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道德經(jīng),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國人的游戲姿態(tài),孔教是工作姿態(tài)。每一個中國人,成功發(fā)達春風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敗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一副鎮(zhèn)痛劑,撫慰受了創(chuàng)傷的中國人靈魂。” 《道德經(jīng)》蘊藏著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輝燦爛的自保陰謀哲學(xué)。老子是中國人“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謙恭,再三重復(fù)柔和、忍耐、爭論之無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戰(zhàn)術(shù)優(yōu)勢。他宣揚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剛。 《道德經(jīng)》闡述老子的哲學(xué)、老子的功用論,可以直接作用于我們?nèi)粘I钪杏龅降母鞣N問題。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道德經(jīng)》中有這樣一段話:唯(順從)之與阿(阿斥),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其未央哉?。ù蟮乐疀]有盡頭)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盛宴),如春登臺。我獨泊(淡泊)兮,其未兆(征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馀(余),而我獨若遺(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道)。 這段話詩解:眾人昭昭我獨昏,俗人察察我獨悶。老莊大美貴不言,獨異他人著英賢。 才高自覺風云闊,低調(diào)才是境界高。本章是老子的思想獨白,對甘守無為進行了深刻剖析。 老子在開篇就提出:順從和反對有多大的距離呢?善良和邪惡能有多大的距離呢?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人們往往偏愛美好,厭惡丑陋。受這一想法驅(qū)使,總是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得之則欣喜,失之則憤怒。得道之人心中無美丑之別,順應(yīng)自然,不刻意追求,無所謂得失,便少了痛苦和煩惱。當眾人沉浸在春天般的美景、享用著美宴時,老子卻獨守寂寞,保持淡泊寧靜的心境,如嬰孩般無欲無求。 眾人因外物而樂,一旦外物消失,快樂便不復(fù)存。得道之人明白外物轉(zhuǎn)瞬即逝,故需內(nèi)心淡泊恬靜,這正是得道之人與眾人的最大不同。 眾人凡事都好爭個輸贏,比個高下,不知強為知,不懂強作懂。老子對眾人的行為沒有作任何批判,他只是通過眾人的貪婪來反襯自己的淡泊名利。他追求“沌沌”、“昏昏”、“悶悶”的思想境界,智者之修為也。 本章想告訴大家: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外不虧天理,內(nèi)不負良心。不思分外之物,不想過份之欲,以免生出無端之惱。 人有千算,天有一算。天算一人之德,德有則福至。 欲海無涯人作舟,追名逐利隨波流。如琢如磨獨異人,寂寞一生不悲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