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回說到,齊桓公去世以后,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宋襄公牛刀小試,解決了齊國的國君歸屬問題,這心里一下子就有底了??纯?,這和老爸朱齊桓公當年走的道路何其相像啊,上來就先立一個國君來樹立威信。好,那我就再走走老霸主的第二步,會和諸侯。 公元前639年,宋、齊、楚三國國君在齊國鹿地召開會議,會議的發(fā)起人就是宋襄公,他也向管仲學習,事先擬定了一份通告,通告如下:第一,今年金秋時節(jié),請大家來宋國賞月;第二,大家要維護周天子地位,幫助弱小國家。 宋襄公突然搞這么一手,楚成王和齊孝公都很意外。齊孝公剛剛受到宋國的恩惠,不好駁了宋襄公的面子,楚成王一時沒有準備,看齊孝公沒反對,也不好拒絕,二位只好當場應允了。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zhuǎn)眼就是中秋。金秋時節(jié),香氣滿天,宋襄公盼望已久的日子終于到了,他仿佛冥冥之中看到了齊桓公在向他微笑,好像在告訴他,你幫助了齊國,這個霸主是給你的獎賞。 那一日到了約定的時間,楚、陳、蔡、許、曹、鄭六國國君紛紛如約而至,只有齊孝公和魯國國君沒來。宋襄公心里多少有點不高興,可管不了那么多了,當年齊桓公第一次開會,只來了五個國君,現(xiàn)在有七個國家參加,會盟同樣合法。 宋襄公上臺了,他對諸位諸侯們作了個羅圈揖。大家好,今天人來的很齊啊,除了沒來的都來了。我這次請大家來那,主要是想仿照齊桓公的做法,大家訂個盟約,共同輔助天子,解決諸侯紛爭,上則興盛周室,下則造福蒼生,各位意下如何。 話音剛落,楚成王站起來了,說的太好了,但不知這盟主該由誰當那? 宋襄公一聽,好,這哥們真上道,我覺得吧,就看誰功勞大,本事大,能力強吧! 可宋襄公萬萬沒想到的是,楚成王馬上說道,論實力,論功勞,論本事,那當然是我了,我就不客氣了,說完一屁股就坐在了盟主的寶座上。 看著自己夢中的寶座,再看看寶座上的楚成王,再看看楚成王那臉上顫顫的肥肉,宋襄公一下子就失去了理智,我的,我的,那是我的。邊喊著邊就要上前拉楚成王。 就在這時,只見楚國一位大臣脫去長袍,露出全身鎧甲,然后變戲法似得手中多了一面小紅旗,紅旗一擺,跟隨楚成王來的那些家丁仆人,紛紛脫去外衣,露出盔甲,抽出兵器,沖到臺上。諸侯們嚇得是四散奔逃,人家楚國人也真講究,只抓了宋襄公一個,把宋襄公塞上小車,帶回了楚國。 奇恥大辱,真是奇恥大辱,會盟之上,被人家捉走了,更屈辱的是,人家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價值,這一年的冬天,在其他諸侯的調(diào)解之下,楚國把宋襄公又放了回去。 回國后的宋襄公恨透了楚國,可是在楚國當囚徒的那些日子,他看到了楚國的強大,自己的力量,還真不是人家的對手。但這口氣總是要出的,你說抓就抓,說放就放,我要給你們點顏色看看,讓你們知道我也是有價值的。思來想去,宋襄公決定從鄭國下手,一則聽說鄭國最支持楚國當盟主,二則鄭國比自己實力差。好,我有沒有價值,就在此戰(zhàn)。 宋襄公糊涂,大臣有明白的,公子目夷和大司馬公孫固是極力反對,無奈此時的宋襄公已經(jīng)被屈辱混淆了頭腦,手下人勸說的話,他根本聽不進去,最終還是帶兵攻打鄭國。 那是公元前638年的冬天,聽說宋襄公親自率軍來攻打,鄭國是真有點緊張了,可緊張歸緊張,人家并沒有太害怕,因為此時的鄭國已經(jīng)抱住了楚國的大腿,國家有難,向楚大腿求助就是了。 楚成王收到鄭國的江湖求救雞毛信,老頭召集文武群臣開了一個會,鄭國是肯定要救了,看看用什么姿勢救能取得最佳療效。大家一番討論之后,最后得出一個共識。宋國不強大,宋襄公也是個孬種,我們也用不著費勁去鄭國援手,直接大軍攻打宋國都城,宋襄公肯定就乖乖的撤軍保家衛(wèi)國了。 就這樣,楚成王派出大將成得臣,讓他統(tǒng)領(lǐng)楚國人馬直奔宋國都城。那宋襄公一點都沒讓人失望,忙不迭的從鄭國城下撤軍,趕回來保衛(wèi)老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