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峙 我曾經發(fā)表過59型坦克改裝步兵戰(zhàn)車的設想,發(fā)表以后,有很多讀者不理解并質疑,因為國內外已經有很多T—54坦克改造成功步兵戰(zhàn)車(裝甲車)的設計:比如,以色列的“阿奇扎里特”,俄羅斯的BTR—T,我國內蒙一機集團的外貿VN-11。這么多現(xiàn)成的優(yōu)秀設計照著學、照著做就可以了,你干嘛再多此一舉去設計一款新的? 為什么不學的原因只有一個,它們不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或滿足不了各國軍隊的裝備要求。 下面,我簡單剖析下原因: 一. 以色列的“阿奇扎里特”步兵戰(zhàn)車。此車性能不錯,防護好,已裝備200多輛,非常成功。據說以前我國還曾經買過幾部套件研究,后來也沒了下文。此車改裝后的發(fā)動機和變速箱均來自美國,發(fā)動機由原來的蘇制發(fā)動機橫置安裝,變成體積更小的美制發(fā)動機并且縱置安裝,從而可以開了后門,方便人員上下。改完之后,原車實際上只保留了一個坦克底盤的外殼,導致改裝造價達到了200多萬美元。這其中,外購美國產品占了很大比例。而且,以現(xiàn)在的中美關系,美國也不可能批準此項軍購。中國要為此特意再研發(fā)一臺適合車體的發(fā)動機和變速箱在經濟上是不可想象的。 見 圖1 ![]() 二. 俄羅斯的BTR-T步兵戰(zhàn)車。 ![]() 此車只有樣車,沒有大量裝備。此車最大特點是改動量很小成本非常低,基本上只是拆除炮塔,改裝了一門30mm炮或12.7mm機槍的武器站。100mm炮彈箱取消,改為30mm或12.7mm彈藥箱。駕駛倉位置未變,改裝后的人員裝載圖見圖 3。 ![]() 內部結構平面由此推斷應如圖4所示。 ![]() 存在的問題: 1)乘員2人,載員只有5人,載員數(shù)過少,兩輛車才能載一個班,過于消耗包括燃油在內的資源,戰(zhàn)爭時根本使用不起。如果打算通過去除武器站來增加載員的話,則車體需重新設計。 2)車體為減重,減少裝甲面積,4人載員倉高度很低,只相當于BMP-1的車內高度,因此座椅偏低矮,只有200mm左右的高度,士兵在車內只能蜷縮身體,加大了疲勞程度。此情景可參考BMP-2座倉載人照片,BTR-T與其基本一樣,只是背靠背變成了面對面。 見圖5 ![]() 3)T-54坦克車內有一個重要部件:加熱器。此器具是車輛在寒區(qū)為發(fā)動機低溫啟動的必備工具。因此車座椅很低,不可能在座椅下容納加熱器,只能讓座椅移開布置。見圖3。從而加劇了士兵的擁擠程度。對比我們的63式裝甲車,因倉室及座椅較高,就可以把加熱器放在座椅下面。 見圖6 坦克加熱器 ![]() 圖7 63式加熱器 ![]() 4)車載員倉后頂部載員出入口有兩個,為單人出入口。人員進出比較慢,特別是乘員負傷后,出倉極為困難。實際上大量裝備的在發(fā)動機頂出入的車輛,都是設一個大型倉門。如俄國空降戰(zhàn)車BMD設了一個大的進出倉門。以色列的“納吉瑪喬恩”步戰(zhàn)車,出入口也是兩扇對開門的大型倉口。 見圖8俄國空降戰(zhàn)車BMD ![]() 圖9“納吉瑪喬恩”步戰(zhàn)車 ![]() 5)此車既然為了減少改動量,那么車體前部的兩個油箱必定是不會改動,會完全保留下來。雖然前首上裝甲增添了附加裝甲,總體達到了相當于300mm~600mm防穿、防破的水平,但在現(xiàn)代化的RPG-29、反坦克導彈面前仍遠遠不夠。擊穿以后,這兩個油箱必定會起火。如果滅火抑爆系統(tǒng)不給力的話,乘員被燒傷的概率極大。而且,武器站的彈藥極可能放在原100mm彈藥箱位置,油料的燃燒很可能會引爆彈藥。這種布置隱患極大。 雖然現(xiàn)在攻頂導彈很火,但車體正面仍是未來戰(zhàn)場被攻擊最多的部位,油箱和彈藥的布置,仍要考慮二次效應的問題,安全性應排在防護性前面,放在首位。 6)上下車時沒有任何防護設施,也沒有快速登車裝置。俄BMP-3步戰(zhàn)車有折疊梯,但BTR-T步戰(zhàn)車車尾沒有任何上下車梯子。見圖10。沒有這些裝置,再加上自衛(wèi)火力不足,車上只有一挺遙控機槍或炮。遇見伏擊時,根本壓制不住敵方步兵火力,也無法在車上作戰(zhàn),硬著頭皮下車的話危險性極大。 圖10 BTR-T步戰(zhàn)車尾部照片 ![]() 從以上情況來看,因為人機工程太差,此車即使裝備部隊,士兵也會按照傳統(tǒng)坐在車輛頂部,完全失去了裝甲車輛的本來意義。