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渴望著遇到那個對的人,而后和他牽手相擁,走完一生,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找到靈魂契合的人十分困難,尤其是打算結婚的人,更不要妄想著得到偶像劇般浪漫的愛戀了。婚姻和談戀愛不同,談戀愛可以不顧一切阻礙,堅定與對方在一起,而婚姻卻讓我們不得不考慮到柴米油鹽的現實,試想一下,如果每天的生活都是一地雞毛,你還會對浪漫有所期待嗎?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搭伙過日子這么簡單,它是兩個家庭的結合,一旦家庭成員的相處不夠融洽,家庭內部的氛圍便會無比緊張。婆媳矛盾作為常見的婚姻問題,它令無數婆婆和兒媳劍拔弩張。從兒媳婦的角度來看,公婆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他們固然是丈夫的父母,可是自己在公公婆婆身邊的時候絕對無法像在家里那樣輕松自在。如果公公婆婆的態(tài)度比較隨和,不隨意找茬,兒媳婦也能體諒二老的辛苦,盡力的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那么這個家的氛圍一定會無比的和諧,可一旦雙方都不停的算計,衡量著得失利弊,那么這個家肯定充滿了矛盾。在家庭矛盾的爭辯中有一個問題想必大家一定很好奇,那就是兒媳婦到底有沒有孝順公婆的義務。針對這個問題,婆婆和兒媳婦肯定各有各的道理,只不過從客觀的角度而言,它卻有一個最標準的答案,一起來看看吧。法律并沒有明文規(guī)定,兒媳婦必須要贍養(yǎng)公公婆婆,但兒媳婦卻要協(xié)助配偶履行贍養(yǎng)義務。公婆是男方的父母,他們對兒媳婦沒有生養(yǎng)之恩,所以兒媳婦就算盡孝心,也不會像對親生父母那般親密無間。再加上婆媳屬于兩代人,由于大家的成長環(huán)境和思想觀念差異較大,所以在相處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摩擦,要知道親生母女都會產生矛盾,更何況是毫無血緣關系的兩個人了。有矛盾并不可怕,只要在養(yǎng)老問題上維持體面和本分就可以了,就怕兩個人都斤斤計較,如此一來,大戰(zhàn)便難以避免。兒媳婦孝順公婆源于源于對長輩的敬重和對丈夫的愛護,只要她們承擔了一部分贍養(yǎng)義務,其他人就不應該橫加指責。婆媳關系的穩(wěn)定不光需要雙方各司其職,還需要丈夫從中調停,如果丈夫拎得清,這個家自然也就沒那么多的矛盾。婆媳矛盾的根源。婆婆與兒媳之所以劍拔弩張,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把愛集中在了一個男人身上,當兩個女人站在了對立面,他們就會成為競爭對手,而此時的丈夫便相當于夾心餅干。一旦婆媳二人產生糾紛,丈夫最應該做的是積極的調節(jié),而非一味地回避,如果丈夫當個甩手掌柜,讓矛盾雙方自行處理,那心結只會越來越大,永遠都沒有打開的那一天了。心理專家表示,丈夫應在婆媳矛盾爆發(fā)之際給予妻子和母親更多的理解,千萬不要長篇大論的說大道理,而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體諒她們。如果妻子向丈夫表達了她的委屈,丈夫可以做一些實際的舉動,例如多花時間陪陪她,或是帶著妻子出去游玩,放松一下心情。婆媳矛盾其實并不可怕,只要妻子能感受到你對她的偏愛,就算有矛盾,她依舊能在家中感受到溫暖。傾聽母親的委屈時也應如此,不要總是站在妻子的角度去指責她的不對,而是要發(fā)自內心地理解她。婆媳雙方都能感受到自己在這個家的地位極其重要,兩個人的競爭就會越來越少,關系也會逐步緩和下來。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公婆都是明事理的人,有一些人純粹是抱著利己的心態(tài)要求兒媳婦贍養(yǎng)他們的。如果公婆從來沒在生活中好好對待過兒媳,可卻認為兒媳孝順公婆是天經地義的事,那這絕對是道德綁架。付出和回報都是相互的,公婆用心的對待兒媳,兒媳就一定會感受得到。要想讓兒媳婦心甘情愿的孝順公婆,公婆就一定要學會將心比心。總而言之,兒媳婦沒有直接孝順公婆的義務,但她須協(xié)助配偶共同贍養(yǎng)公婆。不知道你們對這件事有著怎樣的看法呢?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