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氣分析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特別是在危重患者搶救中占重要地位。通過血氣分析,臨床醫(yī)生能夠?qū)颊叩耐夤δ堋Q氣功能、機體的酸堿狀態(tài)及電解質(zhì)紊亂的程度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 專家介紹
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主任 “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血氣分析指標 動脈血氧分壓(PaO):PaO正常值為95~100 mmHg,其臨床意義在于判斷患者有無缺氧和缺氧嚴重程度。PaO處于60~80 mmHg為輕度缺氧,PaO處于40~60 mmHg為中度缺氧,PaO<40 mmHg屬于重度缺氧。此外,PaO還能判斷有無呼吸衰竭及衰竭類型。PaO<60 mmHg為Ⅰ型呼吸衰竭,PaO處于50~60 mmHg為Ⅱ型呼吸衰竭。 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指物理溶解在血中的CO分子所產(chǎn)生的壓力,正常值為35~45 mmHg,其臨床意義在于判斷人體通氣狀態(tài)、呼吸衰竭類型、呼吸性酸堿失衡以及代謝性酸堿失調(diào)的代償反應。 碳酸氫(HCO):指在實際PaO和SaO條件下所測得的血漿HCO含量,正常值為22~27 mmol/L,平均值為24 mmol/L。HCO受呼吸及代謝因素影響,當呼吸性及代謝性酸堿平衡失調(diào)均可出現(xiàn)HCO升高或降低。 pH:pH為體液酸堿度的指標,血液中pH實際上是未分離紅細胞的動脈血漿中氫離子濃度的負對數(shù),正常值為7.35~7.45。 二氧化碳總量(T-CO)含量:指血漿中結合的和物理溶解的CO的總含量。按容積計算,動脈血漿CO含量為48.5 vol%,靜脈血漿CO含量為52.5 vol%。受呼吸及代謝因素影響,當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謝性堿中毒時,T-CO增加;當呼吸性堿中毒和代謝性酸中毒時,T-CO減少。 陰離子間隙(AG):指血漿中未測定的陰離子與未測定的陽離子的差值。AG的臨床意義在于判斷三重酸堿失衡,高AG意味著患者產(chǎn)酸過多。 酸堿調(diào)節(jié)及判斷指標 血漿pH的正常范圍為7.35~7.45。如果HCO濃度受代謝因素影響出現(xiàn)原發(fā)性增高或降低,稱為代謝性酸中毒或代謝性堿中毒。如果HCO濃度受呼吸性因素影響出現(xiàn)原發(fā)性增高或降低,稱為呼吸性酸中毒或呼吸性堿中毒。在單純性酸中毒或堿中毒時,由于機體的調(diào)節(jié),雖然體內(nèi)的HCO/HCO值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但pH仍在正常范圍內(nèi),稱為代償性酸中毒或代償性堿中毒。如果pH異常,則稱為失代償性酸中毒或失代償性堿中毒。 代償規(guī)律 HCO、PaCO任何一個變量的原發(fā)變化均可引起另一個變量的同向代償性變化,且酸堿失衡的代償性變化具有一定限度。原發(fā)失衡一般決定pH值是偏酸或是偏堿。當HCO和PaCO呈相反變化時,必有混合型酸堿失衡存在。當HCO和PaCO明顯異常同時伴有pH正常,應考慮混合型酸堿失衡存在。 酸堿失衡類型 動脈血氣分析六步法 step1 根據(jù)Henderseon-Hasselbach公式評估血氣數(shù)值的內(nèi)在一致性,[H]=24×[PaCO/HCO]。如果pH和[H]數(shù)值不一致,該血氣結果可能是錯誤的。 step2 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堿血癥或酸血癥,若pH<7.35為酸血癥,若pH>7.45則為堿血癥。即使pH值在正常范圍(7.35~7.45),也可能存在酸中毒或堿中毒,需要核對PaCO、HCO 和AG。 step3 判斷患者為原發(fā)呼吸障礙或原發(fā)代謝障礙,當原發(fā)呼吸障礙時,pH值和PaCO改變方向相反;當原發(fā)代謝障礙時,pH值和PaCO改變方向相同。 step4 判斷患者為單一酸堿異?;蚧旌纤釅A異常。通常情況下,代償反應不能使pH恢復正常(7.35~7.45)。如果觀察到的代償程度與預期代償反應不符,很可能存在一種以上的酸堿異常。 step5 計算AG,AG的正常值約為12 mEq/L。對于低蛋白血癥患者,AG正常值低于12 mEq/L。此外,低蛋白血癥患者血漿白蛋白濃度每下降10 g/L,AG“正常值”下降約2.5 mEq/L,如果AG增加,在以下情況下應計算滲透壓間隙。 如果AG升高,應評價AG升高與HCO降低的關系。如果為非復雜性AG升高代謝性酸中毒,潛在HCO應當介于22和26之間;如果這一值在正常值以外,則存在其他代謝紊亂。如果潛在HCO<22,則可能并存AG正常的代謝性酸中毒;如果潛在HCO>26,則可能并存代謝性堿中毒。 記住患者AG的預期“正常值”非常重要,低蛋白血癥患者血漿白蛋白濃度每下降10 g/L,AG“正常值”下降約2.5 mEq/L。 step6 結合臨床判斷患者血氣分析情況。 撰寫:劉家甫 編校:仇俊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