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翻譯家楊憲益和兩個胞妹楊敏如、楊靜如(后改名楊苡),祖籍安徽,生于天津。父親楊毓璋早年留學(xué)日本,回國后擔(dān)任天津中國銀行第一任行長,成為津門顯要,唯一遺憾是沒有子嗣。大太太懷了八胎,只成活了兩個,而且都是女孩。楊毓璋娶了二房,二太太于1915年生下兒子楊憲益。兒子的降生是全家的大喜事,接著又有了兩個女兒。 楊公館坐落在日租界花園街(今山東路)8號。楊憲益是家里唯一男孩,一出生就被大太太抱走,成了家中最受寵愛的寶貝。兒子5歲時,父親不幸英年早逝,留下了豐厚的財產(chǎn)。 楊憲益絕頂聰明,7歲就寫舊體詩,對對聯(lián)也快。他是個淘氣的小少爺,曾惡作劇地將法國白蘭地倒進魚缸,把金魚全都“醉”死了。 大太太不舍得送兒子進學(xué)校,而是請先生來家上課。直到楊憲益12歲,家里才讓他到英國教會學(xué)校天津新學(xué)書院讀書。妹妹敏如、靜如到了學(xué)齡便進入美國教會學(xué)校中西女校就讀。中西女校是一所開明的學(xué)校,提倡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重視素質(zhì)教育。校方要求每個學(xué)生必須起個外國教名,于是敏如取名艾米,靜如取名露西。 楊憲益上高中時,看同學(xué)打籃球,很想?yún)⒓?,但家人不讓,怕撞著碰著,說要打的話就在家里打。果然,很快買來了籃球架,豎在院里。家中沒別的男孩,他一個人玩很無聊。一天,八叔家四哥、七叔家五哥來了,他很高興,幾兄弟在院子里玩。大太太興致好,坐在一旁看他們打球。才看一會兒,就吩咐四哥他們別跟她的寶貝搶。看著他們互相傳球,大太太又急了,怕球扔過來打著兒子,讓別朝他扔,要走過來把球遞給他……這球還怎么打呢?! 兩個妹妹十分崇拜哥哥。敏如說:“他都能把'十三經(jīng)’背得滾瓜爛熟時,我連'四書五經(jīng)’還沒有讀會。初中時他就琢磨著寫章回體小說了。” 靜如跟哥哥最要好,說他是天底下最好的哥哥。她比哥哥小5歲,長得白白胖胖——媽媽就叫她“小胖”。哥哥每次上街,靜如總是跟著,因為想要什么,哥哥都能做主,滿足她的要求。大家笑她是哥哥的“哈巴狗”。 他們倆常帶著一幫傭人去逛街。法租界的“天祥市場”,有吃的有玩的有唱戲的,什么都有,越往里走越熱鬧……還有一幢叫“中原公司”的大高樓,有電梯上下,十分洋氣。在法租界有名的國民飯店,靜如和哥哥還玩過室內(nèi)高爾夫,玩得特別開心。 靜如嫌姐姐不愛玩,脾氣又大,還總愛數(shù)落自己。靜如因此有點怕姐姐。但沒想到,這位嚴肅的姐姐高中尚未畢業(yè),居然有了個“小男朋友”——后來果真成了靜如的姐夫。 到了1933年,楊家賣掉花園街的大宅邸,搬到英租界耀華里,后又搬到法租界兆豐里,租房子住——兩個叔叔動用了父親的遺產(chǎn),大家庭已坐吃山空。 楊憲益于1934年中學(xué)畢業(yè),到英國牛津大學(xué)留學(xué)。大太太希望他留下來繼承家產(chǎn),但他堅持要出去。同年,敏如考進燕京大學(xué)中文系,師從顧隨。 哥哥和姐姐都走了,靜如感到很寂寞。1937年中學(xué)畢業(yè)前夕,她和幾個閨蜜到天津著名的國貨售品所挑選衣料做旗袍,然后在照相館留下了少女時代的倩影。靜如畢業(yè)后被保送到南開大學(xué)中文系。“七七事變”發(fā)生,南開被炸。此后,她便來到戰(zhàn)亂年代的西南聯(lián)大…… 楊家三兄妹相繼離開天津,后來他們都成為著名學(xué)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