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初來無錫,嘗過小籠包后,舌尖被一包甜甜的汁水驚艷到了,以為這就是無錫人常吃的早點。其實,本地人對小籠包也只是偶爾嘗之,日常早餐品種,除了傳統(tǒng)老三樣,一碗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的早面,才是許多無錫人的首選。 ![]() 在無錫街頭,大小面館星羅棋布,有裝修古樸典雅的,亦有門頭簡陋的。盡管面館如繁星點綴,同行間競爭激烈,然而,每家面館并不愁生意。只要開門營業(yè),總是生意興隆,一批批食客紛至沓來。有些老面館名氣響,只做半天生意,一早開門,中午就落市。即便如此,食客依然趨之若鶩,生意好到需要排隊,仿佛沒吃到那碗面,一整天都念想著。 無錫人吃早面,是有講究的。老無錫青睞頭湯面,也就是面館廚師一大早燒的頭鍋湯水。據(jù)說用頭湯水燒出來的面,筋道、爽口,能在瞬間挑起沉睡了一夜的胃口所有的食欲。一口面就著一口湯下肚,就像冬日清晨的陽光,暖洋洋撒進房間,舒坦得連神仙都羨慕不已。 大多數(shù)食客無法享受頭湯面帶來的滿足,因而對湯料的品質(zhì)要求格外苛刻。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面,很大程度取決于一碗面湯的好壞。制作正宗面湯,需要加入整雞、整鴨和豬通骨。將食材洗凈之后加入秘制香料,經(jīng)文火熬制,吊出食材中的鮮美,使湯色保持清亮,吃口不油不膩。湯料有白湯紅湯之分,白湯不加任何調(diào)料,保持原汁原味,氣味悠香。紅湯則是加了秘制醬油的,方子由老板掌握,秘不傳人。加了醬油的湯色愈加濃郁,各家秘制紅湯的味道各有特色,吃過之后,每每讓人回味無窮。 ![]() 待湯面端上桌,食客喜歡趁熱撈起一筷子面,先是湊近聞著香氣,然后張嘴,帶著湯汁,“哧溜哧溜”吃進肚子里。這個過程必須吃出響聲,且面帶微笑,露出十二分滿足感。似乎吃的不是面,而是面湯里的靈魂。 好湯配好面,講究的面館有專門師傅和面揉面。面粉選用上等精粉,嚴格按傳統(tǒng)工藝流程,經(jīng)多道工序壓制出面條來。這樣既保證食材安全,又提高了口感,使之更加勁道,滿足食客苛刻的口味。 ![]() 煮面大師傅不僅是面館的中流砥柱,亦是一碗好面的核心,不僅手藝精湛,還要耳聽八方。面條下鍋時,腦子便要熟記每位食客對面條軟硬生熟不同的口味,不能搞渾,否則必招來一頓嘮叨。 來碗陽春面,斷生,緊湯,撩重。 一碗拌,健面,重油,少糖。 大師傅心領神會,抓一把面下鍋。少頃,一碗碗撒了些許蔥花,熱氣騰騰的面端上來,與食客要求絲毫不差,絕對滿意。走進任何一家無錫面館,聽到以上對話,很多人不懂其中含義,以為吃碗面,竟然得使出江湖切口,令人十分驚奇。 其實意思簡單明了:斷生,面在鍋里滾一下,半生半熟。緊湯是湯少一點的意思,撩重就是面多一點。健面是面七分熟,重油是醬油多放,少糖很好理解。還有諸如立直、透面、重香、二兩缺角等等,光這些充滿煙火氣的吃面術(shù)語就值得大書特書。中國語言藝術(shù)的魅力,在一碗早面里得到發(fā)揚光大。 ![]() 江南自古富庶,無錫人一日三餐,自然不會虧待自己。俗話說,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無錫人特別重視早餐營養(yǎng),這一碗早面,必須配上幾樣澆頭,否則便吃得就寡淡無趣。澆頭是江南一帶的方言,指加在面或者主食上的菜肴,清李斗《揚州畫舫錄下》早有記載:麺有澆頭,以長魚、雞、豬為三鮮。無錫面館的澆頭品種豐富,具有無錫本地特色。 ![]() 老食客對澆頭要求不高,一般點一碟辣菜加一份姜絲,條件好的加個荷包蛋,或者一份素三鮮即可,清淡可口,少有人吃葷?,F(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要求營養(yǎng)全面,于是,各種葷素搭配的澆頭應運而生。葷菜澆頭有大排、白斬雞、炒蝦仁、糖醋排骨、響油鱔絲、紅燒魚塊、爆炒豬肝、水煮河蝦等,素菜澆頭有香菇、豆芽、干絲、海帶、毛豆咸菜、涼拌萵苣、黃瓜等,還有圓盅(清蒸豬腳、排骨等)可供選擇。食窗內(nèi)澆頭品種琳瑯滿目,不下幾十種,食客隨意挑選,愛吃什么點什么。每份澆頭量不大,盛在一個精致的小碟子里,散發(fā)著誘人的食物色彩,煞是好看。對于食客來說,一碗早面配上四五樣澆頭,口味豐富,兼顧了營養(yǎng)均衡,選擇面既多,價格又實惠,自然大受歡迎。 ![]() 許多無錫人的一天,是從一碗早面開始的。 一碗早面,咸淡人生,百姓百口,各有喜好的滋味。如同江南的山,江南的水,高樓大廈也好,平臺樓閣也罷,濃妝淡抹總相宜。 民以食為天,無錫人的早餐,從老三樣大餅、油條、粢飯糕簡單對付一頓,到一碗早面吃飽、吃好,吃舒坦,看似簡單變更,卻是老百姓日子越過越紅火的真實寫照。(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
|
來自: 常熟老李jlr5mr > 《美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