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父母送你上大學,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今生今世的緣分從此相隔千萬里。你走進象牙塔,就業(yè)、結婚、生子、老去,大多在那個遠離家鄉(xiāng)的城市。你越走越遠、越飛越高,父母老去的背影亦愈行愈遠、愈變愈淡,漸成為永恒的守望,并終將模糊在那片天涯——題記 1 2001年,她是父親送上大學的。家在西部一個閉塞窮僻的小村,學校在數(shù)千里外的城市。一大早出門,徒步十幾里路到鎮(zhèn)上,再坐上顛簸的小中巴,換乘兩次,傍晚,才趕到當?shù)鼗疖囌尽?/span> 好不容易買到兩張站票,咣咣當當、昏昏沉沉,倚靠著行李躺在車廂連接處,熬了30幾個小時,第三天中午,總算趕到學校。 趕集般辦完入學手續(xù),已是黃昏。父親讓她回宿舍早點睡,他去找間小旅社將就一晚。 次日,天蒙蒙亮,她就睡不著了。那時,還沒有手機,她擔心父親很早就過來等,于是起床,想著順便買點早餐。 到樓下,沒見到父親,便隨意逛逛,這是她第一次認真打量校園,心情異常興奮。走到田徑場,旁邊有一排水泥乒乓球臺,她忽然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隨即,眼淚像斷線的珠子,奪眶而出。 她的父親,三天三夜沒怎么休息,為了省點錢,竟在乒乓球臺過了一夜。 這是我一位師姐的真實故事。 聽完,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報到那天,我倆在酷暑難擋的火爐武漢,在宿舍上鋪的木板小床上,硬擠了一夜。 父母送你上大學,總將光鮮靚麗的一面留給你,而獨自咽下各種苦難辛酸。 現(xiàn)在,很多高校都為新生家長提供一張涼席 2 很多年前,父母送子女上大學,都是平生第一次出遠門。 我一位老師講,開學后,忽然有位女學生找到他,雙眼通紅,噙著淚花。原來,她送年逾50的母親坐上返鄉(xiāng)列車后,整整1天過去了,父親卻沒有接到母親。 老師趕緊報告學校,并發(fā)動所有關系,聯(lián)系鐵路、警察等,沿著火車線路,一站站尋找。最后,在離目的地還有一站地的車站隧道里,找到了她的母親。 還有更多的父母,因為第一次出門,返家時都上錯了車、走錯了路。 有一位網(wǎng)友回憶,1992年,他考上廣西師大。出發(fā)前,打算獨自前往,父親說:“還是我送吧,我也沒去過桂林呢”。到了火車上,父親十分興奮:“我沒去過桂林,也沒見過大學,這次可要好好看一看?!?/span> 等下了車,這位網(wǎng)友不知從哪聽說,大學不準父母送,便對父親說:“你就別去學校了,會有老師在校門口盤問的,我也應該獨立了”,并當即給沉默的父親買了回鄉(xiāng)車票。 多少年后,這位網(wǎng)友仍在為自己的無知而自責、懊悔。要知道,火車站到廣西師大的公交車才5個站呀。 你考上大學,是父母18載含辛茹苦的最大驕傲。因了這份驕傲,他們才鼓起勇氣,平生第一次去了大城市。 有很多家長,來大城市還是第一次 3 很多父母,送子女上大學,也是第一次走進大學。 知乎上有幾個網(wǎng)友的回憶,有趣又感人。 “一葦杭之”說,上大學那年,父親非要送,我執(zhí)意不從,還吵了起來。后來,母親偷偷跟我說,讓他去吧,他一輩子都想進大學。父親因成分不好,沒能上大學,這是他一輩子的痛。那天,父親默默地在校園里走了一遍,沒有說一句話。我一直跟在后面,似乎是我在送他進大學。 “泰姆雷”說,那年考上清華大學,為了省錢,決定由父親送我。臨出發(fā)前,母親悶悶不樂,后來一問,母親才怯怯地低聲說,我也想去。我瞪大了眼睛說,那就一起去呀!后來,一家三口高高興興去了北京,雖然父母98年雙雙下崗、家境困難,但還是在北京游玩了一圈,在校園里,母親開心得像個孩子。我覺得,在決定讓母親同去的那一刻,自己像個大人。 “亦瑤”說,我媽媽迄今化過兩次妝,一次是見證他兒子的婚禮,一次是從她女兒上大學。 某“知乎用戶”說,接近50歲的爸媽第一次進了大學校園,特別激動。媽媽說,這是我第一次吃大學食堂的飯;爸爸說,這是我第一次進大學宿舍;媽媽接著說,而且還是女生宿舍。 因了和你的緣分,父母也過了一把大學癮呢! 家長們在路邊等待 4 也有父母,只送了一小程。 有一位朋友,回憶80年代上大學的情境。天還未亮透,他就興奮地起床了,母親已下好面條,特意煎了兩個荷包蛋。 吃完出發(fā),父母幫忙拎著行李,送到了村子口。天色已漸明亮,母親對他說:“我就不送了,還要順便去扯點豬草。到學校了認真讀書,不要想家”。 一直走了很遠。他回頭,只見瘦削的父母,還呆立在那個山崗。 有一位網(wǎng)友,是60年代上的大學。