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我們能更好地在社會上行走,老祖宗留下了很多類似于識人術(shù)的俗語,或許那些關(guān)于面相的俗語會有些許的不靠譜,但下面這三句話,的確是很有道理的,可以幫助我們分清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 第一句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這句話是孔子所說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則是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真正要做到一位君子,應(yīng)該要學會心胸開闊,學會寬容,不拘泥于小事,懂得輕重,把時間花在有意義的地方。 同時,對于別人所犯下的過錯,我們應(yīng)該要學會原諒,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也留一條后路給別人走,誰都有犯錯的時候,要學會體諒。也正是君子的心胸開闊,在很多事情上他總是可以神定氣安,沒有什么事情是可以煩惱到他的,因為不在乎、不計較小事。 而小人呢?他們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什么東西都不愿吃虧。但凡事老是斤斤計較,反而會被小事絆住自己前進的腳步,每天為小事而煩惱,又怎么能專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呢? 也正是因為自己的貪心,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失去,所以也會變得患得患失,而十分焦慮。世界上我們不可能什么都擁有,太多欲望,必會徒增煩惱。 那么君子和小人在犯錯時,各自會有什么不同的反應(yīng)呢? 老祖宗告訴我們“君子責己,小人苛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常常會反省自己,覺得是自己的過錯;而小人往往會覺得都是他人的錯。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每一個人都會犯錯,學會反思,勇于承認錯誤,并能知錯就改,才是對自己所犯下錯誤最負責的方式。當兩個人發(fā)生矛盾的時候,肯定不止只有一方有問題,雙方都有問題,才會導致矛盾的產(chǎn)生。我們只有學會反省自己,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才能不斷地進步,變成更優(yōu)秀的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推卸責任。 最后一個區(qū)分君子和小人的方法是看他們在做事的時候,更看重什么方面。 孔子認為的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凡事都講究道義,而小人凡事只看重利益。趨利避害確實是我們?nèi)说奶煨?,君子也不例外。但正是因為君子透徹地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思考之下,認為道義比個人利益要更加重要。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要有長遠的眼光,胸懷天下。在危難面前,君子愿意舍棄自己的利益而為維護國家民族大義。因為在國家民族大義面前,自己的個人利益已經(jīng)不是那么重要了,維護好我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從另一個角度上也是在維護我們自身的利益。 而小人目光短淺,只知道維護自己眼前的蠅頭小利,卻不知自己如今不顧社會利益的行為,損害的其實是自己的長遠利益,是不利于個人發(fā)展的。 學號區(qū)別君子和小人的方法,無疑是有助于我們的生活發(fā)展的,我們要好好珍惜老祖宗的忠告。 參考資料:《論語》、《中國通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