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長期以來,坊間流傳著多個版本的“三個半軍事家”之說。 第一個版本,是抗戰(zhàn)時期來自日本的說法:“三個軍事家”分別是《國防論》的作者蔣百里、蔣氏的高參楊杰和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而那“半個”,則是開國元帥排名第四的劉伯承。 第二個版本,是新中國成立后坊間流傳的說法:“三個軍事家”分別是十大元帥排名前列的彭德懷、林彪和劉伯承,而“半個”則是我軍對手中最難纏的桂系中核心人物之一的一級上將白崇禧。 而第三個版本則頗有新意,“三個軍事家”是我軍的劉伯承元帥、林彪元帥,以及敵軍中的一級上將陳誠,剩下“半個”則是蔣氏,至于為什么是“半個”,大概是有“半瓶子醋”的意味。按照這個說法。軍事家中我軍兩個、敵方“一個半”,所以解放戰(zhàn)爭未打,勝負已分。 在這些享譽中外的“軍事家”中,哪一些人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戰(zhàn)能力呢? 【蔣百里】 首先說說清末的秀才、民國時期的“軍事理論家”蔣百里。 蔣方震,字百里,1882年10月出生于浙江海寧,17歲獲得桐鄉(xiāng)縣“觀風題”考試第一,也被稱為“秀才”。1901年,由縣令方雨亭、知府林啟、監(jiān)院陳仲恕出資東渡扶桑,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1905年,蔣百里、蔡鍔、張孝準力壓一眾日本學生獲得畢業(yè)成績前三名,蔣百里也拿走了象征榮譽的天皇佩劍,為留學生長了臉。短暫回國在東北新軍任參議不久,蔣百里被派到德國研習軍事,1910年回國在良弼手下任京都禁衛(wèi)軍管帶,隨蔡鍔討袁后任黎元洪總統(tǒng)府顧問。 1920年,蔣百里脫離軍事,轉而和梁啟超等研究新文化,和胡適等創(chuàng)辦新月社。 1925年以后,蔣百里往來于孫傳芳、吳佩孚、蔣氏之間,還曾因支持唐生智反蔣被捕入獄。讓蔣百里在軍界聲名鵲起的,一是“寓兵于農(nóng)”的軍事理論,二是1933年判斷中日必有一戰(zhàn),二是1937年初出版《國防論》而轟動一時。隨后,蔣百里代任陸軍大學校長,1938年11月病逝。 蔣百里之所以被日本軍界重視,除了其奠定了國防基礎的軍事理論,還與在日本、德國留學有關,日本士官學校出了蔡鍔、閻錫山、東條英機、松井石根等名人,也讓校友蔣百里備受日本人推崇。 值得一提的是,蔣百里是“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的岳父,其三女蔣英嫁給了錢學森。 【楊杰】 再說說軍事戰(zhàn)略家、蔣氏的“高級幕僚”楊杰。 楊杰,字耿光,名漱石,1889年1月出生于云南大理,白族人。 16歲即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是朱老總、葉帥的校友。不久保送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年又被選送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預備學校,結識蔣氏,兩年后蔣氏下部隊楊杰升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科。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楊杰任滬軍上校團長,在唐繼堯大戰(zhàn)黔軍楊柏舟的戰(zhàn)斗中獻奇謀取得黔東大捷。隨后,任黔軍團長、旅長,二次赴日本進入陸軍大學深造?;貒?,楊杰在程潛、蔣氏麾下參加了兩次北伐,并在蔣桂戰(zhàn)爭、中原大戰(zhàn)中大放異彩,贏得了蔣氏信任。 楊杰被日本軍界推崇,與出身日本士官學校和日本陸軍大學不無關系,同時楊杰曾任陸軍大學校長、教育長,為抗戰(zhàn)培育了大量軍事人才,也留下了《國防新論》、《戰(zhàn)爭要訣》等權威著作。 另外,楊杰參與過一線指揮,斯大林曾當面稱贊他是“戰(zhàn)略專家”。 楊杰將軍在抗戰(zhàn)勝利后傾向于進步,在新中國成立前夕,被蔣氏下令刺殺身亡。 【桂系白崇禧、李宗仁】 再說說桂系“三巨頭”之一、“小諸葛”白崇禧。 白崇禧,字健生,1893年3月出生于廣西桂林,回族人。出生于書香世家,受過良好的教育,青年時期還考上了師范學校。但是,白崇禧并沒有成為一介教書先生,而是在辛亥革命后參加了桂軍,隨后先后進入武昌第二陸軍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深造。 白崇禧的軍事生涯一直在桂軍中渡過,先后在朱培德、李濟深、孫中山麾下任連長、營長、廣西討賊軍總指揮部參謀長。