那天父親送他,一條扁擔兩個包袱,天沒亮就出發(fā),步行50多里到縣城時,已經(jīng)天黑了。父親數(shù)十次扁擔換肩,磨起了血泡。 這時,縣城長途汽車站已下班不賣票了。父親給他買了兩個燒餅,自己卻沒舍得吃。因為沒錢住旅社,就在破敗不堪的候車室里,鋪上帶的被子,睡了一夜,被蚊子咬得滿身是包。 第二天,終于買到了車票。由于沒錢,父親只能送到這里。 我的一位同事講,他上大學時,父母只送到了高鐵站安檢口。他一個人候車、檢票、上車、安置行李。列車緩慢啟動出站,他不經(jīng)意看了一眼窗外,只見父母還站在鐵路護欄邊,已足足半小時! 山水一程、風雪再一程,父母澄靜又灼熱的目送,讓你終難釋懷! 保重,保重 5 還有花樣百出的送讀 “打開方式”。 遼寧一位當過兵的父親,決定帶兒子騎行上大學。兩人從大連出發(fā),22天騎行6000多里,順利趕到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報到。 這位父親說:“主要想兒子吃吃苦,體會人生道路的不易,培養(yǎng)他堅韌不拔的毅力!” 有一位當檢察官的父親,寫出了20條忠告,為女兒送讀,包括 “防人之心不可無,對不熟悉的人要戒備”、“天上不會掉餡餅,永遠不占小便宜”、“公共車輛最安全,不乘黑車或與人拼車”等。 有一位教授,則用文字對女兒的道德、專業(yè)、知識、戀愛等9方面提出中肯建議,并且說:“你若安好,我便幸福!” 兒行千里母擔憂。你一路遠行,留下父母無窮盡的牽掛! 這位家長還特意制作了橫幅 6 陪你上大學的,除了父母,還有厚重的行李。 有一位同學,到學校打開行李,發(fā)現(xiàn)母親悄悄塞了一包土雞蛋,足足50多個。 有一位老母親,為即將離家的兒子烙了7小時餅,導致行李超重30多斤。 有一位媽媽,在女兒的行李箱中塞了一盒避孕套。 而對來之不易的學費,有的縫在外套夾縫里,有的系在褲腰帶上,有的塞在貼身內衣里。父母說,出遠門,財不外漏。 到了學校,父母說著蹩腳的普通話(別人很難聽懂),忙著為你張羅,烈日下排長隊,報到、交學費、找宿舍、買日用品等,忙得不亦樂乎,連水都沒顧上喝一口。 有位父親離校時,還對兒子說:“爹沒本事,回去再多在建筑隊干幾天活,把錢寄過來,給你買雙皮鞋穿”。原來,在食堂吃飯時,父親看到有幾個學生,穿著光亮的皮鞋,“嘎嘎”地走著,而自己的兒子穿著一雙布鞋。 比行李還厚的,是父母千鈞重愛! 厚重的行李,或者家長們覺得還不夠呢 7 不知何時起,有人說,“讓父母送上大學丟人”、“要獨立,不要父母送”。 事實卻是,你上大學,便是與父母關系的轉折點。從此,你遠離家鄉(xiāng),和父母隔著萬水千山。經(jīng)年后,你在他鄉(xiāng)成家立業(yè),或許一年、或許幾年,才回家一次。想必你往后的歲月,陪伴父母的日子,加起來也抵不過兒時的一年了。 這時候,讓父母送送,讓父母看看你你生活學習的處所,讓父母多拍點照留點念想,讓父母稍減憂慮之心,又有何不可?即便“丟人”,丟這一次又何妨?你要“獨立”,今后機會多的是! 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給新生的建議是這樣的: “請來報道的新生注意一下:當你的母親想掛好你帶來的所有衣服并幫你鋪床時,由著她吧;當你的父親想向你身邊的人介紹他自己時,由著他吧;當你父母想跟你在校園到處逛逛并拍照時,由著他們吧。因為,在你開啟人生新篇章時,他們同樣如此。無論你信或不信,這對他們甚至更艱難。所以,讓他們再最后一次,把你當個小寶寶吧?!?/span> 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給新生的建議 送你上了大學,再回家中“空巢”,人去樓空、悵然若失。而因為去過你的大學,此時孤獨的父母,至少還能試著幻想,你穿過校園楓林、坐在教室自習的模樣!至少你打電話說在宿舍、在食堂、在操場時,他們能迅速“腦補”出場景,而不只是一張模糊的臉。 有幾句話很貼切,“所謂父母,就是不斷對著你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對我們來說,那是一個時代的開始;對父母來說,那是一個時代的結束?!?/span> 當你有點忐忑、興奮而又焦急,奔赴遠方追逐夢想時,又何妨,讓父母再多送你一程、陪你一段、幫你一把、看你一眼! 要知道,對于父母的愛,你欣然接受,便是一種回贈與報答呢! 又到開學季,你還記得曾送你上大學的父母嗎? 請深深鞠一躬,向他(她)們道一聲珍重和感謝! PS: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甚至有所觸動 想起了送你入學(小、中、大學)報到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