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的一天,安徽省來安縣相官公社小圩村的一位村民在自家院子里砌豬圈,取土時挖出了一個黑不溜秋的碗。開始他不以為意,把碗放在豬圈墻邊繼續(xù)干活。等到完工后將碗用水沖洗干凈,才發(fā)現(xiàn)竟然是一個工藝精美、晶瑩剔透并且鑲著金邊的瑪瑙碗。這么精致的瑪瑙碗,任誰看了都會心生喜歡,于是他將這個碗珍藏了起來。 金扣瑪瑙碗 南宋 安徽博物院 高5.9cm、口徑13.2cm、底徑7.5cm 但是沒過多久這位村民的妻子就把挖到寶貝的事說了出來,并傳遍了整個公社。來安縣考古隊的工作人員聽到群眾反映后向上報告,考古隊的領導立即帶人趕到村民家中詢問,進過一番溝通后將瑪瑙碗收歸國有進行科學保護與研究。 金扣瑪瑙碗 南宋 安徽博物院 考古隊當天就對豬圈所在地進行搶救性發(fā)掘,果然發(fā)現(xiàn)了一座古墓。根據出土墓磚推斷,該墓上限年代為南宋淳熙年間,墓主為一女性,后定名為胡母圩古墓。遺憾的是這座古墓早已被盜墓賊光顧,墓中的陪葬品被洗劫一空,僅存一枚金飾殘件。 胡母圩古墓 這只瑪瑙碗現(xiàn)陳列在安徽博物院。此碗呈橙黃色,局部有暗紅色斑紋。碗底無圈呈缽形,器型較大,系掏膛而成。整器敞口、深腹微鼓、平底,制作規(guī)整,其口沿鑲金邊。器壁較薄,僅約0.2cm,于半透明中朦朧地顯露出自然紋理與柔美光澤。 金扣瑪瑙碗 南宋 安徽博物院 瑪瑙因性脆,韌性差,不易制作成可供盛置的器物,所以工藝技術要求非常高。在古代有“一鉈瑪瑙一鉈金”的說法,故而瑪瑙盛具雖昂貴仍受上流社會歡迎,有產之家往往熱衷采買置辦,目前傳世及出土有多件瑪瑙盛具。 海棠花式瑪瑙碗 宋 河北省博物館 ![]() ![]() 瑪瑙碗 宋 中國國家博物館 口徑9cm、高3.2cm、重52g 瑪瑙杯 南宋 安徽博物院 高2.8cm、口徑9.7cm。1952年安徽省休寧縣朱晞顏墓出土。 單柄瑪瑙杯 宋 宋代玉器宋玉館 長12.3cm、寬10.7cm、高3.2cm ![]() ![]() 瑪瑙環(huán)柄杯 宋 中國國家博物館 長12.7cm、寬10.7cm、高3.1cm、重98g 這件瑪瑙碗口沿部鑲嵌一圈薄薄的窄邊黃金條飾,即所謂的“金扣”。鑲嵌的薄片金條飾整齊,接口牢固,應是具有較高技藝的工匠和嚴格管理的專門作坊加工而成的?!敖鹂邸眮碓从谕氡P瓷器上的一種燒制缺陷--“芒口”,瓷器為了修飾芒口常用金、銀、銅給瓷器鑲邊,同時還能彰顯自身富貴。后來給器皿鑲金邊成為一種時尚,宋代的官宦階層和富裕之家也慢慢運用到玉器瑪瑙口沿上,鑲金施彩,這種錦上添花的包鑲技術更增加了本件器物的富麗和華貴。 1994年,金扣瑪瑙碗被國家文物局文物專家鑒定組一致確定為國家“一級甲等文物”,沉寂于豬圈下八百余年的“國寶”終于正名,在新時代下散發(fā)出宋代造物美學的不凡氣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