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道德經(jīng),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國人的游戲姿態(tài),孔教是工作姿態(tài)。每一個中國人,成功發(fā)達(dá)春風(fēng)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敗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一副鎮(zhèn)痛劑,撫慰受了創(chuàng)傷的中國人靈魂?!?/span> 《道德經(jīng)》蘊(yùn)藏著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輝燦爛的自保陰謀哲學(xué)。老子是中國人“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謙恭,再三重復(fù)柔和、忍耐、爭論之無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戰(zhàn)術(shù)優(yōu)勢。他宣揚(yáng)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剛。 《道德經(jīng)》闡述老子的哲學(xué)、老子的功用論,可以直接作用于我們?nèi)粘I钪杏龅降母鞣N問題。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道德經(jīng)》中有這樣一段話:孔(大)德之容(樣子),唯道是從(遵從)。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若有若無)。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深遠(yuǎn))兮冥(幽暗)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泯滅),以閱(審視)眾甫(萬物之始)。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道)。 這段話詩解:孔德之容唯道從,道兮恍惚若游龍。有物有象有精氣,瞻兮若海萬物容。 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句引自《離騷》。意為“追尋真理之路很漫長,我將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皆存于道,無時不刻,大道不因時空延伸而存衍變化,故大道永恒不變?!暗馈笔怯钪娴谋驹?,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在老子看來,“道”是一種“無形之狀,無物之象”,無相無形,肉眼不能看見,但的確存在,萬物由它所生成的。道,似有似無,琢磨不透;道中有物、有象、有精。 道是老子之最愛。載道之真意,是要我們從天地萬物等諸道象中,明悟為人處世之道,德由道而定,德是道的屬性。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以天為師,則當(dāng)自強(qiáng)不息,適者生存;以地為師,則當(dāng)厚德載物,海納百川;以長為師,則當(dāng)慎始慎終,虛己善人。 對立統(tǒng)一、物極必反等規(guī)律告訴人們,為人做事,要恰到好處,把握好度,不可偏執(zhí)于一端。 生命的智者,愈身居高位,享萬千繁華,愈能守一份隨和、低調(diào)與謙遜,蛻其鋒芒,故而長久。杜月笙是舊上海灘一個獨特的人物,雖身處黑道卻重文化,為人處世,懂得分寸,滴水不漏。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他遍請京城京劇名流,會演結(jié)束照了一張合影,自己卻躲在第二排邊上,他說名角才是主角。他死后,毛澤東聽聞評價他六字“有本事,沒脾氣”。 真正的人生幸福源自平和之內(nèi)心。有人歸納總結(jié)幸福之道有三:一,不過于在乎身外之物。二,不過于在乎別人的評價。三,順其自然,恬淡自得。 自古而今道恒在,起居往返循道來。萬物因道而長存,唯道是從永不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唯從天地萬物中汲取生命的力量,方可綻放生命之美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