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的失敗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未能獲得一種松弛、集中與自由的狀態(tài)?!秳e再做低品質勤奮者:實現(xiàn)高品質人生的11個關鍵》 小伙伴們,大家好!今天是5月16日,我們堅持共同讀書的第136天。感謝關注我,希望我們在彼此陪伴中堅持向自己的夢想前進,實現(xiàn)自由。 打開要看的書,翻了幾頁就放下,總找不到閱讀的感覺,于是又拿起手機到朋友圈報到,等待人們的贊美。 有很多重要的工作等著處理,時間還很充足,但你很快在那些瑣碎的小事上浪費掉大部分的時間。當你在最后時刻開始面對頭疼的工作時,焦慮充滿身體的每一個細胞。 準備了很長時間的計劃,信誓旦旦必須實現(xiàn)的目標,卻在最后時刻功虧一簣,就像關鍵比賽打丟點球。 當別人都在這個競爭的時代爭分奪秒、奮起直追時,自己卻麻木不仁,得過且過,對未來毫無追求? 當人們都在困境中想辦法堅持、突破自我時,自己又總是早早放棄,連和強者過招的機會都沒有。 你是否則也有高原說的以上煩惱呢?如果有的話,那還有接下來的兩個問題: 如果總是感覺自己有心無力,原因是什么?
關于這兩個問題暫時沒答案也沒關系,高原的《別再做低品質勤奮者:實現(xiàn)高品質人生的11個關鍵》,目的就是幫助人們做到更好的自我管理,在生活和工作中均做出積極的改變。 那么書里都有些什么內(nèi)容呢?下面我們一起去書里看看吧~ 推薦理由根據(jù)作者的介紹,我們了解到,美國心理學家艾理斯(Ellis)20世紀提出了著名的情緒ABC理論,認為現(xiàn)實中無處不在的壓力會讓我們的情緒升級,隨著情緒問題越來越嚴重,人就會掉進“越努力越低效”的怪圈。 艾理斯主張,人們應該成為自己的心理醫(yī)生,而非求助于他人。 通過閱讀一些書籍和針對性的思維訓練,為自己制定一套適合的合理的思考方法,重新審視心理問題,進而改善思考和行為的邏輯。 作者的主旨與艾理斯的倡導不謀而合——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做自己的“心理醫(yī)生”,尋找一面鏡子,對問題做出診斷:“為何我實現(xiàn)不了自己想要的?”。 最重要的是,他希望讀者在書中學習到怎樣用健康的思考替代消極的思維。 換句話說,作者希望可以一起探討“如何實現(xiàn)自我”,如何擺脫消極和失控的狀態(tài),如何實現(xiàn)高品質人生。 為此,書中提供了清晰和完整的框架及專業(yè)、通俗和富有實效的策略。但是,作者也強調(diào),實現(xiàn)自我沒有捷徑,它取決于你是否了解了自我。 一個人如何管理自己,決定了他能夠成為什么樣的人。 作者告訴我們,在書中,我們會通過各個章節(jié)不同的側重點與易于借鑒的方式探討如何才能實現(xiàn)樂觀的勤奮,而不是消極的努力。 那么什么是什么是高品質的勤奮呢? 作者會在書中從情緒、目標、變化、任務、意志力、超越、優(yōu)勢、快樂、選擇、時間和社交這11個方面為讀者逐一揭示應該如何實現(xiàn)最優(yōu)品質的勤奮,將這些不同層面的問題打理得井井有條。 就像作者說的,他書中的觀點未必是全部正確的,但在心態(tài)、情緒、潛能、任務管理與時間等關鍵素養(yǎng)的開發(fā)上,這本書提供了一些高效的方法,可以糾正很多我們平時未能察覺的不當習慣。 所以,假如我們能適當?shù)亟梃b書中的觀點并及時調(diào)整,相信我們會像作者所說的,對于努力、成功等議題有新的認識。 精彩導讀·我寧愿漫無目的地在樓下漫步直到天黑,也不想正視在案頭堆積如山的工作。為何會這樣? ·我下班后走在街邊,總愛用空洞的雙眼望著地平線,已全然忘記這一天干了什么。為何會這樣? ·我現(xiàn)在逃避任務或犯了錯誤之后可以臉不紅心不跳地說謊,再不像過去那樣感到羞恥。為何會這樣? ·我做著自己無比厭煩的工作,沒有任何前景卻還可以無動于衷。為何會這樣? ·我看著自己的學業(yè)、業(yè)績不斷下滑卻不知道怎樣才能改變局面。為何會這樣? ·每天晚上睡覺前,你都會嘆息在“北上廣深”買房落戶為何就這么難? · 35歲的人了仍然沒有成家,找不到一位知心的伴侶。 ·看似很小的目標:成為部門的銷售冠軍。 ·想離開設計行業(yè),跳到IT領域,因為現(xiàn)在是屬于IT工程師最好的時代。 內(nèi)因則有壓力,心態(tài),情緒,主觀判斷,知識儲備,情感接受度,心理準備,意志力,道德感,價值觀,時間觀,行動力的提高和降低等。 ·對工作很上心,但心情經(jīng)常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時好時壞。 ·明明白天就可以做完的工作,總是需要加班,而且一邊加班一邊罵娘。 ·時常有急躁的心態(tài),急功近利,對事情缺乏耐心。 ·總是不情愿地接手某些任務,然后應付地完成。這些任務占據(jù)了相當多的時間。 ·沒有信心是一種常態(tài),于是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工作的效率很低。 ·雖然制定了目標,也努力在做,但對是否能完成并不抱希望,勤奮成了一種讓自己心安理得的“表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