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古代樂器分為八音,即金、石、土、革、絲、木、匏和竹。伯牙、子期“以琴覓知音,摔琴祭友人”故事中的“古琴”屬于八音中的( )。 A:金 B:絲 C:木 D:竹 2.早在三千年前,我國即有“八音”分類法,即依據(jù)制作材料之不同,將樂器分為八個類別。下列屬于八音中的“土”的樂器的是( )。 A:竹笛 B:琵琶 C:鼓 D:塤 3.“大珠小珠落玉盤”中形容的樂器是( )。 A琵琶 B古箏 C古琴 D馬頭琴 4.(多選題)樂器是人們進行音樂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的器具,我國樂器文化源遠流長。下列屬于我國民族樂器的有( )。 A:琵琶 B:吉他 C:編鐘 D:小提琴 5.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這里的“一寸”是古代計時器( )量出的時間單位。 A:漏壺 B:漏刻 C:圭表 D:日晷 6.古代宮殿的室外陳設(shè),除具有實用功能和禮教功能,還烘托了宮殿所特有的王權(quán)氣派。下列關(guān)于宮殿室外陳設(shè)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 B:吉祥缸又被稱為“門海”,置于宮殿門前盛滿清水以防火災(zāi)之用 C: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具,置于宮殿門前象征國家的統(tǒng)一和集權(quán) D:華表上端蹲獸名為“螭”,常用在中國古建筑或器物上,作為主權(quán)的象征 7.“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中的佳節(jié)指的是( )。 A:春節(jié) B:端午節(jié) C:重陽節(jié) D:中秋節(jié) 8.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列選項描寫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A: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B: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 C: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D: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9.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中,端午節(jié)一般飲用( )。 A:菖蒲酒 B:菊花酒 C:屠蘇酒 D:新谷酒 10.中秋賞月是中國傳統(tǒng)習俗,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許多關(guān)于中秋月的美好詩詞。下列詩詞中,與中秋無關(guān)的是( )。 A: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B: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C: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 D: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11.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關(guān)于節(jié)日習俗的古典詩詞非常多。下列詩詞描寫了不同的節(jié)日景象,按節(jié)日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②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③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④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xiāng)遺俗至今留 ⑤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A:②⑤④①③ B:⑤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⑤ D:⑤④③①② 12.《關(guān)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深入開展“我們的節(jié)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內(nèi)涵,形成新的節(jié)日習俗。下面?zhèn)鹘y(tǒng)節(jié)日中來源于二十四節(jié)氣的是( )。 A:中秋節(jié) B:清明節(jié) C:春節(jié) D:端午節(jié) 13.中國諺語“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凍開,八九燕歸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數(shù)九”是從傳統(tǒng)24節(jié)氣中的( )開始算起的。 A:立冬 B:大雪 C:小雪 D:冬至 14.(多選題)我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其中“露秋”節(jié)氣為( )。 A:白露 B:寒露 C:立秋 D:秋分 15.中國戲曲劇種繁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tǒng)劇目數(shù)以萬計,其中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是( )。 A:萊蕪梆子 B:柳子戲 C:呂劇 D:五音戲 16.2019年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舉辦,以“美麗中國”為主題的國慶游園活動也同時舉行。下列劇種與發(fā)源地匹配不正確的是( )。 A:秦腔-陜西 B:昆曲-四川 C:黃梅戲-湖北 D:越劇—浙江 17.角色是中國戲曲根據(jù)劇中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性格劃分的,分為生、旦、凈、丑四類。在元雜劇中,表現(xiàn)性格勇猛的人物角色是( )。 A:旦 B:末 C:凈 D:雜 18.東營是山東地方代表戲曲( )的發(fā)源地。 A:呂劇 B:評劇 C:越劇 D:豫劇 19.“壓軸”是戲曲術(shù)語,演壓軸戲的一般都是戲班掛頭牌的主要演員。在演出中,壓軸戲一般是指( )。 A:最后一個演出的劇目 B:倒數(shù)第二個演出的劇目 C:倒數(shù)第三個演出的劇目 D:返場演出的劇目 20.(多選題)戲曲臉譜的功能,一是凸顯角色性情,二是暗寓褒貶之意。臉譜的不同顏色象征著人物的不同性格。下列關(guān)于臉譜色彩象征意義正確的是( )。 A:白色一般表示純潔善良 B:紅色一般象征忠義勇武 C:黑色一般意味著剛正不阿 D:藍色一般代表桀驁不馴 21.