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道德經(jīng),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國人的游戲姿態(tài),孔教是工作姿態(tài)。每一個中國人,成功發(fā)達(dá)春風(fēng)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敗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一副鎮(zhèn)痛劑,撫慰受了創(chuàng)傷的中國人靈魂?!?/span> 《道德經(jīng)》蘊(yùn)藏著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輝燦爛的自保陰謀哲學(xué)。老子是中國人“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謙恭,再三重復(fù)柔和、忍耐、爭論之無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戰(zhàn)術(shù)優(yōu)勢。他宣揚(yáng)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剛。 《道德經(jīng)》闡述老子的哲學(xué)、老子的功用論,可以直接作用于我們?nèi)粘I钪杏龅降母鞣N問題。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道德經(jīng)》中有這樣一段話: 上德(具有上乘之德的人)不德(不知自己有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自以為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順其自然)而無以為(刻意表現(xiàn)自己的德),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伸出)臂而仍(拽,迫使別人服從)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不足)而亂之首。 前識者(所謂有先見之明),道之華(虛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立身敦厚)不居其薄,處其實(shí)(樸實(shí))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去浮華之禮,求樸素之道)。 詩解這段話:上德不德德無盈,可道非道道無名。最美莫如處其實(shí),至極還是象無形。 滿襟和氣春如海,萬丈文瀾月在天。本章為《德經(jīng)》之開篇。如果說《道經(jīng)》主講宇宙本源萬物運(yùn)行之天道,《德經(jīng)》主講則是人德。道為德之本,德為道之象。天道與人德,老子之兩大核心觀念。 道有三個層面:修行修煉、天地之道和自然之道。通過修行、修煉的技巧可以認(rèn)識天地之法則,進(jìn)而體悟宇宙人生的自然之道,達(dá)到超脫的目的。這三個層面是遞進(jìn)關(guān)系。唯有自然之道,才具備被人信仰的高度和深度;唯有天地之道,才具備被人奉行、被人傳播的價值;而修行只是一個過程與方法。 本章闡述了道德仁義禮的關(guān)系。道者,無為無不為;德者,無為且不刻意而為;仁者,有為但不刻意;義者,有為且刻意;禮者,有為且迫使人為。 在老子看來,仁、義、禮都是虛偽的,甚至連刻版的德都是浮華的。人們應(yīng)當(dāng)知此,敦本務(wù)實(shí),去雜存精,道法自然。不被世俗的分別心,虛偽的人生觀所擾,做真實(shí)的自己。 謾道詩名出,何曾著苦吟; 忽來還有意,已過即無心。 此唐朝詩人齊己之《山中答人》。莫說我已享詩名,我何曾為詩費(fèi)神。詩句忽來算它有意,詩興已過我即無心。 齊己該詩,表現(xiàn)了他對詩之禪意。齊己作詩,不同賈島之反復(fù)推敲,他漫不經(jīng)心不為詩名,憑的只是詩興。詩興乃身心之外物。詩興來了,將詩寫下;詩興已去,不追不尋。 我欣賞的是他這種無心恬淡之境界。 這個世界,俗人俗物太多,真正得道之人永遠(yuǎn)不會因?yàn)檫@些傷了自己的龍?bào)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