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魯科爾沁草原北部,歷史上曾有十個“蘇木”形成的一個區(qū)域,當?shù)厝朔Q之為“阿日奔蘇木”,這里有一種獨特的婚俗,就叫做“阿日奔蘇木婚禮”。
今天,“阿日奔蘇木”這個地域名稱早已成為歷史,而婚俗卻被傳承下來。2008年6月,阿日奔蘇木婚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這是拍攝于1985年的一段影像資料,當年攝制組拍攝阿日奔蘇木婚禮時,恰好遇上哈斯其木格與根德舉行婚禮,于是哈斯其木格就成了片中的女主角。
歲月悄然過去,當年婚禮上的蒙古包早已變成了紅磚房,哈斯其木格也從嬌羞的新娘變成了能干的阿媽。
這幾天,她十分忙碌,因為小女兒呼達古拉也要出嫁了,這次一定會比當年更加熱鬧。
哈斯其木格與丈夫根德在三十多年前舉辦了這種獨特的婚禮,后來他們育有三女一男。
幾年前,根德因病突然去世,哈斯其木格成了家庭的頂梁柱,她不僅要操持一家人的生計,還要照顧高齡的婆婆。
轉(zhuǎn)眼,小女兒都要出嫁了。
小女兒呼達古拉的戀人都格爾拉喜是她的初中同學(xué),小伙子是個手藝人,在阿魯科爾沁旗天山鎮(zhèn)經(jīng)營著一家蒙古族手工藝品店。
這段時間,都格爾拉喜正在精心雕刻一幅肖像作品,準備在舉行婚禮時把它當做禮物送給未來的岳母哈斯其木格。
哈斯其木格的小女兒呼達古拉結(jié)婚的日子即將到來,按照傳統(tǒng)習(xí)俗,婚禮頭一天男女雙方都要舉辦宴席,俗稱“夜坐”。
蒙古族的舊習(xí)俗中,新娘出嫁后不能再進娘家的門,出嫁就是一場“割舍”式的告別。
《諾恩吉雅》等蒙古族民歌所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一步三回頭”的留戀和憂傷。
前兩個女兒出嫁,哈斯其木格都準備了豐厚的嫁妝,對于最疼愛的小女兒,她這次準備得更多一些。
夕陽的余暉很快就要消失,“夜坐”即將開始。酒滿杯,歌聲起,人們徹夜狂歡,阿日奔蘇木婚禮拉開序幕!
在草原深處的達蘭花嘎查地區(qū),一場傳統(tǒng)的“阿日奔蘇木婚禮” 也正在進行中,新郎叫寶力高,新娘叫花拉。
半路上,娶親的馬隊要下馬歇息片刻,喝點野餐酒,順便為前去新娘家報信的四位請安使者壯壯膽。
作為娶親的先遣小分隊,四位請安使者受到花拉家的盛情款待,款待方式就是獻上大杯烈性白酒。請安使者很快就喝得東倒西歪。
這時候娶親隊伍也到達花拉家。按照習(xí)俗,其他人先進蒙古包,新郎寶力高和伴郎要騎馬繞蒙古包一圈。
當他們準備進入蒙古包時,被四個嫂子攔住了。“攔門”是阿日奔蘇木婚禮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是娶親過程中最有文采和戲劇性的一幕。
同樣受了 “攔門”折磨的都格爾拉喜和伴郎也終于進門 。在蒙古語中,女婿被稱為“呼日更”,意思就是“送上門來的男人”,過去要住上三五年,如今要待上三五個鐘頭。
按照婚禮的規(guī)矩,新郎都格爾拉喜進門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恭恭敬敬地給岳母家獻上煮熟的全羊。
桌上一碗拌炒米的“奶嚼口”,都格爾拉喜象征性地吃了三口然后轉(zhuǎn)給伴郎。伴郎吃完后要把碗保存好,帶回去交給新娘呼達古拉。
女方家把新郎從頭到腳打扮一新,是阿日奔蘇木婚禮的重要儀式。嫂子們拿出女方家精心準備的新衣服,幫新郎穿戴起來。
穿靴子的時候,新郎通常會制造點兒小麻煩,讓嫂子們?nèi)┤摚谒拇尾艜┩?。剛剛脫下的靴子和衣服卻被女方親戚搶走了,新郎一定要發(fā)個大紅包才能換回來。
都格爾拉喜把自己精心制作的禮物,恭恭敬敬地獻給岳母哈斯其木格。
新郎吃完羊肉湯餃子后,新娘就要啟程了。
婚禮是草原上的大事,它是一個新家庭的開始,也為游牧生活注入了循環(huán)往復(fù)的活力。
結(jié)婚三十多年,哈斯其木格用默默的勞作完成了一個蒙古族女子在婚禮上的承諾,這也是她對愛情的理解。
今年5月1日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成立75周年紀念日,曾經(jīng)的記憶孕育出多樣的風(fēng)俗,每一場阿日奔蘇木婚禮,讓所有參與的人們認真地把民族歷史、文化、傳說和鮮為人知的習(xí)俗,重演、重溫了一遍又一遍……
5月4日至9日 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紀錄大時代》
《阿魯科爾沁的純凈》
六集連播,敬請觀看
本片由中共赤峰市委宣傳部、中共阿魯科爾沁旗委員會、赤峰三和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

編輯:王鼎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