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描寫草原的詩詞,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可謂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 不過白居易的這首詩為送別詩,所描寫之景也是城外原野,雖則表達出了原草的枯榮頑強勃勃生機,卻無大草原的廣闊氣象。而若要描述草原氣象,非親去北方邊塞的大草原不可。 ![]() 相比之下,下面南北朝的這首樂府詩才稱得上深得草原氣象之廣闊,堪稱史上最為蒼茫的一首草原詩: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敕勒歌》是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樂府詩,南北朝是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其中南朝詩歌成就尤其大,山水詩、宮體詩相繼問世,而詩歌格律韻腳的規(guī)范也在南朝形成,南朝詩人如謝靈運、謝眺、鮑照等等對唐代詩人影響很大。 ![]() 而北朝詩歌則發(fā)展較慢,多為南人北移帶動詩歌的發(fā)展,比如南朝庾信被羈北國,心懷故國之下,詩風大轉(zhuǎn),頗有魏晉剛健之風。而在民間樂府詩方面,南北也大相徑庭,同樣是語言樸實之作,南朝樂府風格婉麗,如《采蓮曲》;但北朝樂府則遒健蒼涼,比如上面這首《敕勒歌》! 這首詩據(jù)傳是北朝鮮卑人所作,經(jīng)鮮卑語翻譯為漢語乃成。所寫是北國草原風光,開頭便一句“敕勒川,陰山下”便以高亢之語道來,描繪出一幅高遠遼闊之景,緊接著再進一步描繪此景的壯闊:“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雄闊恢弘,正是北方游牧民族強健之風。 ![]() 而后兩句壯而歹意詠嘆的情緒,由天轉(zhuǎn)地,天既蒼闊遼遠,而地上原野也是茫茫無盡,一句“風吹草低見牛羊”取這茫茫草原一隅之景寫來,水草豐茂,牛羊遍地的融融之景如在眼前! 這首詩語言平白如話,樸實無比,但境界卻是極為開闊,格調(diào)蒼涼雄壯,將茫茫草原之景描繪地壯麗無比,可謂酣暢淋漓!從這首詩中也可見北方游牧民族的民風樸素豪邁,加之濃郁的草原氣息,令人為之神往! ![]() 然而,這首流傳極廣的詩卻仍有很多人讀錯,最后一句“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應(yīng)讀“xiàn”,與“現(xiàn)”同義,意為顯露!而很多人卻仍錯讀作“jian”!以至于訛傳愈廣,錯之愈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