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醫(yī) 內(nèi) 科 嘔吐 ● 概念 嘔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迫使胃內(nèi)容物從口而出的病證。古代文獻(xiàn)將嘔與吐進(jìn)行了區(qū)別: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干嘔。臨床嘔與吐常同時發(fā)生,很難截然分開,故統(tǒng)稱為“嘔吐”。嘔吐可以單獨出現(xiàn),亦可伴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中。 西醫(yī)學(xué)中的急慢性胃炎、幽門梗阻、食源性嘔吐、神經(jīng)性嘔吐、十二指腸壅積癥等可參考本病證辨證論治。另外,如腸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尿毒癥、顱腦疾病、酸堿平衡失調(diào)、電解質(zhì)紊亂以及一些急性傳染病早期,以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時,亦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同時結(jié)合辨病處理。對于噴射性嘔吐應(yīng)重視查找病因,采取綜合診療措施。 ● 病因病機(jī) 胃居中焦,為倉廩之官,主受納和腐熟水谷,其氣下行,以和降為順。外邪犯胃、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素體脾胃虛弱等病因,擾動胃腑或胃虛失和,氣逆于上則出現(xiàn)嘔吐。①外邪犯胃;②飲食不節(jié);③情志失調(diào);④脾胃虛弱。 病位在胃,與肝脾關(guān)系密切,基本病機(jī)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嘔吐病性之虛實可相互轉(zhuǎn)化與兼夾。 ● 辨證分型 ①外邪犯胃 臨床表現(xiàn):突然嘔吐,頻頻泛惡,胸脘痞悶,或心中懊,伴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舌苔白膩,脈濡。 治法:疏邪解表,化濁和中,降逆止嘔。 代表方:藿香正氣散。若暑濕犯胃者,可用新加香薷飲。穢濁犯胃者,可用玉樞丹吞服。若見壯熱口渴,便秘尿赤者,可加黃芩、黃連、梔子。 ②飲食停滯 臨床表現(xiàn):嘔吐酸腐量多,或吐出未消化的食物,噯氣厭食,脘腹脹滿,得食更甚,吐后反快,大便秘結(jié)或溏泄,氣味臭穢;舌苔厚膩,脈滑實有力。 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代表方:保和丸。若因肉食而吐者,重用山楂;因米食而吐者,加谷芽;因面食而吐者,重用萊菔子,加麥芽;因酒食而吐者,加蔻仁、葛花,重用神曲;因食魚、蟹而吐者,加蘇葉、生姜;因豆制品而吐者,加生蘿卜汁。 ③痰飲內(nèi)阻 臨床表現(xiàn):嘔吐物多為清水痰涎,或胃部如囊裹水,胸脘痞悶,納食不佳,頭眩,心悸,或逐漸消瘦,或嘔而腸鳴;舌苔白滑而膩,脈沉弦滑。治法:溫化痰飲,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湯合苓桂術(shù)甘湯。前方以和胃降逆為主;后方則以溫陽化飲為主。脘腹脹滿,舌苔厚膩者,可加蒼術(shù)、厚樸;脘悶不食者,加白蔻仁、砂仁;胸膈煩悶、口苦、失眠、惡心、嘔吐者,可去桂枝,加黃連、陳皮。 ④肝氣犯胃 臨床表現(xiàn):嘔吐吞酸,或干嘔泛惡,脘脅脹痛,煩悶不舒,噯氣頻頻,每因情志不遂而發(fā)作或加重;舌邊紅,苔薄膩或微黃,脈弦。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嘔。 代表方:四七湯。若胸脅脹滿疼痛較甚,加川楝子、郁金、香附、柴胡;若嘔吐酸水,心煩口渴,可加山梔子、黃連等;若兼見胸脅刺痛,或嘔吐不止,諸藥無效,舌有瘀斑者,可酌加桃仁、紅花。 ⑤脾胃虛寒 臨床表現(xiàn):飲食稍多即欲嘔吐,時發(fā)時止,食入難化,胸脘痞悶,不思飲食,面色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溫,口干不欲飲或喜熱飲,大便稀溏;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濡弱或沉。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理中丸。若嘔吐較甚,加砂仁、半夏;若嘔吐清水不止,可加吳茱萸、生姜;若久嘔不止,嘔吐之物完谷不化,汗出肢冷,腰膝酸軟,舌質(zhì)淡胖,可加制附子、肉桂等。 ⑥胃陰虧虛 臨床表現(xiàn):嘔吐反復(fù)發(fā)作,或時作干嘔,惡心,胃中嘈雜,似饑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紅少津,苔少,脈細(xì)數(shù)。 治法:滋養(yǎng)胃陰,和胃降逆。 代表方:麥門冬湯。 微信號|拓??佳?/p> 新浪微博|拓睿醫(yī)考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