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認為夫妻關系就是利益關系。他把夫妻關系比作君臣關系,雖然夫妻關系比君臣關系看似更親近一點。但實際上,夫妻關系和君臣關系一樣都是建立在利益基礎之上的。 君王如果不能給臣子帶來利益,那么君臣關系就會疏遠;夫妻關系也一樣,丈夫如果不能給妻子帶來利益,那么夫妻關系就會疏遠。 因為夫妻沒有血緣,不可能天生親近。如果相愛的話,夫妻二人就比較親近;如果不相愛的話,夫妻二人就比較疏遠。至于相愛或者不相愛,完全取決于彼此之間的利益關系。 美貌和權利一樣都是利益關系。如果丈夫認為妻子美貌,就會親近,她的孩子也會受到丈夫的寵愛;反之,則會疏遠,她的孩子也會被疏遠; 妻子也是一樣,如果覺得丈夫有用,就會親近丈夫;反之,則會疏遠自己的丈夫。 韓非子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一個50歲但是好色之心不減的君王,他有個30多歲的妃子美貌正在逐漸衰減。 如果讓色衰的妃子侍奉這個好色的君王,妃子很容易就會被疏遠輕視,因為這種狀況,她也會懷疑兒子不能成為繼承人,這正是很多后妃夫人盼望君主早死的原因。 只有當母親做了太后,而兒子做了君主以后,那時有命令不執(zhí)行,有禁止還隨心所欲,男女樂事比先君在時多的多,而獨掌國家大權,這正是用毒酒殺人、用勒索殺人事件產(chǎn)生的原因。 韓非子拿《桃左春秋》上的一句話驗證:“君主因病而死的不到半數(shù)。”當君王死亡對妃子、王子有利時,君王就會有危險。骨肉之親,也抵不上利益之親。 那如果君王寵愛某個妃子,就以為這個妃子會好心對君王嗎?不會的,你寵愛的這個妃子肯定希望你死得越早越好。 道理很簡單,她正在受寵,她的孩子就有可能爭位??墒?,你將來一旦移情別戀,看上別的妃子了怎么辦?因此趁寵幸正隆,最好你趕快死掉,使我的兒子順利即位。 韓非說,兒子也是一樣,君王你對某個兒子特別好,立他為太子,你以為他就會對你好么?恰恰相反,你一立他為太子,他就巴不得你早死。因為,假如你不死,誰知道你將來會不會改變主意呢? 韓非子又舉了幾個例子:醫(yī)生吸吮病人傷口,口含病人污血是為什么?不是因有骨肉之親,而是因為利益所在。 車匠造好車子,就是希望別人能夠富貴;棺材匠做好棺材,就是希望別人早點死。并不是車匠仁慈而是棺材匠狠毒,別人不富貴,車子就賣不掉;別人不死,棺材就沒人買。 這些人的本意并非憎惡和痛恨別人,而是他們的利益就建立在別人的死亡之上。就像妃子、王子希望君王早死一樣,本意并非憎恨君王,而是他們自己的利益就建立在君王的死亡之上。 所以,韓非子總結:夫妻關系,君臣關系,父子關系,醫(yī)患關系,買賣關系,無不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 韓非子正是因為看到了人性丑陋的一面,而不相信所謂的道治、德治、人治、義治,轉而相信法治。通過立法,明確各自的利益關系,從而避免出現(xiàn)骨肉相殘,君臣相疏,夫妻相離,醫(yī)患不和的混亂局面。這就是他創(chuàng)立法家學派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文: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語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則其為之反也,其母惡者其子釋。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婦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婦人事好色之丈夫,則身見疏賤,而子疑不為后,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唯母為后而子為主,則令無不行,禁無不止,男女之樂不減于先君,而擅萬乘不疑,此鴆毒扼昧之所以用也。故《桃左春秋》曰:'人主這疾死者不能處半。',人主弗知,則亂多資。故曰:利君死者眾,則人主危。故王良愛馬,越王勾踐愛人,為戰(zhàn)與馳。醫(y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與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后妃、夫人太子之黨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則勢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韓非子》,該書冷峻理性,如大軍飛掠,如險峰突起,如老樹生花,如天外飛仙,言辭犀利一擊斃命、一語中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