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能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幾十年,最終還落得個“配享太廟”的人絕對也是屈指可數,而張廷玉就是其中的一位。 三朝老臣張廷玉張廷玉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親張英在康熙三十八年登上高位。 一年之后,受到了良好教育的張廷玉也考中了進士,并且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張廷玉開始擔任篡修官,并且入值南書房。 康熙皇帝對于張家人也很熟悉,知道張廷玉入朝為官后,還詢問過他關于張英退休后的生活。 劇照 在康熙五十九年的時候,張廷玉便被授予了刑部左侍郎的職務,還兼任了翰林院士,在投身于政治不久之后的時間里,張廷玉過人的天賦就已經展現了出來。 可康熙在1722年駕崩,之后的雍正皇帝即位,張廷玉的威望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起來。 雍正當上皇帝的路并非是一帆風順的,他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那段時間里,他為了能夠鞏固自己的地位,開始扶植起大量的勢力,張廷玉就是其中之一。 他覺得張廷玉學問優(yōu)長,一看就是有才干、有氣度的人,再加上他是恩師張英的兒子,這對于雍正來說,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雍正剛剛成為皇帝的時候,所有的口諭幾乎都是從張廷玉這里出來的。 雍正六年,張廷玉升保和殿大學士,也成為了實際上的內閣首輔,之后,張廷玉又掌典軍機,成為軍機首席大臣。 在短短八年的時間里,張廷玉“升官如同坐火箭”,一路走上了清朝官場的頂點。 可張廷玉的命運依舊不那么順利,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他是人臣。 雍正十三年8月,皇帝駕崩于圓明園,在《清實錄·世宗實錄》的記載中,明確說明了雍正皇帝在駕崩前依舊為張廷玉想著后事,其中,對于張廷玉最高的評價,莫過于“配享太廟”。 要知道,在滿人的朝廷中,一位漢臣能夠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本就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這也就奠定了,在清朝的漢臣中,張廷玉無人能夠超越。 在乾隆皇帝即位了以后,面對已經成年的皇帝,張廷玉等人辭去了“輔政大臣”的職務,改為“總理事務王大臣”的稱謂,但不可否認的是,張廷玉和另一位重臣鄂爾泰都同時走向了權力的巔峰。 這兩位雍正王朝時期的名臣,對乾隆皇帝也有擁戴之功,然而,對于急于集權的乾隆而言,這兩個人的地位太高,也對皇權形成了一種潛性威脅。 在乾隆的嚴重,張廷玉和鄂爾泰都是朋黨禍首,于是乾隆皇帝的手段是:欲取之,必先予之。 對于鄂爾泰,乾隆皇帝先是欽點他為會試大總裁,除了大學士職務意外,他又兼任了軍機大臣、議政大臣等;而對于張廷玉,乾隆皇帝則是加拜他為喇布勒哈番,特命與鄂爾泰同進三等伯,賜號勤宣。 張廷玉和鄂爾泰本就在斗爭,這一切也都被乾隆皇帝看在眼里,他要的結果,是雙方兩敗俱傷。 結果,乾隆皇帝沒有等到“坐收漁翁之利”的那一天,因為鄂爾泰在乾隆十年病逝了。 這樣一來,朝中就變成了張廷玉一家獨大,乾隆自然看不下去,就開始對張廷玉進行了打壓。 為了制約張廷玉身上的巨大權力,乾隆專門培養(yǎng)了一位滿族大臣鈕祜祿·訥親進入權力中心,迅速稱謂了保和殿大學士,這也就意味著,鈕祜祿·訥親取代了鄂爾泰之前的位置。 