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生活相互隔離,他們的朋友也互不認識” 心理學家說,人在嬰兒時期受到的待遇差別就會為人的性格類型埋下伏筆。擁有不幸童年的人,一輩子都在為童年買單。無數段記憶構成了我們的過去,當記憶消失的時候,我們和這個世界的聯(lián)系只有現(xiàn)在和未來。記憶是那么貼近人類生命的本質,以至于所有人都會在人生旅程中的某一刻,感受到它震撼的力量,為之感動而落淚,仿佛那一瞬間在浩瀚的宇宙環(huán)境中抓住了自己的證明。 莫蒂亞諾的《暗店街》,就是一個關于記憶的故事。主人公叫居依·羅郎,是一位失憶的私人偵探,不知道他的具體年齡,也不知道他真正的名字,只知道他在二戰(zhàn)后為于特的私人偵探所工作了八年,現(xiàn)在于特準備退休,他也決定開始尋找失去的記憶。 主人公試圖通過社交名人錄和調查報告來了解自己的身世,可他看到的只是像墓碑一樣生硬和干澀的姓名、地址和履歷,而自己需要尋找的東西卻只能是別人腦海中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記憶。當一個人的消失伴隨著記憶的消逝時,再怎么努力地尋找也只是徒勞。這一番大海撈針的追尋之旅,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人們的過去并不是一條清晰的線,而是被撕碎的時間,它們被不同的人擷取,每個人只擁有片段,一個人的存在,是靠其他人的記憶支撐的,當這些記憶失散,這個人的過去也就消失了。 最終,一個個角色、地點如同拼圖一樣被拼合在一起,主人公的大部分記憶被激活,但是他忽然陷入了一種更深的迷茫:“我為什么會失去記憶?”“我找回了記憶又能怎樣?““我應該如何面對找回的記憶?”“找回記憶真的是正確的選擇嗎?” 然后故事戛然而止。猛然回頭去想那些被忽視掉的細節(jié),卻發(fā)現(xiàn),如果把每一個線索人的拼圖放大,他們也有自己的故事,面對記憶的態(tài)度和選擇:或是活在記憶的恐懼之中,或是在悲劇記憶來臨之前選擇在最美年華中結束生命,或者背負記憶,被記憶改變和磨礪。 希臘菲爾德的太陽神廟刻著三句箴言,第一句便是: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化為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莫蒂亞諾借助一個尋找自我身份認同的故事,來探討記憶對人類生命的意義。人雖不應該永遠活在過去,但不能沒有自己的過去。主人公對尋找自己身份的執(zhí)著,代表著尋找過去對于人的生命的認識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它卻不是可行之舉,一方面人類通過追憶和尋找能夠為認識事物的真實提供一種有效的途徑,另一方面,人類記憶本身充滿著局限和不確定因素,所呈現(xiàn)出來的事物并非客觀真實的存在,而人在這樣一種矛盾中通過記憶和回憶的渠道來尋找真相,其本身絕不是有效的選擇。 記憶不是人類的黑洞,也不會讓人類步入黑暗。對于人類來說,記憶的存在即神奇又迷離。人類用科技的力量在探索宇宙萬物的道路上無限延伸的同時,記憶則為我們鋪就追憶生命的街道,只不過那里時常昏暗朦朧,人類至今難以步入這條幽暗的街道。 《暗店街》 作者: [法]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