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全書語言簡潔(當(dāng)時文字刻于金石之上,惜字如金),微言大義,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作為儒家經(jīng)典,無論是在維護皇權(quán)至上,講求尊卑貴賤,調(diào)整社會關(guān)系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對于遵從禮教,維護倫理,約束行為等方面,也都顯得極為重要。 北宋丞相趙普曾說:“《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稱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到了現(xiàn)代,《論語》被翻譯成各國文字推向了全世界。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論語》中包含著大量的人生智慧、教育理念和為政經(jīng)驗,是孔老先生對自己一生經(jīng)歷的總結(jié)和深思。更是中國悠遠綿長歷史傳承下的燦爛的瑰寶,是我們需要深刻了解的文物。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span> 該段話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其意思是,孔子說:“君子不會相爭。有的話,也是射箭之類的。相互揖讓而上,下來再一起飲酒。即便是競爭,也是君子的作風(fēng)?!?/span> 在這一段,孔子描述君子是如何以禮待人的,而且是從一個比較難的角度。在面臨相爭的情況時,要如何符合于禮呢? 一般來說,君子不會去爭什么。君子是這樣的人,志同道合,希望利益社會。君子是相互團結(jié)的,君子的目標(biāo)是一致的,既然都是希望可以去利益社會,那么又有什么可以爭的呢?但是,君子和小人之間卻是很可能會競爭,乃至于爭斗的。君子是希望利益社會,而小人會因為謀取私利而危害社會。在歷史中,君子和小人之間的爭斗是此起彼伏的。 孔子在這一段所說的,不是君子不與外界爭,而是君子與君子之間不會相爭。但對于一般的競技,比如射箭、武術(shù)之類的,是可以分出高下的。這種良性的競爭,有利于相互地提高。而且,君子上場前會作揖,尊重對方,禮貌地對待。然后下場之后,還可以再開心地一起交談飲酒。 君子之間的交往,是純粹的,不帶有私欲妄想,而且是舒適的,相互以禮對待。所以在平時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君子的特征來要求自身,使得自己越好地符合于孔子所描述的君子。君子是對于自身的要求,但我們不能夠要求別人也成為君子。我們可以有選擇地與人交往,對待小人則可以敬而遠之。 在這一段,孔子描述了君子之間是如何以禮相待的。這種相處的方式讓人很舒服,平時可以快樂地交談,即便有競技之類的情況,也可以相互尊重,相互切磋。 這一段孔子談到了“不爭”。不爭在《道德經(jīng)》中有著更加深刻廣泛的內(nèi)涵。老子的“不爭”,是順道而行的過程。順應(yīng)本源的“道”,就沒有可爭的存在,任何的爭也都是違背“道”的。對于不爭的內(nèi)涵,是可以多多地感悟。君子與小人相爭,卻也可能是符合于“道”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