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的宰相——張英 文/陸方野 張英,安徽桐城人,生活在清朝初年,當大官,是皇帝的好幫手,人稱“老宰相”。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后,朝廷不再設(shè)宰相之職,但官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所以,稱張英一聲宰相,倒也名副其實,加上張英的兒子張廷玉后來也位高權(quán)重,人稱“小宰相”,那張英自然是“老宰相”了。 張英在京城為官,一日收到一封家書,拆開一看,竟是一起糾紛。 在桐城老家,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產(chǎn)生了糾紛。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傳下來的,時間一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弄不清界線了。張家底氣十足,因為朝中有人。但敢跟張家起爭執(zhí)的吳家,也財大氣粗,不是省油的燈。何況,即使上面有人,朗朗乾坤,你也得講王法不是? 按說,遠親不如近鄰,鄰里之間,大事要化小,小事要化了。可兩家人為這事告到了縣衙,那這事還小得了嗎?再說了,事情涉及到當朝宰相,小小縣官哪敢處理這個燙手山芋呢?張家人志在必贏!為保萬全,修書一封,急遞京城,意思是讓張英打個招呼,輕輕松松擺平吳家。 張英毫不含糊,看完家書,立即提筆揮毫,命人快速送回老家。家人正盼著呢,可打開回信一看,整個人都不好了——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里一定有人埋怨張英,但他是張家最有分量的人,他都發(fā)話了,還能怎么辦呢?照著辦唄。吳家一看,你張家讓出三尺,我吳家也讓出三尺。于是,兩家讓出一條“六尺巷”來,原本一場要辨雌雄、分高低的較量,竟成就了一樁流傳后世的美談。 不得不佩服張英的大度與大氣,其中寓有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如果他按照家人的意思,擺平了吳家,又能怎么樣呢?說近的,家鄉(xiāng)人會怎么看他?朝廷里的同僚會怎么看他?萬一皇帝知道了,會怎么看他?說遠的,一時強弱在于力,千秋勝負在于理,恐怕后人要戳老宰相的脊梁骨咯。再說了,兩家人爭的真是宅基嗎?不是!爭的是一口氣、幾分面子罷了。宰相肚里能撐船,吃飯不過三餐,睡覺不過一床,就客客氣氣讓人三尺,把大事化小,把鄰里關(guān)系搞和睦,沒了煩心事,天天都是好時節(jié)哪。 這“六尺巷”在張英輝煌的一生中,實在是小事一樁,但歷史車輪滾滾而去,如今已成了張英身上最閃亮的一顆星?;蛟S有人會懷疑,張英之所以要家人這么做,是為了贏得生前身后名。要這么想,真是小人心度君子腹了。來看張英的幾件小事: 一次,張英在山中遇到一位樵夫,他主動給人讓路。 他六十大壽時,妻子計劃雇個戲班子唱堂會,并設(shè)宴款待前來賀壽的親友。張英不同意,勸妻子放棄這一計劃,并用這筆錢做了些棉衣棉褲,送給窮人。 他不搞收藏,覺得太費錢,酷好看山種樹,像個老農(nóng)。告老還鄉(xiāng)后,他不穿綢緞,只穿普通衣裳,吃的水果蔬菜都是自家種的。 他寫《聰訓(xùn)齋語》等書教育子孫: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意思是說:讀書有知識,不會被別人瞧不起;守在崗位上,堅持工作,不會餓肚子;多多積德行善,不與人爭奪,就不會傾覆危亡、喪身敗家;交友要慎重,遠離狐朋狗友,免得同流合污,玩物喪志。 張英活得有境界,已到“看山還是山”這一層,該向他學習,慢慢修為。 《聰訓(xùn)齋語》 這是張英寫的家訓(xùn),雖然沒有南北朝時期顏之推的《顏氏家訓(xùn)》那樣大名鼎鼎,但在清代至民國期間,它被數(shù)次翻刻,流傳甚廣,還被編入《四庫全書》之中。晚清重臣曾國藩是張英的超級粉絲,他特別喜愛《聰訓(xùn)齋語》,要求子孫后人終身誦讀。你若有興趣,不妨找來一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