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7年,對于朱元璋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年份。此時,朱元璋基本上已經統(tǒng)一了南方。因此,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北方的元朝。朱元璋決定,采取“依次推進、穩(wěn)扎穩(wěn)打”的方式,逐步瓦解元朝的實力,同時利用輿論。 經過與眾將領商議,朱元璋正式啟動北伐計劃。該計劃的第一步,是先向天下發(fā)布《諭中原檄》,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之后,明軍決定先取山東,以撤除蒙元的屏障,再進兵河南,拿下潼關,切斷蒙元的羽翼。 ![]() 只要上述兩點達成,那么元大都就會陷入“勢孤援絕”的境地,屆時帶兵直擊,便可不戰(zhàn)而取之。“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zhàn)可克?!?/p> 事實證明,朱元璋的這個策略極為正確,在當年10月,朱元璋任命徐達和常遇春為北伐正副元帥, 二人僅用了九個月的時間,就拿下了山東和河南。他們這一路上,基本上很少遇到像樣的抵抗,所到之處,百姓們夾道歡迎,包括一些元軍都紛紛主動前來投誠。緊接著,徐達沒做停留,迅速一鼓作氣,便攻克了元大都。 在此之后,對于如何擊敗王保保和李思齊,朱元璋再次展現(xiàn)出了超強的軍事能力。當時,蒙古大軍月約有30萬左右,其中王保保有大約十幾萬人,駐守在山西一帶;李思齊同樣有十幾萬人,駐守在陜西一帶。 已經逃往元上都的元順帝,下令王保保出雁門關進攻大都,同時要求李思齊進潼關攻河南。這個安排,說明元順帝也不完全是昏庸之輩,將王保保和李思齊分開,就能避免雙方繼續(xù)掐架,雖說他們做不到同心同德,但起碼左右夾擊,能給朱元璋帶去不小的壓力。 只要朱元璋某一面頂不住,那么另一側的元軍就會頃刻而下。那么,朱元璋又是如何應對和破解這種局面的呢?四個字,一拖一打,拖的是李思齊,打的是王保保。本著這個戰(zhàn)略方針,朱元璋調徐達、常遇春集中兵力攻打王保保。同時,為了對李思齊進行防御,朱元璋又將遠在福建作戰(zhàn)的湯和調回河南。 ![]() 此戰(zhàn),最關鍵的是如何快速擊敗王保保。徐達決定用一種出其不意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不僅在極短的時間內擊敗王保保,甚至一度打的他僅帶了十幾個人逃走。什么辦法呢?很簡單,釜底抽薪。你王保保不是帶兵攻打大都去了?那好,我徐達就帶人直奔你的大本營山西太原,給你來一個措手不及。 于是,在王保保剛抵達保安州(今河北省涿鹿縣)的時候,就接到急報,說徐達已經帶著大軍,快要兵臨太原城下了。這下,讓王保保大驚失色,大都丟了不要緊,大本營丟了那就全完了。因此,王保?;鹚賻е嘶卦?。等到王保保倉促趕到太原附近時,遭遇到了明將傅有德率兵阻攔,無奈之下,王保保命人在城西安營扎寨,暫做休整。 但由于回來的倉促,元軍“兵多而不整,營大而無備”,而這種情況,正是徐達想要的。夜襲元軍大營,殺他個措手不及。恰好,當時王保保的部將豁鼻馬也早已被徐達買通,他為徐達提供了更準確的情報,于是,就在當夜,明軍如天神下凡,摸黑殺進了元軍大營中。 據記載,當時明軍殺進來時,王保保正在軍營里看書,聽到外面聲音不對,連鞋子都沒穿,迅速翻身上馬逃走,身邊也只有十余騎護衛(wèi)。剩余的元軍,盡皆成為俘虜,至此,山西徹底落入了朱元璋手里。此戰(zhàn)的勝利,功勞最大者乃是徐達,他采用的釜底抽薪之計,讓王保保不得不率軍回援,但由于大軍來回奔波,就導致了士兵疲憊,因此給了明軍夜襲的機會。 