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后,慈禧寢食難安,對于農民起義軍,她始終心存畏懼,為此,她不惜多次派出清軍進行清剿。 1864年,曾國荃攻破天京,這預示著太平天國運動如曇花一現徹底敗亡。因平定有功,這一年慈禧召見了李鴻章,這是也是他第一次見慈禧。 慈禧對李鴻章在鎮(zhèn)壓太平軍時的表現給予了肯定,至于其他方面慈禧并未說太多。回家后的李鴻章對初見慈禧,總結出了八個字,并說與兒子聽。雖然只有寥寥八字,卻字字經典。 文弱的書生,統(tǒng)兵的天才 自1850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后,迅速向東發(fā)展,以風卷殘云之勢很快席卷了大半個中國。 而當太平天國欲與大清王室分庭抗禮的時候,李鴻章還只是個在翰林院任職的編修。因戰(zhàn)事所逼,形勢所迫,同朝為官的父親李文安被朝廷派回了家鄉(xiāng)安徽進行團練事務,不久后李鴻章也被指派回去幫忙,這應該叫“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這個看似文弱的書生,帶兵打仗卻有自己的一套本領。數年的團練生涯,使李鴻章逐步懂得了為將之道:不在一時勝敗,不逞匹夫之勇。后來,他跟著前輩兩江總督曾國藩創(chuàng)建的湘軍走南闖北,為清政府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曾國藩的幫助下,李鴻章也開始研究團練的事情,后來,他從安徽江淮一帶召集并組建了一支軍隊,這個部隊的成員大多是湘江子弟,所以取名為淮軍。 雖然淮軍的人數不占優(yōu)勢,不過到了1865年,李鴻章指揮的淮軍幾乎全員都用上了洋槍洋炮,比當時曾國藩的湘軍還要厲害。這為他后來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 太平天國運動后期,內部腐敗嚴重,將士毫無斗志,加上統(tǒng)治階層只知道貪圖享樂,不思進取,最終導致內部矛盾突出。相比較而言,淮軍氣勢高漲,加上長短兵器為后盾,戰(zhàn)士們有勢在必得之勢。 蘇州城破之后,淮軍與湘軍協(xié)同作戰(zhàn),終于在1864年7月19日,太平軍堅守了四個月之久的南京城被清軍攻陷。這也預示著太平天國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窜娙〉萌绱顺煽儯鞯酱褥鋾r,她決定見見李鴻章。 太平軍被滅,慈禧太后心里的一塊大石頭終于落地,李鴻章準備赴京面圣。 初見慈禧,評價字字珠璣 公元1864年的夏天,李鴻章打了勝仗班師回朝,第一件事就是向皇帝復命,雖說是給當朝皇帝復命,不如說是給慈禧太后復命。因為同治帝繼位后,慈禧的權力逐漸走上巔峰,相比較而言,慈安太后就遜色了許多。 不能說沒有邀功的成分,但慈禧卻沒有像李鴻章想象的那樣,對自己大加褒獎,只是輕描淡寫地肯定了自己的平定之功。不過李鴻章也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畢竟同朝覲見的還有自己的老師曾國藩。而且李鴻章此行的關鍵并不是邀功爭寵。 這次掃滅太平軍路過上海時,李鴻章看到了洋人堅船利炮的優(yōu)勢威力,他深深覺得,清政府只有通過改革,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才能改變積貧積弱的現象,才能壯大國力。 李鴻章向慈禧表達了自己對清朝改革的想法,并闡述了自己對洋務運動的一系列想法。按照李鴻章的計劃,他有足夠的能力和經驗開展此次洋務運動,在他的班底當中,有很多人對西學頗有建樹,如果說慈禧能同意他搞洋務運動,他李鴻章就能實現自己的報復,甚至就能名垂青史。 讓國家富強,并擺脫西方列強的凌辱,對比鎮(zhèn)壓太平軍來說,這是李鴻章最為看重的地方,本以為自己的想法會迎合慈禧的心思,然而慈禧并沒有發(fā)表意見,只是擺了一桌宴席,犒勞在場的有功之臣。酒足飯飽之后,李鴻章就回府去了。 作為“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鴻章,他豈能不知慈禧的真實用意,她是在反對自己的想法。不過,李鴻章沒有氣餒,他知道恭親王奕在慈禧心中地位,所以他將自己的想法又對奕說了一遍。 沒想到的是,奕跟慈禧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他非常支持李鴻章的想法。只可惜,由于守舊派的反對,加上官僚政風的腐敗,洋務運動最終還是失敗了。事實上李鴻章最終才明白,慈禧根本就是不敢刀刃向內,她始終對洋務運動充滿敵意。 李鴻章初見慈禧回到家之后,他的兒子好奇地詢問父親對慈禧的看法。李鴻章若有所思,嘆了嘆氣說:“似有韜略,或無大才”。雖然只有寥寥8字,不過這幾個字描述慈禧可謂針針見血。那么,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生逢亂世,為國分憂 這句話由李鴻章嘴里說出,顯得很無奈。在他看來,這位下一步即將執(zhí)掌天下大權的女人看上去十分了不起,但實際上她又缺乏政治格局和胸懷。 “似有韜略”,說明慈禧通過自己的政治手腕,將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個女人能在風云變幻的后宮脫穎而出,說明她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或無大才”,說明慈禧是一個眼光狹隘、目光短淺之人,他沒有看到當時中西方之間的差別,更沒有考慮大清的未來。 這句話雖然有諷刺的成分,但不得不說李鴻章看人很準。從后來的歷史發(fā)展我們可以看出,慈禧野心勃勃、貪圖安逸,全然不顧老百姓的死活。生于亂世,李鴻章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壯志難酬。非但如此,他還要替腐朽的清廷背負諸多罵名。 毛主席曾評價李鴻章:水淺而舟大也。 昔日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稱李鴻章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是啊,年少不知李鴻章,年老方知真中堂。 李鴻章一生起起伏伏,毀譽參半,一直以來,人們對他的評價大都貶責大于褒獎。究其原因主要是近代以來,清政府在遭受西方列強入侵時,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而這些條約大都是李鴻章一手簽出。 然而這些條約簽訂的背后,卻又隱藏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李鴻章并非膽小怕事、是非不分,相反,在每次簽訂條約的時候,他都要據理力爭,為大清爭取利益。 能扛事、莫惹事更不怕事,這恰恰是李鴻章的座右銘。李鴻章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不過面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又豈是他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力挽狂瀾?曾記得《辛丑條約》簽訂時,李鴻章的一句話讓人傷心不已。 1901年,歷經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蹂躪之后,大清已經風雨飄搖,為了息事寧人,慈禧又不得不與洋人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當時代表清政府出席簽約儀式的最高級別官員是慶王愛新覺羅·奕劻,所以條約簽字應該由他執(zhí)筆。然而李鴻章卻阻止了他:'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還長,在條約上簽字這樣的事,還是讓老臣來吧'。 最終,李鴻章代替奕劻簽訂了那份不平等的條約,而這個條約,又讓人們對李鴻章“賣國賊”的誤解多了幾重。很多人不知,他落筆的那一刻,手是顫抖的,簽字后,李鴻章更是口吐鮮血,此后便一病不起。 有人曾統(tǒng)計,李鴻章一生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多達30個,然而每一次簽名的背后,李鴻章都有說不出的無奈的苦悲,因為每一個條約都非出自他本意。 “許國丹心,至死不渝”,雖然李鴻章知道自己每寫一個名字都很難,都會背負千古罵名,然而他還是義無反顧,仍然在盡心竭力為國守護、為民求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