中國漢字形體演變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中國最早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大篆 D:小篆 22.漢字聽寫大賽經(jīng)電視熱播后,漢字的演變歷史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下列漢字字體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 )。 A:金文→小篆→甲骨文→隸書 B:金文→甲骨文→小篆→隸書 C:甲骨文→金文→隸書→小篆 D: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23.甲骨文屬于哪一類文字?( ) A:表意文字 B:表音文字 C:象形文字 D:楔形文字 24.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與當時世界上先后出現(xiàn)的古埃及紙草文字、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和古印度印章文字,并稱世界四大最早文字。下列關(guān)于甲骨文的說法錯誤的是( )。 A: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 B:2017年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C:甲骨文是夏朝的文化產(chǎn)物 D:王懿榮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25.“官哥汝定鈞,一片值千金”指的是對宋代五大名窯的稱贊,有“雨過天晴云破處”之譽的是( )。 A:官窯 B:哥窯 C:汝窯 D:定窯 26.(多選題)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體現(xiàn)了陶瓷工藝在唐朝的一次發(fā)展,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是因為其主要以( )三色為主。 A:藍 B:黃 C:綠 D:白 27.“衣冠禽獸”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含有貶義的成語,但在明代中期以前,它卻是一個褒義詞。因為按照明代服制的規(guī)定,當時的官員穿的袍子上是“文禽武獸”,只有“當官的”才能穿上繡著飛禽或繪著走獸的官服。下列動物不在“文禽武獸”之列的是( )。 A:鵪鶉 B:天鵝 C:云雁 D:虎 28.《周易·系辭上》中“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所描述的關(guān)系是( )。 A:朋友 B:父子 C:夫妻 D:兄弟 29.(多選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用語中,經(jīng)常以“別稱”或“代稱”指代人、事、物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巾幗不讓須眉”,巾幗代指婦女,須眉代指男子 B:“左遷”表示升官之意 C:“及笄之年”指女子年滿十五歲,到了結(jié)婚年齡 D:“人比黃花瘦”中的黃花指的是蘭花 30.(多選題)從古至今,由“床”引申而來的意象有很多,如像床的器具:琴床、機床、車床、筆床、櫓床等。下列選項中,“床”的涵義相同的是( )。 A: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B: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C:皎皎明月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答案解析1.【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人文常識。 “八音”原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樂器科學(xué)分類法,西周時已將當時的樂器按制作材料,具體來說“金”指用金屬制作的樂器,如編鐘;“石”指用石頭或玉石制作的樂器,如磬;“土”指用陶土制作的樂器,如“塤”、“缶”;“革”用動物皮革制作的樂器,如鼓;“絲”指用絲弦制成的樂器,如琴、瑟等;“竹”指用竹子制成的樂器,如笛、簫等;“匏”指用葫蘆制成的樂器,如笙、竽;“木”指木制的樂器,如拀、敔等。 故正確答案為B。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八音”是周代的樂器分類法,記載于《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焙唵畏诸悶椋航鹑珑?、石如磬、土如塤、革如鼓、絲如琴瑟、木如祝敔、匏如笙竽、竹如簫,這些樂器都是周代樂器中最常見的典型器物。 A項錯誤,竹笛屬于八音中的竹。 B項錯誤,琵琶屬于八音中的絲。 C項錯誤,鼓屬于八音中的革。 D項正確,塤屬于八音中的土。 故正確答案為D。 3.【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常識。 “大珠小珠落玉盤”形容琵琶彈奏的聲音像是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顆顆掉落玉盤之上,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此詩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jīng)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xiàn)象,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fā)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故正確答案為A。 4.【答案】AC 【解析】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民族樂器即中國的獨特樂器,現(xiàn)一般流行的有琴、箏、簫、笛、嗩吶、二胡、琵琶、絲竹等,是代表著中華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樂器。 A項正確,琵琶屬于我國民族樂器中的彈撥樂器。 B項錯誤,吉他屬于西洋樂器,與小提琴、鋼琴并稱為世界著名三大樂器。 C項正確,編鐘是古代中國漢民族的大型打擊樂器,是鐘的一種,由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鐘有次序地懸掛在木架上編成一組或幾組,每個鐘敲擊的音高各不相同。編鐘興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戰(zhàn)國直至秦漢。 D項錯誤,小提琴屬于西洋樂器。 故正確答案為AC。 【答案】D 【解析】 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稱“寸”,緣于古人用“晷”來測算時間,“晷”又稱作“日晷”。