這可以從俄烏戰(zhàn)爭中BMD戰(zhàn)車上坐滿了士兵的情況下看出來。BTR-T戰(zhàn)車載員空間更惡劣,坐車頂幾乎是必然的。見圖11。 坐在BMD戰(zhàn)車、MT-LB通用裝甲車和BTR-82裝甲車頂?shù)亩碥娛勘?/p> ![]() 現(xiàn)在,俄國已經更加重視車輛的人機工程,更新的'回旋鏢’戰(zhàn)車車體更加高大,防護也更強 , 載員士兵可以舒適而安全地坐在車內。見此車與BTR-82的對比圖可以明顯看出這一點。見圖12 ![]() 三. 我國內蒙古一機床的VN-11戰(zhàn)車。 ![]() 1)此車從照片上來看,是頭尾顛倒的。這就帶來兩個先天的毛?。孩亳{駛員視野不好,前方盲區(qū)較大 。所有專門設計的裝甲運輸車駕駛艙都是在設在發(fā)動機側面,只有此車是在發(fā)動機后方,且難以改變位置。②前方發(fā)動機頂部防護薄弱。因為發(fā)動機需從上方打開頂蓋進行維護保養(yǎng),上方的兩個對開倉蓋不可能太厚,應該是不超10mm厚度,主要是靠著10度左右超大傾角來增強防護,按水平來算,相當于30~40mm的防護鋼板,外加后面的附加裝甲,再加上新一代爆炸裝甲的加持,水平防護還是可以的。但如果敵彈從高處射來,或者迫擊炮彈,均有可能擊穿此發(fā)動機倉頂蓋。另外,車輛的進氣口和排氣口也是薄弱環(huán)節(jié),設計的過于簡單導致效果不理想。見圖14 ![]() 近代重型步戰(zhàn)車基本上是發(fā)動機前置。首上裝甲板也是發(fā)動機蓋板,雖無法做得太厚,但至少也是20~30mm厚。比如德國的黃鼠狼步戰(zhàn)車首上裝甲即有30mm厚。見圖15 ![]() 2)既然是大傾角的首上裝甲,那么此車必然是以首下為主要迎彈面。但首下卻仍是原坦克后部45mm厚度,并未加強。此處至少需用爆炸反應裝甲加強。這一塊可以參見挑戰(zhàn)者2坦克首下的加強方案。見圖16?;蛘卟捎肰N-17的大面積首下爆炸裝甲布置,見圖17。 英國挑戰(zhàn)者2坦克 ![]() 中國VN-17步兵戰(zhàn)車 ![]() 3)最大的問題是載人數(shù)太少。據展板數(shù)據,載員7人。但看倉內照片,長途行軍時后部載員倉只能載四~五個人。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采用了30mm炮的二代WA333T1B通用炮塔,是人工操縱的穿透甲板型炮塔,占據了很大的車內空間。目測后面載員倉內部高度不足,載員只能蜷腿坐著。能看出來,這點與俄BTR-T的問題類似。都是忽視了步兵戰(zhàn)車的作用首先是運兵,其次才是火力支援點的理念。另外,因為不是非穿透性無人遙控炮塔,人彈不能分離,殉爆的話,連載員都很危險。見圖18 ![]() 4)看車倉內照片,此車并未安裝加熱器,也無加裝空間。從圖14可以看出車體左側有一臺空調一體機,外側有裝甲百葉,目視百葉厚度不超15mm。雙層也不過30mm。雖說空調機能帶來額外防護,此處防護也不會超過35mm。利用部件作為防護原則上是不能影響主裝甲防護的,這是一個設計缺陷,此空調最佳放置位置是車體尾后車門兩側。見圖19、圖20才是正確做法。從以上兩點看出,此車設計初衷就是為熱帶亞熱帶的國家量身打造,看其沙漠涂裝,應是以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為出售目標,并未考慮國內使用可能。 圖19美國M2A3布雷德利BUSKIII步兵戰(zhàn)車空調安置在車尾 ![]() 圖20 04A戰(zhàn)車空調也安置在車尾 ![]() 5)從圖14還可以看出車體后部設置一個射擊口,防彈擋板與63裝甲車相當,10mm左右。應是全車防護最薄弱的地方,現(xiàn)代的重型防護車輛因結構需要,都已經取消了意義不大載員射擊口,只有輕型車輛才存在。 6)從整體重量上來看,加炮塔才34噸,車體防護偏弱。這是為了提高機動性,變相提高單位馬力。由59坦克的14.4馬力/噸提高到15.3馬力/噸,但這是舊車改造,防護性是列到第一位的,不能面面俱到,以削減防護來提高機動完全是削足適履之舉。合適的重量應該是36~38噸。 最后總結一下,車輛改造必須遵循基本人機工程,改造盡量簡單,實用。載人戰(zhàn)斗車輛突出防護的基礎上,減少中彈后的二次效應。主要利用設計,而不是完全依賴滅火抑爆裝置,最終實現(xiàn)安全輸送人員到戰(zhàn)場火線的目的。上面兩款車因為沒有達到此要求而未被本國軍方考慮。 相關文章: 59式中型坦克,改重型裝甲人員輸送車的設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