作為三代老臣,張廷玉已經年近70,乾隆皇帝為了表面上看得過去,畢竟他曾輔佐過前朝兩位皇帝,特意恩準張廷玉能夠在紫禁城中騎馬,在大熱天或者大冷天,他還允許張廷玉能夠不去上朝。 看似關照,實際上,乾隆是想將他一點點排除到權力中樞以外。 至于“配享太廟”是雍正皇帝在臨終前定下的,乾隆直接給他取消了資格。 這一切,要從張廷玉犯下的三個錯誤說起。 第一個錯誤,在于張廷玉的“膨脹”。 在乾隆十四年,此時的張廷玉已經78歲了,他向皇帝提出了辭職,乾隆也同意了,想到終于能夠“安全著陸”,張廷玉也長舒了一口氣,不過,他自然想著雍正承諾“配享太廟”的事情。 按道理來說,張廷玉能這么想也確實沒有錯,畢竟他一直都是勤勤懇懇,沒有犯下什么過錯,乾隆也沒有理由不去兌現。 朝中一位名叫史貽的大學士卻一直在乾隆的耳邊扇風,認為張廷玉確實沒有什么太大貢獻,不配享受太廟,再加上史貽本就是鄂爾泰死后“鄂黨”首席人物。 思來想去,張廷玉還是擔心乾隆聽信了讒言,因此在乾隆十四年,他拖著老去的身軀,進宮面圣。 在《清高宗實錄》當中,也有關于這件事的記載,當時的張廷玉哭哭啼啼,跪在乾隆的面前,要皇帝能夠做出一個保證。 乾隆就不高興了,作為皇帝,他肯定會想:難道我乾隆是一個如此不守信用的人? 在張廷玉走之后,就犯下了第二錯。 此時,乾隆的內心當中也堵得慌,越想越覺得不是這么回事,因此就寫下了一首詩,給張廷玉送了過去。 詩中的內容如下:追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zhèn)葎佑璞O然蔬z詔惟欽此,去國余思或過之??衫嗵镌R,漫愁鄭國竟摧碑。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 而這首詩當中,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 比如,“青天”所指的是劉伯溫,當初朱元璋也下令他“配享太廟”,而“鄭國”指的是魏征,在他死后,李世民甚至砸掉了他的墓碑。 綜合起來的意思是:乾隆皇帝很生氣,說自己不是堯舜這樣的君主,自然也不知道誰是皋契這樣的賢臣,就是不給你張廷玉“配享太廟”了,后世的人愛怎么說就怎么說去吧。 可若是按照張廷玉年輕時的辦事風格,他自然是能讀懂其中的深意,可當時的張廷玉已經老去了,心思也沒有以往那么縝密了。 他第二天竟然不去朝堂之上,僅僅是讓自己的兒子進宮謝恩,這下,乾隆徹底怒火中燒。 波瀾起伏的生前生后事乾隆花了不少時間寫了一首詩給張廷玉,可是張廷玉這里似乎不領情,甚至本人都不出現,在乾隆的眼中,也完全可以懷疑他的心里沒有皇帝。 此時,張廷玉的形象在乾隆這里徹底崩塌,他認為張廷玉在晚年徹底暴露了心中所想:只顧利益,只要東西到手了,什么都不管不顧,心中沒有天下大局。 因此,乾隆干脆直接命令軍機處下去下旨,去質問張廷玉為何不本人親自來謝恩。 客觀來說,張廷玉在犯下了那兩條錯誤之后,其實還是有挽回的余地,畢竟他和他的父親共同輔佐了多位皇帝,對于大清朝廷而言還是很有功勞的,就算不配享太廟,那么下場也不會太難看。 可是,張廷玉又錯了,他接下來犯下的事情,徹底讓他回不了頭。 軍機處負責起草圣旨的,正好是張廷玉此前的門生汪由敦,他是一個懂得知恩圖報的人,眼看著皇帝發(fā)了這么大脾氣,趕緊找人去通知張廷玉,讓他提前做好準備。 張廷玉接到了消息之后,也嚇壞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了乾隆皇帝那里“負荊請罪”。 這下,乾隆皇帝徹底爆發(fā)了。 回到最開始,乾隆皇帝想要整治的不是一個張廷玉,而是以張廷玉為代表的朋黨行為,來集中皇權,天下臣子如此之多,少了一個張廷玉,還能夠培養(yǎng)出無數個“張廷玉”出來。 