日晷即是在圓形板上刻上表明時間的度數(shù),圓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陰影由長而短,又由短而長地映在度數(shù)上,即表示時間。“寸陰”,即陰影縮短或延長一寸的距離。故正確答案為D。 6.【答案】D 【解析】 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A項正確,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jù)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shù),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 B項正確,吉祥缸是指置于宮殿門前盛滿清水以防火災(zāi)用的水缸。古時又稱之為“門海”,以比喻缸中的水似海般多,可以撲滅火災(zāi),故又被譽為“吉祥缸”。故宮中的吉祥缸除了防火的作用外,也起到了裝飾的作用。 C項正確,嘉量是古代標準量器,有鬴、豆、升三量。日晷與嘉量并肩于宮殿前,昭示著皇權(quán)的至高無上,并象征著天地統(tǒng)一,江山永固。 D項錯誤,螭,是古代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的龍之九子之一。在中國古建筑或器物、工藝品上常用它的形狀作裝飾,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 本題為選非題,故正確答案為D。 7.【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此詩寫出了游子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xiāng)異士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xiāng)思人,遇到佳節(jié)良辰,思念加倍。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xiāng)的兄弟,按照重陽節(jié)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fù)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故正確答案為C。 8.【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A項正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出自秦觀的《鵲橋仙》,意思是: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儿o橋仙》是一首詠七夕的節(jié)序詞,七夕節(jié)是牛郎織女會面的日子,為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初七。這兩句指牛郎、織女的愛情模式的特點,又表述了作者的愛情觀。 B項正確,“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出自德容的《七夕二首·其一》,意思是:牽牛星、織女星為什么要在今晚相會呢?只留下庭前的一彎月亮。表達作者在七夕節(jié)的憂愁傷感。 C項正確,“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出自李商隱的《辛未七夕》,意思是:怎么能不酬謝架橋的烏鵲,只偏愛蜘蛛,向它乞求巧絲。作者在七夕之時創(chuàng)作此詩,借牛郎織女之事抒發(fā)自己喜悅感激之中又有些失望憂傷的情懷。 D項錯誤,“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出自米芾的《中秋登樓望月》,意思是:天上的月亮如果沒有人修治,桂樹枝就會一直長,將月亮撐破的。描寫的是中秋之夜的月亮,寫的是中秋節(jié),與其他選項不同。 本題為選故正確答案為D。 9.【答案】A 【解析】 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最初是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jié)日,相傳楚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汨羅江自盡,百姓便又以端午節(jié)來紀念屈原。端午節(jié)有賽龍舟、掛艾葉和菖蒲、吃粽子、飲菖蒲酒和雄黃酒、戴五色絲線和香包等習俗。 A項正確,飲菖蒲酒是古人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宋代歐陽修在《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中寫道:“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B項錯誤,飲菊花酒是農(nóng)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的習俗。 C項錯誤,屠蘇是古代一種酒名,農(nóng)歷正月初一飲屠蘇以避瘟疫是古代漢族的風俗。南宋陸游在《除夜雪》中寫道:“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D項錯誤,飲新谷酒是哈尼族的習俗,每年秋收之前,哈尼族按照傳統(tǒng)習俗,都要舉行一次豐盛的“喝新谷酒”的儀式,以歡慶五谷豐登,人畜平安。 故正確答案為A。 10.【答案】D 【解析】 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A項正確,該句出自宋代蘇軾《水調(diào)歌頭》,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 B項正確,該句出自宋代李樸《中秋》,這首詩是寫中秋之月,描繪了一幅天上月光朗照、人間千里通明的畫面。 C項正確,該句出自宋代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此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為贈友之作。 D項錯誤,該句出自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雖然詞句中提到了“吳剛”,但和中秋并無直接關(guān)聯(lián)。這首詞是毛澤東于1957年5月11日寫給當時的湖南長沙中學(xué)語文教員李淑一的,通過楊開慧、柳直荀兩位烈士的忠魂飛入月宮受到神仙敬仰及他們?yōu)楦锩鼊倮械较矏偟男那槊鑼?,歌頌了革命烈士對革命事業(yè)無限忠誠的精神以及詩人對他們的深情懷念。 本題為選非題,故正確答案為D。 11.【答案】A 【解析】 本題考查與我國古代節(jié)日相關(guān)的文化常識。 ①“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出自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這是一曲愛情頌歌,描寫農(nóng)歷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的場景。上片寫牛郎織女聚會,下片寫他們的離別。