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之前的文章《精神分裂癥的前生今世》中,曾經提到過,18世紀法國醫(yī)生比奈爾曾經做過一件偉大的事情,解放精神病患者,建立精神病院,人道的對待他們。 因為在之前的歷史中,精神病患者要么被宗教神學作為魔鬼附體,進行慘無絕倫的殘害,要么被世人驅逐、監(jiān)禁和遺棄。甚至到了二戰(zhàn)前期,法西斯德國和美國受到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出臺優(yōu)生計劃,想要通過基因隔離和滅絕來消滅精神疾病基因。 但精神分裂癥似乎并不能應用到達爾文的進化論中,時至今日,無論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無論性別、貧富,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率依然頑固的保持在1%左右。 而建立精神病院,通過對精神病人進行科學的治療和康復訓練,才是真正正確的選擇。 雖然早在18世紀,西方國家就建立了精神病院,合理的收治精神病人。但是,真正發(fā)現治療精神疾病的有效藥物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出現。 在這之前,治療精神疾病大多應用發(fā)熱治療、外科治療、電休克治療、胰島素治療,甚至還有驅魔治療、巫醫(yī)等等。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發(fā)現了第一種抗精神病藥物-氯丙嗪。#抗精神病藥物# 氯丙嗪的發(fā)現1950,法國制藥公司“羅納·普朗克公司”要研發(fā)一批治療瘧疾的新藥,其中有一種藥物因為具有抗過敏的作用,因此被起名叫“異丙嗪”。 巴黎的一位外科醫(yī)生亨利·拉伯里特得到了一些異丙嗪,想要測試異丙嗪是否有治療休克的作用,沒想到病人在服用異丙嗪后,出現了情緒上的巨大變化。亨利醫(yī)生把這種現象發(fā)表在了他的研究記錄上。 羅納·普朗克公司無意中看到這篇論文后,如獲至寶,立刻著手把“異丙嗪”在瘧疾上的研究轉向了大腦神經系統(tǒng)上。因為在當時能夠影響情緒的藥物非常之少,如果能夠研發(fā)出這種藥物,將產生巨大的成就。 后來在化學家P·卡本提的研發(fā)下,在異丙嗪的基礎上,研發(fā)出了“氯丙嗪”。 1952年,精神病學家讓·雷德和皮埃爾·德尼爾克嘗試用氯丙嗪治療精神病人,結果發(fā)現,氯丙嗪可以明顯的減輕精神病患者的幻覺和錯覺。 他們的研究報告在第15屆法國精神病學和神經病學大會上發(fā)布,立刻轟動了全世界。 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發(fā)現可以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 很快,各國紛紛批準將氯丙嗪上市,到1965年,短短十幾年的時間,氯丙嗪已經治療了5000多萬名精神病人。 既然氯丙嗪的發(fā)現是如此的偶然,科學家必然要反向研究,搞清楚氯丙嗪為什么能治療精神疾病。 這時,一個神經遞質-多巴胺漸漸與氯丙嗪聯系起來。#多巴胺# 神奇的多巴胺說到多巴胺,應該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種化學成分,它是我們腦內的一種化學物質,它主要的作用是影響人類的情緒、想象、沖動和創(chuàng)造力,以及獎賞機制、成癮、學習記憶和快感等等。有一本科普作品叫《貪婪的多巴胺》,可以幫助大家詳細地了解這個神奇的物質。 我們主要說說,多巴胺是如何與精神疾病以及氯丙嗪聯系起來的。 首先,我們的大腦是由無數個神經元組成的。神經元就是我們大腦的一種非常高級形態(tài)的細胞。它包括了中間的細胞體和周圍的突起。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就是靠突起互相連接起來的。 就像一個地圖上的高速公路網一樣,無數個神經元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信息傳輸的公路網。 我們大腦所有的記憶、感覺、信號、情緒等等信息的傳遞都是在這個神經元構成的網絡傳輸的。 而這些信息是如何在這個網絡上傳輸的呢?就是神經遞質。 神經遞質就像地圖公路網上的大貨車,搭載著各種信息從大腦傳輸到身體各處。 神經遞質有許多種,其中多巴胺是被人類科學家發(fā)現的比較重要的神經遞質之一。 多巴胺在大腦內非常豐富,在多個腦區(qū)都有運行通路。 如果其他比較少的神經遞質是一輛大貨車的話,那么多巴胺就像成立了一個“貨運公司”,它不止運行一條線路,而是多條線路。比如:北京到上海,重慶到濟南,廣東到武漢等等。 而多巴胺在大腦內主要運行4條通路:黑質紋狀體通路、中腦邊緣系統(tǒng)通路、中腦皮層通路、漏斗結節(jié)通路。 進一步研究發(fā)現,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大腦標本的中腦邊緣系統(tǒng)通路的多巴胺受體越多,患者的陽性癥狀就越多。
而科學研究發(fā)現,氯丙嗪正是阻斷了其中的中腦邊緣系統(tǒng)通路發(fā)揮了治療精神疾病的效果。 用比較通俗的解釋,把中腦邊緣系統(tǒng)通路比作北京到上海的高速公路,而多巴胺在這條高速公路上轉運貨物,由于遺傳或者腦發(fā)育的問題,造成了多巴胺轉運的貨物過多,這些貨物就導致了我們的大腦產生了過多的幻覺、妄想等癥狀。 而氯丙嗪就像是一個交警,把它派到大腦中之后,控制了多巴胺在中腦邊緣系統(tǒng)的通路的轉運,這樣就控制了我們的大腦產生幻覺、妄想等癥狀。 氯丙嗪之后,科學家又根據多巴胺的機制,研發(fā)出了多種經典的抗精神病藥物,比如奮乃靜、舒必利、硫利達嗪等等。 其實,歸結起來,氯丙嗪、奮乃靜、舒必利等藥物,主要的通過阻斷神經系統(tǒng)上多巴胺地傳送起了作用,因此也被稱為“神經阻斷劑”。因為是第一代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也被稱為“傳統(tǒng)抗精神病藥”。 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傳統(tǒng)抗精神病藥物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因為它不光阻斷了“中腦邊緣型通路”的多巴胺傳輸,還把其他的通路都阻斷了。這就像給氯丙嗪下達了一道指令,到大腦之后,要全面查封“多巴胺貨運公司”的貨車,這樣多巴胺在腦中就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我們知道多巴胺可以使我們產生情緒、想象、沖動、創(chuàng)造力、快感等等,如果全面阻斷后,就會產生很大的藥物副作用,整個人就會顯得情感淡漠、反應遲鈍、活動減少等等,雖然控制住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沖動、躁動、暴亂、幻覺等等,但是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這不是科學家和醫(yī)生追求的,雖然我們用傳統(tǒng)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控制住精神分裂癥患者不在行為混亂、不在給社會帶來危險,但是我們追求的是真正治愈患者,讓患者回歸社會,擁有正常的社會能力,包括職業(yè)、生活和社交。 為了這個目的,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產生了。它們比傳統(tǒng)的抗精神病藥物的好處是,可以有選擇性地阻斷引起疾病的多巴胺通路,而保留正常的多巴胺通路。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氯氮平、利培酮、奧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齊拉西酮、帕利哌酮等等。 雖然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控制陽性癥狀的藥效不如傳統(tǒng)抗精神病藥物那么強大,但是因為它的副作用小,對陰性癥狀也有治療作用,因此,目前已經作為主流的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了。 但傳統(tǒng)抗精神病藥物依然沒有被放棄,主要是對一些使用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的病人,使用傳統(tǒng)抗精神病藥物來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