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小詩出自唐代詩人劉方平,其立意新穎獨(dú)特。詩人寫春夜,寫月色,寫月夜下的綠窗紗,寫春夜的蟲聲,充滿生機(jī)。 劉方平多才多藝,詩寫得好,山水畫也很出色。他擅長絕句,詩風(fēng)獨(dú)特,常寓情于景,含義深刻。他和孟浩然一樣,為布衣詩人,一生未曾做官。風(fēng)景秀麗的潁水、汝河之濱,正是劉方平的隱居之處。 春光和月色,是詩詞里常見的主題。傷春感懷的詩詞數(shù)以千計(jì),對月起鄉(xiāng)思的詩多得數(shù)不過來。唯有劉方平,不寫春光,不寫柳綠花紅,更為奇妙的是,詩人沒有正面贊美如水的月色,沒有感嘆其圓缺,進(jìn)而嘆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而是將一半月色調(diào)入春夜,這春夜里,有璀璨星空,有朦朧的綠窗紗,還有生機(jī)勃勃的蟲聲。 “更深月色半人家”,詩人以更深入筆,開門見山寫出時間背景。與尋常描寫春色的詩詞不同,寫作角度新穎獨(dú)特。古代以更計(jì)算時間,將一夜分為五更。更深,說明夜很深了。月色半人家,可見明月西斜降落,月色不能完全籠罩房屋,一半明亮、一半黑暗。春天的夜晚,微風(fēng)和煦,月光灑落人間,千家萬戶籠罩著月色,溫馨靜謐。 “北斗闌干南斗斜”,這句詩與上一句的更深月色互相映襯,描繪了一幅絕美的春天月夜星空圖。北斗七星位于北方天空,形狀如斗而得名。天樞、天璇、天璣、天權(quán),此四星組成斗身;玉衡、開陽、搖光,此三星組成斗柄。南斗星在其南面,由六顆星組成。闌干指北斗星橫斜的樣子。 根據(jù)古籍《鹖冠子》的記載,春天時斗柄指東,夏天斗柄指南,秋天斗柄指西,冬天斗柄指北。將天文知識引入詩詞,也是這首詩的獨(dú)特之處。引發(fā)讀者好奇心,欣賞詩詞的同時,還能增長知識,一舉兩得。我就是帶著好奇心,查閱了一些資料,對北斗星和南斗星有了更深的了解。詩人淵博的知識面給一首小詩帶來了生機(jī)和新意。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詩人的細(xì)心和觀察入微,在這兩句詩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偏知意為才知道,表示出乎意料,在人意料之外。新意為第一次、初次;蟲聲新透,即蟲聲第一次透過窗紗傳到屋內(nèi),說明春天才剛來到。 今夜才剛感覺到春氣暖,說明詩人久居鄉(xiāng)村,對于氣候的變換非常敏感。而偏知一詞,則寫出詩人的自信,一年四季的微妙變化,他了然于心。蟲聲新透綠窗紗,詩人沒有用隔窗聽到蟲聲,而是寫蟲聲穿透窗紗,生機(jī)盎然的春意,隱藏在字里行間。 詩人熱愛鄉(xiāng)村的春天,他的心里春意融融,因此無需借助外在的景觀,以深夜月色的浪漫氣氛烘托春天的美好意境,信手拈來,讀來回味無窮。 古詩中曾有花氣襲人知晝暖,鵲聲穿樹喜新晴的說法,不同的天氣時令,花草有感應(yīng),鳥兒有感覺,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正因如此,古往今來的詩人也會以詩詞代言不同的心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正是這個道理。 劉方平的這首小詩,奇妙之處在于從月夜入手,寫春色。正是因?yàn)樗麑︵l(xiāng)村生活了解透徹,才能寫出如此生機(jī)勃勃的詩詞。 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是很多詩人都會用到的寫作方式,劉方平也不例外。你看,詩人從蟲聲這樣的細(xì)微之處入手,委婉地寫出天氣已轉(zhuǎn)暖,大地一片生機(jī)。 詩人省去很多筆墨,姹紫嫣紅的春色,前人早已寫盡,他另辟蹊徑、獨(dú)樹一幟,留給讀者無限遐想。想象中的景色最美,大家都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發(fā)揮,桃紅柳綠,芳草依依,都是春天的景色。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古往今來,詩人們喜歡春光和月色,于是把它們寫入詩中。庭前時有東風(fēng)入,楊柳千條盡向西。春天,令人向往,給人希望。 萬紅叢中一點(diǎn)綠,劉方平這首小詩,恰如萬紫千紅中的那一抹新綠,讓人過目不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