坦白來講,若是真的硬碰硬,明軍即使勝利,估計也是慘勝,能以這么小的代價擊敗王保保并占據山西,徐達功不可沒。解決了山西的王保保,接下來就是陜西的李思齊和張思道。對于先打誰這個問題,朱元璋最終和徐達決定,先打李思齊,再打張思道。 但此時的李思齊不愿與明軍死戰(zhàn),而張思道屯兵之初地勢險要,相對較難攻破。因此,朱元璋派人帶話給李思齊,提醒他是汝南漢人,只要他歸降,必定以誠相待。到了這個時候,李思齊已經相當動搖了,但一時半會還放不下架子,而朱元璋緊接著又添了一把火,將徐達、常遇春、湯和幾路兵馬都調至陜西,大有大軍壓境之意。看此情形,李思齊也知道大勢已去,遂開城投降。 ![]() 不過,李思齊雖說歸降,但是陜西并未完全落入朱元璋之手,前文提到的張思道,此時還屯兵于慶陽等地。因此,拿下慶陽,是當務之急。于是,明軍進擊慶陽,結果還沒到慶陽城,張思道一溜煙兒就跑往寧夏,留下了弟弟張良臣在此苦守。而張良臣看到明軍壓境,也知道自己沒什么抵抗資本,于是,果斷獻城投降。 不過,張良臣不久后又復叛,并且相應者甚眾,給明軍帶來了很大壓力。得知張良臣復叛后,之前逃往甘肅的王保保,糾集了十幾萬兵力,趁機出手。王保保當時的計劃是兵分三路,一路奔向太原,趁著明軍主力大部分在陜西,意圖重新奪回太原;另一路,則攻打正與張良臣的明軍,起到牽制作用。最后一路,則繞到明軍背后,試圖切斷明軍退路,讓其無路可退。 若是王保保這一計劃,放在李思齊投降明軍之前,那么明軍估計就要吃大虧,可惜,此時李思齊已降。張良臣雖說聲勢很大,但實力上與明軍還是有差距的。因此,很快被明軍擊敗,這樣一來,王保保牽制明軍的計劃便宣告失敗。 同時,派往太原的人馬,也被李文忠所阻,雙方展開了數(shù)場血戰(zhàn),最終以元軍敗退而告終。至于想切斷明軍后路的那隊人馬,同樣也被馮勝擊敗。也就是說,王保保本想趁著陜西局勢混亂之際,來一把渾水摸魚,結果魚沒摸著,卻損兵折將不少,最終又不得不回到甘肅休整。至此,陜西全境基本被朱元璋平定。 現(xiàn)在,朱元璋所面對的,就只剩下王保保和元順帝了。此時的王保保,盤踞在甘肅蘭州一帶,元順帝則在上都應昌。在這種情況下,先打誰后打誰,再次成了新的問題。當時,包括徐達在內的多位將領,異口同聲的請求先打應昌,他們認為只要打下應昌,王保保便勢力全失,可不戰(zhàn)而定。但朱元璋力排眾議,選擇了雙管齊下。 西路軍,由徐達率領,前往蘭州伺機消滅王保保;東路軍則由李文忠?guī)ьI,直奔應昌,力求端了元順帝的老窩。徐達到了蘭州后,在沈兒峪遭遇王保保,雙方“隔深溝而壘,日數(shù)交戰(zhàn)”,眼看戰(zhàn)局一度陷入膠著,徐達想到了一個妙計。 他命令將士們每夜敲鑼打鼓,不斷制造噪音,讓元軍不得休息,連續(xù)數(shù)日后,突然偃旗息鼓,而被明軍“聲波攻擊”到人困馬乏的元軍大喜過望,紛紛陷入酣睡。而就在他們酣睡之際,徐達果斷出擊,大敗元軍,王保保再一次上演了超強的逃跑本領,僅帶著妻子數(shù)人遁去。此戰(zhàn),徐達共俘獲元朝官吏1865人,將校士卒84500余人,以及大量輜重。 另一路,李文忠在前往應昌的路上時,得到了元順帝去世的消息,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于是急行軍奔襲應昌。元軍應對不及最終潰敗,新繼位的元昭宗也是僅帶數(shù)十騎落荒而逃。 ![]() 此次戰(zhàn)役的全面勝利,除了得益于徐達、李文忠等將士們的浴血奮戰(zhàn)之外,同樣也得益于朱元璋的高明策略,同時攻打王保保和元順帝,正是出自朱元璋定下的“彼此自救,不暇應援”之計。 至此,明朝針對蒙元的前兩次北伐已經結束。兩次北伐,蒙元的幾十萬大軍,被朱元璋采用上述幾種計策,一步一步吞食掉。明軍分別打下了元大都和元上都,蒙元也自此徹底退出了中原。 圖片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