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道德經(jīng),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國人的游戲姿態(tài),孔教是工作姿態(tài)。每一個中國人,成功發(fā)達(dá)春風(fēng)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敗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一副鎮(zhèn)痛劑,撫慰受了創(chuàng)傷的中國人靈魂?!?/span> 《道德經(jīng)》蘊藏著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輝燦爛的自保陰謀哲學(xué)。老子是中國人“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謙恭,再三重復(fù)柔和、忍耐、爭論之無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戰(zhàn)術(shù)優(yōu)勢。他宣揚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剛。 《道德經(jīng)》闡述老子的哲學(xué)、老子的功用論,可以直接作用于我們?nèi)粘I钪杏龅降母鞣N問題。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道德經(jīng)》中有這樣一段話: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德行深厚的人,如嬰兒。)毒蟲不螫(zhe咬),猛獸不據(jù)(捕獵),攫(jue)鳥不搏(襲擊)。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pinmu)之合而峻(zui)作,精之至也。(不知男女交合之事陽器也自然勃起,是因為無爭欲之心,精氣充足。)終日號(哭泣)而不嗄(sha沙啞),和之至也。(氣息柔和)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懂得柔和,回歸生命本源,能洞悉根本。)益生(過分追求生活享受)曰祥(兇兆),心使氣曰強。(用欲念支配身體,刻意為之就是逞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生命達(dá)極為強壯后會走向衰老,因為它已不合于道的,只會提前走向衰亡。) 詩解這段話:德厚恰如赤子心,和合人生謂之明;厚德方可載萬物,物我兩忘始純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與載物,對于人而言,恰如天平之兩邊。厚德方可載萬物,載物過盛又使德稀?!吨芤住窂娬{(diào)了“德不配位,必有災(zāi)殃”。歷史不斷證明而且還將反復(fù)證明這一道理,比如,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和海昏侯等人的人生悲劇。 本章重點強調(diào)“德”的強大。厚德之人,仿若嬰兒。首先,他們無自我意識和自己之欲,故無恐懼、憂慮、敵對之情借,世界之一切皆為美好。其次,嬰兒雖筋骨柔弱,握拳卻有力,原因是精氣充足、元氣和諧。 和合即陰陽二氣和合平衡的狀態(tài),它不緊不慢,不急不躁,無過與不及,一切順應(yīng)自然。 回歸嬰兒之狀,就是找尋生命之本源。嬰兒種種,給我們的啟迪有二。其一,不要帶著自我的情緒去審視世界與周圍人和事。和喜親切,胸懷博大,眼含慈光,格局自高。其二,保持精氣之內(nèi)斂與精神之和諧,把內(nèi)在精神與外在世界和諧統(tǒng)一,努力做到自我情緒之控制。 不完美的自己,何必苛求完美之世界。 本章呼應(yīng)了第十章“專氣致柔,如嬰兒乎”與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上,上乃王,王乃天,天乃道,沒身不辱”之內(nèi)容。再次闡明“善處和諧”則稱之為“知常曰明”以及“物過壯,則不道”的道理。 人非圣賢,須努力追求“德之日進,過之日減”??鬃釉f他“日有四患”。一,德之不修;二,學(xué)之不講;三,聞義不行;四,不善不改。 德高福隆,德寡禍多。藺相如一介文人,“將相和”引無數(shù)英雄折腰。有勇、有謀、知忍,他的成功,取決于他的胸懷。 博大可容眾,德足以懷遠(yuǎn);和合天地美,真善千秋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