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克諧——中國傳統(tǒng)樂器巡禮 2020-1-18,周六早晨我去重慶三峽博物館聽王建欣教授的《八音克諧》講座,他夫人李鳳云當場演奏古琴。 王建欣教授說:音樂的歷史悠久。學校里有一門課程就是古琴。他由2000多年前的《韓非子》《列子》中的“濫竽充數(shù)”講到“笙”與“竽”的區(qū)別,竽可能更通俗點,慢慢地,竽就淘汰了。天下最煞風景的事恐怕就是“焚琴煮鶴”了。這里的“琴”就是古琴,《詩經(jīng)》有“琴瑟友之”,琴者,樂之俗也?,F(xiàn)在我們知道的琴有月琴、胡琴、胡笳、鋼琴、手風琴、揚琴等。我們漢語動詞豐富,吹、拉、彈、鼓、擊,語言多彩,文化豐富。“擊筑”,最早見于荊軻刺秦王,荊軻與高漸離易水送別,擊筑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p> 筑應該是竹筒,敲打的樂器。 “鼓吹”一詞,古代是名詞,現(xiàn)代漢語帶有貶義的動詞。這個可以好好研究,秦漢時候的中性詞什么時候變成了貶義動詞了? 清商樂,聲樂的高低。古時不用高低來評斷,用清濁,我覺得很準確。 弦索樂,宋元時候?qū)菲骱献嗟慕蟹?。弦樂,索線弦。 絲竹樂,弦樂用絲做的,中國自古有絲竹簫笛等。 獨奏樂與合奏樂兩種奏樂方式。 中西樂器都有打擊與吹奏的,中國有彈撥類如琵琶。有吹、拉、彈、擊四大類。 弦樂用馬尾做弦。 有氣鳴樂器、弦鳴樂器、膜鳴樂器。按照震動方式分類。 故宮博物院珍寶館里面有個八音盒,十七八世紀外國使臣敬獻的禮物。其實是個音樂盒,中國圣賢翻譯出來成了“八音盒”,翻譯家做到了“信雅達”。比如把滑鐵盧橋翻譯成了《魂斷藍橋》,中國人翻譯唯美,如肖邦的曲子翻譯成《一曲難忘》。 八音克諧一詞來源于《尚書》。 一、鐘,鐃,鏞;二、磬(響石)篪,四川有個地名叫綿篪。篪與笛的區(qū)別,篪是雙手按眼吹。手指不指皇帝,向內(nèi)指。 還介紹了匏類、塤類的樂器。缶,就是瓦罐,藺相如叫秦王擊缶。 張藝謀善于用鼓,那年奧運會開幕式上用的是缶,缶可以做酒器。其實張藝謀用的不是缶,而是改變了的缶,為了表演形式好看。據(jù)說那一個演出結(jié)束后一只缶拍賣30萬,真不知道有人拍去做什么,又不是古董。酒器還有一種是鑒。塤,王教授今天帶來了一個,給大家吹了一段《楚歌》。 他展示了出土文物有6000多年前的塤圖片。他說古代有伯仲叔季的排行,不知道為什么這么排。但是有一個文獻說“伯吹塤,仲吹笛?!眽_笛即兄弟,是不是這么來的? 七類是革。如鼓類。八類是柷(zhu )敔(yu),屬于木類。 曾侯乙墓在湖北隨縣出土的編鐘。曾侯應該是一個地方官員吧,他竟然有那么高的規(guī)格陪葬了1124件樂器。65件編鐘。出土時候木頭架子還沒有腐爛。 我們認識一下編鐘,口朝上的叫鐃,虎座鳥架鼓,鐘銘文是講樂理的文字。最奇妙的是一鐘能發(fā)出兩種聲音,令人費解。古代有“一鐘雙音”,后人以為是神話。出土的編鐘證實了這個神話。 磬,石類。河南安陽四號墓出土的,就是出過后母戊大方鼎的那個墓。有虎紋大磬。 這是都江堰孔廟音樂場面,參考了臺灣的,很舜做無弦完備。 樂的甲骨文寫法,就是兩根絲。 這是故宮博物院的純金打造的編鐘,用了一千多斤黃金,為乾隆皇帝慶賀八十大壽做的,在天津銀行收藏。清末時候皇室把它典當給天津銀行了。其實就在光緒帝大婚時候用了一次,僅僅是個擺設。 筑,像斗,一面有洞。 雅樂其實就是為了一種莊嚴肅穆的儀式感,體會天人合一的典禮儀式。歡迎國家元首時候也奏樂,就是雅樂,陣容好看,莊嚴肅穆。 排簫,從竹,嘯聲。參差如鳳翅。唐琴是出土的最早琴,在故宮博物院。 《南風歌》,可見鋼弦與絲弦的區(qū)別,舜做五弦之琴,歌《南風歌》。白居易寫的詩中有關于立部伎和坐部伎的身份地位不同。 立部伎,鼓笛喧。舞雙劍,跳七丸。裊巨索,掉長竿。 立部伎與坐部伎兩組人訓練上千部曲子,最后選拔,好的是坐部伎。差的是立部伎,連立部伎都不能勝任的就奏雅樂去了。 王教授說他曾經(jīng)寫過一篇《琴箏辨》發(fā)表在馬來西亞日報副刊。古箏與古琴容易混淆?!度龂尽酚涊d“曲有誤,周郎顧。”彈錯了曲子的音,引起人注意,周郎回頭看了她一眼。后來歌姬們有意彈錯音,引起心愛的人注意她。 古箏名曲《漁舟唱晚》就是每天的天氣預報背景音樂。 琵琶,是西域音樂,戰(zhàn)爭時軍中的集合、沖殺等指揮時所用,可以騎在馬上掛在脖子上彈奏,如“欲飲琵琶馬上催”,后來琵琶也可以刻畫細膩的人物心理狀態(tài)。 二胡與京胡,二胡用蟒皮包琴箱,京胡通身都是竹子。二胡的名曲《二泉映月》宋代出名了,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老師,是他從華彥鈞(阿炳)那里記錄下來,以前從沒有上升到音樂的高度。楊蔭瀏老師當時所在的中央音樂學院設在天津,他得到了一臺錄音機,是那種鋼絲管的,他背著錄音機回到家鄉(xiāng),找到阿炳,錄了六首曲子。這是阿炳在日偽時期拍了個照片?,F(xiàn)在我們聽《二泉映月》,干凈,蒼涼。那時候阿炳也沒有文化,沒有多少思想,他也說不清他從哪里學到的。 笛,笙,嗩吶都沒時間說了。看看我們的江南絲竹琴簫合奏和廣東音樂《雨打芭蕉》(蕉林戲雨)琴簫合奏,《暗香》。 李鳳云老師回答大家提問,最喜歡哪首曲子?她說都喜歡吧?,F(xiàn)在有人分十大名曲,也不知道是誰規(guī)定的它們就是十大名曲?琴曲三千,無論從技術、藝術和思想性,她最喜歡的是《廣陵散》《瀟湘竹》。觀千劍而后識器,聽千曲而后識樂吧。 由于對音樂不熟悉,我囫圇吞棗記錄下來,算是一次普及知識吧。 |
|
來自: 新用戶6003EQaZ > 《重慶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