可是,結黨行為在乾隆皇帝心中始終都是一塊放不下的石頭。 乾隆皇帝一瞬間就意識到,按照正常的流程,圣旨最快也要到這天的上午才能送到張廷玉的家中,可是天不亮張廷玉就已經跑到朝堂上了,這就代表著背后一定有人通風報訊。 此前,乾隆皇帝就多次敲打過張廷玉,讓他不要搞這些抱團取暖的事情,一直沒有什么實質性的證據,張廷玉本人能夠在這個點出現,就是白給的證據。 這下,乾隆絲毫不遮掩了,當眾就直接問:“你有什么功勞,配享太廟?” 隨后,乾隆就派人整理了一份歷朝歷代“配享太廟”的名單送給張廷玉,讓張廷玉自己去好好看看,照著榜單去找差距。 張廷玉看著名單上的前朝大臣們,也不知道說什么好。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張廷玉自然也就不愿意掙扎了,他只能上書,表示自己年紀大了,腦子也不好使了,居然自不量力,想要“配享太廟”,建議皇帝取消他的資格。 乾隆皇帝一看,就順水推舟了:看,你自己說建議皇帝取消資格,那就請取消了吧。 從此,張廷玉落得個無比凄涼的下場,最終回到了桐城老家。 對于張廷玉而言,事情卻遠遠沒有結束。 當時的四川學政朱荃是張廷玉提拔的,結果后來因為貪污被治罪。 朱荃犯了錯,最起碼不能怪罪皇帝用人不當,正好,張廷玉出了事情,有“鍋”可以都扣在張廷玉的腦袋上。 于是,乾隆決定:痛打落水狗。 在這之后,他命令內務府大臣德保南下,直接趕到了張廷玉的老家,收回了自雍正皇帝以來賞賜給張廷玉的所有寶物。 跟一般的生氣不同,這一次,乾隆皇帝是起了殺心的。 他的命令是:這次不僅要帶回所有財物,還要抄了張廷玉的家。 這次,德保奉命而來,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將張家翻了一個底朝天,帶走了所有張廷玉收藏的書籍,按照乾隆的想法,這一趟下來,張廷玉肯定對乾隆心懷不滿,只要找到了辱罵皇帝的話,那么張廷玉只能是死路一條。 畢竟,張廷玉作為文人,此前又深受重用,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在張廷玉的的一個箱子中,裝著他的文件和手稿等等,德保也很快將這些東西全部帶回了紫禁城。 接下來,長達半個月的審訊開始了,可在審查了半個月之后,乾隆皇帝還是沒有發(fā)現任何關于張廷玉的牢騷話,更是沒有一個和政治有關的字。 無奈之下,德保只好將這些情況如實向乾隆皇帝作了匯報。 乾隆的內心十分感嘆,他覺得此前張廷玉所做的事情已經夠不謹慎了,可沒想到到了最后,卻沒有找到張廷玉的破綻。 可張廷玉這里,他明明逃過了一劫,可心理上已經被徹底摧毀了,他和父親都為清朝奉獻了一輩子,最后卻落得這么個下場,成為了家鄉(xiāng)人民的笑話。 1755年,也正是乾隆二十年,這位輔佐過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大臣最終在安徽桐城老家中凄涼的死去。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北京,回想著過去的事情,乾隆親自下詔,赦免了張廷玉的全部過錯,收回了此前的成命,還給他“配享太廟”。 而“太廟”,也意味著這是皇帝家的祠堂,從此之后,張廷玉也可以被供奉,成為家族的榮耀。 這對于當時的大臣來說是最高的榮耀,在整個清朝當中,“配享太廟”的漢臣中,也僅僅只有張廷玉這么一位,遺憾的是,操心了一輩子的張廷玉,本人最終還是沒辦法知道這個好消息。 不過,從張廷玉的故事當中,“伴君如伴虎”體現的非常明顯,一代名臣再怎么精明,最終還是因為一點點小事被“踩進土里”,這又是何等的悲哀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