“始作俑者”,也可能是“助紂為虐者”,我們個個叫苦連天,卻又敢怒不敢言。真希望,大家可以醒一醒,隨禮之風、人情之重可休矣!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愿有更多人讀到此文、自躬反省,振臂一呼,共同抵制這害人不淺的人情陋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