借牛郎織女的故事表現(xiàn)人間的悲歡離合。 ②“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出自王安石的《元日》。此詩描寫春節(jié)除舊迎新的景象。 ③“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出自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描寫的是詩人在重陽節(jié)登高的情景,表現(xiàn)了一種通達的生活態(tài)度。 ④“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xiāng)遺俗至今留”出自明代邊貢的《午日觀競渡》。這首詩從端午節(jié)期間戲水、賽龍舟的風俗開始寫起,觸景生情,表明了對屈原的思念,對異鄉(xiāng)的端午風俗的贊同。 ⑤“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描寫元宵節(jié)的晚上,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熱鬧景象。 詩句描繪的節(jié)日景象按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重陽節(jié)。 故正確答案為A。 12.【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對于二十四節(jié)氣的記憶。 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依次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因此上述選項中,只有清明節(jié)來源于二十四節(jié)氣。清明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故正確答案為B。 13.【答案】D 【解析】 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數(shù)九,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習俗之一,即是從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說法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所謂“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天”。數(shù)九一直數(shù)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此時寒氣已盡,天氣暖和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與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春深日暖”相對應(yīng)的只有我國部分地區(qū),并非全國各地都如此。 故正確答案為D。 14.【答案】AD 【解析】 本題考查地理常識。 《二十四節(jié)氣歌》是將二十四個節(jié)氣按先后順序編排在一起的民謠。其中,“春雨驚春清谷天”指的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夏滿芒夏暑相連”指的是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處露秋寒霜降”指的是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指的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綜上,“露秋”對應(yīng)的節(jié)氣分別為白露、秋分。 故正確答案為AD。 15.【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國情省情。 A項錯誤,萊蕪梆子流行于山東中部萊蕪、泰安、肥城、章丘等一帶,又名“萊蕪謳”,包括梆子與微調(diào)兩類聲腔。 B項錯誤,柳子戲又名“弦子戲”,是中國戲曲四大古老劇種之一,由元明以來流行于中原地區(qū)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在清代中葉盛極一時。柳子戲既有北曲豪放粗獷的風格,又有南戲委婉細膩的特征。 C項正確,呂劇是山東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戲劇,是在民間說唱“山東琴書”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呂劇曲調(diào)雖少,但富于變化,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樸實無華、優(yōu)美流麗,娓娓動聽,而且在民間有著深刻的群眾基礎(chǔ)。 D項錯誤,五音戲為山東省中部的濟南、淄博及周邊地區(qū)地方傳統(tǒng)戲劇,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五音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唱腔婉轉(zhuǎn)、嫵媚,素有“北方越劇“之稱。 故正確答案為C。 16.【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A項正確,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陜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jīng)歷代代人民的創(chuàng)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guān)中地區(qū)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B項錯誤,昆曲,原名“昆山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xiàn)又被稱為“昆劇”。昆曲是漢族傳統(tǒng)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漢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特別是戲曲藝術(shù)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因此,昆曲發(fā)源于昆山,而不是四川。 C項正確,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diào)、采茶戲等,現(xiàn)流布于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黃梅戲借鑒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diào)的音樂、表演和劇目,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D項正確,越劇發(fā)源于浙江紹興嵊州,先后在杭州和上海發(fā)展壯大起來,流行于全國,流傳于世界,在發(fā)展中汲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jīng)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本題為選非題,故正確答案為B。 