但是,白崇禧真正打出名堂還是在滇桂戰(zhàn)爭和東征陳炯明的戰(zhàn)斗。北伐時期,白崇禧已經(jīng)是戰(zhàn)役級別的指揮官,“兩廣事變”后表態(tài)聽命于蔣氏。 全面抗戰(zhàn)時期,白崇禧以副總長兼軍訓部部長身份提出了對日作戰(zhàn)六條指導原則。 實戰(zhàn)中,白崇禧協(xié)助李宗仁指揮了臺兒莊戰(zhàn)役,指揮了昆侖關大捷,策劃了武漢戰(zhàn)役,提出了“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持久戰(zhàn)思想,和日軍打消耗戰(zhàn),但是在豫湘桂戰(zhàn)役一敗涂地。 解放戰(zhàn)爭時期,白崇禧坐鎮(zhèn)武漢行轅“圍剿”進入大別山的劉鄧大軍,并在確山和宛東讓陳賡所部遭遇挫折。但是渡江戰(zhàn)役后,白崇禧得之青樹坪失之衡寶戰(zhàn)役,可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從晚年李宗仁、白崇禧的選擇來看,稱白崇禧為“軍事家”有些言過其實。 【劉伯承元帥】 再說說“當代孫吳”、“川中名將”和“軍神”劉伯承元帥。 劉明昭,字伯承,1892年12月出生于四川開縣(今屬重慶市)。少年時期跟隨流落民間的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偏將任賢書讀書、習武,曾與父親一起科考但因父親做過吹鼓手而被雙雙趕出考場。 15歲時,劉伯承因父親病故輟學回家承擔起了養(yǎng)家重任。辛亥革命后從軍,在重慶將校學堂畢業(yè)后擔任司務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在川軍熊克武麾下成為名震江湖的“川中名將”。期間兩次重傷,一次失去右眼一次險些右腿傷殘。后在楊闇公、吳玉章介紹下加入組織。 組織盧順起義、南昌起義失敗后,劉伯承到蘇聯(lián)伏龍芝軍事學院,回國后任長江局軍委書記、總參謀長,在長征中屢創(chuàng)奇跡被主席譽為“一條龍”??箲?zhàn)時期任129師師長,提出了“重疊的待伏”、“圍點打援”、“五行論”、“游擊集團”和“敵進我進”等理論。 解放時期,劉伯承任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中野和二野司令員,提出了“集中絕對優(yōu)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思想,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zhàn)略反攻的序幕。新中國成立,任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成為“軍校之父”,被稱“半個軍事家”,則顯露出日本人的蔑視,因為他們認為是劉帥是殘疾人。 【彭德懷元帥】 除了這個“日本版”,彭、林、劉和白崇禧的版本也廣為人知。 對比抗戰(zhàn)時期的日本版本,這一“國產(chǎn)版本”則更能代表軍迷和國人的感情色彩:被主席譽為“橫刀立馬”的彭大將軍,小時候只讀過2年私塾就因家貧輟學。參加湘軍后,考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惡補了一下軍事理論,雖是“大老粗”彭總的打仗水平放眼世界罕有敵手。 紅軍時期,彭德懷、林彪是紅軍一“獅”一“鷹”;抗戰(zhàn)時期,林彪115師在平型關打破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彭德懷指揮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zhàn)”;解放時期,彭、林分任一野、四野司令員。建國以后,為“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彭總率志愿軍在三八線迫使美韓聯(lián)軍鎩羽而歸。 劉伯承、林彪和彭德懷三位元帥,都是跟隨主席“為天下窮人打天下”。 而白崇禧雖為一級上將,但始終不得蔣氏信任,在大陸時因為是雜牌位居“五虎上將”陳誠、顧祝同、劉峙、蔣鼎文、衛(wèi)立煌之后,到了島上更是被邊緣化,最終晚年也是死得不明不白。 軍事家,或者是戰(zhàn)術家、戰(zhàn)略家,或者是軍事理論家,實戰(zhàn)和理論兼而有之的不多。 劉伯承元帥的游擊戰(zhàn)術堪稱一絕,被日本譽為一流。戰(zhàn)略眼光深邃,堪稱是僅次于主席的戰(zhàn)略大師。軍事理論更是豐富了主席的理論體系,所以不但不是“半個”,甚至抵得上“一個半軍事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