17.【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元雜劇角色上一般分末、旦、凈、雜四大類。 A項錯誤,旦是扮演婦女的角色,正旦指劇中的女主角。 B項錯誤,末多扮演中年男子,正末指劇中的男主角。 C項正確,凈是扮演性格剛烈或粗暴的人物,通稱花臉。 D項錯誤,雜是扮演雜差、百姓等人物。 故正確答案為C。 18.【答案】A 【解析】 本題考查人文歷史的相關(guān)知識。 A項正確,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起源于山東東營,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流行于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qū)。 B項錯誤,評劇,起源于河北,是流傳于華北、東北一帶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C項錯誤,越劇,起源于浙江嵊州,發(fā)祥于上海,繁榮于全國,流傳于世界。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D項錯誤,豫劇,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diào)”。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chǔ)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起來的。 故正確答案為A。 19.【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壓軸”原本是戲曲名詞,壓軸,指一場折子戲演出的倒數(shù)第二個劇目。最后一個演出的劇目稱“壓臺”也叫“大軸”、“送客戲”。第一個劇目叫“帽兒戲”,亦稱開鑼戲。 A、C、D錯誤,故正確答案為B。 20.【答案】BCD 【解析】 本題考查文化常識,主要考查戲曲臉譜的相關(guān)知識。臉譜是漢族傳統(tǒng)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是用于舞臺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shù)。它對于不同的行當,情況不一,戲曲中的臉譜,主要指“凈”的面部繪畫。 A項錯誤,白色臉譜一般表現(xiàn)奸詐多疑。如:《群英會》里的曹操、南宋時的大奸臣秦檜。因此選項表述錯誤。 B項正確,紅色臉譜一般表示所飾人物忠勇、正直。如:關(guān)羽被后人視為忠義代表,受人尊崇,就是典型的紅色臉譜。因此選項表述正確。 C項正確,黑色臉譜一般表示人物剛正不阿、正直、無私。如:包拯。因此選項表述正確。 D項正確,藍色臉譜一般表示人物桀驁不馴、剛強、有心計。如:《連環(huán)套》中的竇爾敦。因此選項表述正確。 故正確答案為BCD。 2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A項正確,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應(yīng)用在商代后期。象形程度較高,字行的方向相當不固定。 B項錯誤,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應(yīng)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時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較高,但同時也有了線條化、平直化的趨勢。 C、D項錯誤,大篆是西周晚期使用的文字。小篆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使用的文字,秦統(tǒng)一六國后,小篆成為通行全國的文字。小篆字體規(guī)整勻稱,字體有所簡化,象形程度進一步降低。因此,最早出現(xiàn)的是甲骨文。 故正確答案為A。 2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chǎn)物,距今約有3600多年的歷史。它是現(xiàn)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 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是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是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產(chǎn)生于商朝(公元前1300年左右~公元前1046年左右)。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前221年),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chǔ)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chuàng)制的統(tǒng)一的漢字書寫形式。 隸書是在篆書基礎(chǔ)上,為適應(yīng)書寫便捷的需要產(chǎn)生的字體。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chuàng)立小篆后,也采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 因此,按照時間排序為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故正確答案為D。 2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A項錯誤,表意文字是一種用象征性書寫符號記錄信息的文字體系,不直接或不單純表示語音。表意文字是一種圖形符號只代表語素,而不代表音節(jié)的文字系統(tǒng)。 B項錯誤,表音文字是一種使用少量的字母記錄語言中的語音,從而記錄語言的文字。分為音節(jié)文字、輔音文字、音位文字。 C項正確,象形文字來自于圖畫文字,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圖畫性質(zhì)減弱,象征性質(zhì)增強。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它的局限性很大。埃及的象形文字、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chǎn)生出來的。 D項錯誤,楔形文字,是由古蘇美爾人所創(chuàng),屬于象形文字。 故正確答案為C。 24.【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A項正確,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xiàn)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 B項正確,2017年10月30日,我國申報的甲骨文順利通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C項錯誤,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 D項正確,王懿榮,中國近代金石學(xué)家,鑒藏家和書法家,為發(fā)現(xiàn)、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第一人,被稱為“中國甲骨文之父”。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榮因通曉醫(yī)術(shù)在鶴年堂抓藥時,買到一種叫龍骨的藥材,對其上面的圖形文字進行研究,首次發(fā)現(xiàn)甲骨文,把漢字的歷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時代。 本題為選非題,故正確答案為C。 25.【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A項錯誤,宋代官窯是宋代宮廷自置、專為皇室燒制精美器物的瓷窯。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具有“紫口鐵足”的特征。 B項錯誤,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 C項正確,汝窯,因產(chǎn)于宋代時期的河南汝州而得名,汝瓷位居五大名窯之首,有“青瓷之首,汝窯為魁”之稱,是中國北宋時期主要代表瓷器。汝瓷造型古樸大方,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云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之美妙。 D項錯誤,定窯是宋代著名白瓷,北方白瓷的中心。以產(chǎn)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瓷等品種,分別稱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故正確答案為C。 26.【答案】BCD 【解析】 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故正確答案為BCD。 27.【答案】B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文化常識。 明、清兩代,官員在朝服的前胸后背處分別裝飾一塊方行的圖案,叫補子,它是用來區(qū)分官爵大小(官品區(qū)分)的。據(jù)《明會典》記載,文官繡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繡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A項正確,鵪鶉之“鵪”是安全之“安”的諧音,因此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樂業(yè)”的象征意義,是表示官員等級的一種動物。 B項錯誤,明朝官服圖案中沒有天鵝。 C項正確,大雁用于官員補子的象征,由于雁群飛行時,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大雁飛行的規(guī)律性引申為禮節(jié)的次序。 D項正確,老虎為百獸之王,有王者的智慧,具有“仁、智、信”之范。因此人們視之為吉祥的神獸,能守誠信,驅(qū)邪氣,納祥瑞。 本題為選非題,故正確答案為B。 28.【答案】A 【解析】 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A項正確,“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比喻只要兩個人一條心,就能發(fā)揮很大的力量;“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比喻同心同德的人發(fā)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整句話強調(diào)的是朋友交情深厚,“義結(jié)金蘭”由此而來。 B項錯誤,古代形容父子常用“有其父必有其子”,出自《孔從子·居衛(wèi)》。 C項錯誤,古代形容夫妻間關(guān)系好常用“秦晉之好”、“鸞鳳和鳴”等。 D項錯誤,古代形容兄弟之間情誼常用“情同手足”、“八拜之交”等。 故正確答案為A。 29.【答案】AC 【解析】 本題考查文化常識。 A項正確,巾幗,古代指婦女的頭巾和發(fā)飾,借指婦女。須眉代指男子。封建傳統(tǒng)歧視女性,所以當一個女人很有作為時,就叫“巾幗不讓須眉”,意思是說女人不比男人差。 B項錯誤,“左遷”是指降低官職。漢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 C項正確,笄是束發(fā)用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古代女子滿15歲結(jié)發(fā),用笄貫之,也指已到了結(jié)婚的年齡。 D項錯誤,“人比黃花瘦”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醉花陰》,全文是“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其中的黃花指的是重陽節(jié)盛開的菊花。 故正確答案是AC。 30.【答案】ACD 【考點】文學(xué)常識 【解析】 本題考查人文歷史。 A項,“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出自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意為下雨屋頂漏水,屋內(nèi)沒有一點兒干燥的地方,房頂?shù)挠晁衤榫€一樣不停地往下漏。其中“床”是指供人睡覺休息的家具。 B項,“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出自李白《長干行二首》,意為男孩跨騎竹馬而來,圍繞井欄旋轉(zhuǎn)奔跑,小姑娘用手把玩著剛才從門前折回的青梅花枝。其中“床”是指井欄,即后院水井的圍欄。 C項,“皎皎明月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出自曹丕《燕歌行二首》,意為皎潔的月光照著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憂心不寐夜漫長。其中“床”是指供人睡覺休息的家具。 D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李白《靜夜思》,意為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其中“床”是指供人睡覺休息的家具。 綜上所述,A、C、D項中“床”,均是指供人睡覺休息的家具,涵義相同。 故正確答案為ACD。 |
|
來自: 公職資料庫 > 《事業(yè)單位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