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洞見ciyu 不見自己,難以觀世界。 公元前195年,長樂宮上的龍榻上,劉邦處于彌留之際。 呂后低聲問他死后的人事安排:“蕭相國死后,由誰來接替呢?” 劉邦說,曹參。 呂后問曹參之后是誰。 劉邦思索一番,回道:“王陵可以在曹參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以由陳平輔佐。陳平雖然有智謀,但不能決斷大事。周勃雖然不擅言談,但為人忠厚,日后安定劉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 一席話,劉邦就安排好了身后王朝大事。 一介布衣,提三尺長劍,開四百年漢朝。 縱觀劉邦縱橫捭闔的一生,決定了終成帝業(yè)的大格局,就在于他能: 見自己,見他人,見天下。 01 見自己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后,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 席間,觥籌交錯,君臣共飲。 劉邦問眾臣,我為何能奪天下?項羽又為何會失天下。 群臣眾說紛紜,各執(zhí)一詞。 最后,劉邦自己說道,我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安邦治國不如蕭何,行軍打仗不如韓信。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這是我能得天下的原因。 這樣深刻的自我認(rèn)識,貫穿了劉邦的一生。 人生之大敵,唯有自己。 有大格局的人,始終在與自己的弱點較量。 在《史記》里,司馬遷評價劉邦:高祖為人,好酒及色。 這樣一位貪美色,嗜好酒的人,在攻破咸陽時卻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樣子。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入主咸陽。 眼前的奢華之景讓他沉醉,咸陽宮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宮殿內(nèi)有堆積成山的金銀珠寶,后宮中有如云的美女。 貪酒好色的劉邦,面對如此誘惑難以自持。 但在樊噲和張良的建議下,劉邦硬生生地剎住內(nèi)心的沖動。 滿堂金玉一律不取,三千佳麗一概不碰,并且跟百姓約法三章。 后來,軍隊井然有序地還軍灞上時,全街百姓簞食壺漿,夾道送迎。 不見自己,難以觀世界。 人性最大的愚蠢,是掂量不清自己的分量。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往往能知不足而改正。 劉邦市井混混出身,素來怠慢儒生,但他卻能自察自改。 儒生酈食其拜訪時,他叉開雙腿洗腳,態(tài)度惡劣,可他見酈食其有非凡才干,馬上停止洗腳,整理衣冠,請他到上賓位置。 儒生陸賈輔佐他時,他一開始很不耐煩陸賈吟詩談書,可到后來,經(jīng)常虛心向他商討治國之策。 在《哲人言行錄》中,有人問哲學(xué)家泰勒斯,何事最為難? 他回答了五個字:認(rèn)識你自己。 一個人在向外求時,要先向內(nèi)審。 星辰大海,啟程于足下。 一個人如果連內(nèi)心方圓都量不出來,難以談上擁有什么大格局。 ![]() 02 見他人 陳壽在《帝王世紀(jì)·漢高祖論》談到劉邦能問鼎天下的原因之一,在于他能聚天下英雄。 “羈勒英雄,鞭驅(qū)天下:或以威服,或以徳致,或以義成,或以權(quán)斷?!?/span> 社會如同一張大網(wǎng),每個人都是這張網(wǎng)上的一個結(jié)點。 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鏈接是一門大學(xué)問。 劉邦深諳此道。 韓信在攻破齊國之后,寫信邀功請封“假齊王”,就是代理齊王。 劉邦讀完信憤怒不已,認(rèn)為韓信是趁機要挾,大庭廣眾之下正想大罵韓信。 但他忍了下去,改口說做也要做真正的齊王,不要做假齊王,穩(wěn)住了韓信。 因為劉邦知道,天下熙攘,皆為利來利往。 不許以加官進爵,韓信就不會心甘情愿地在沙場征戰(zhàn)。 曾國藩說過一句話,利可共而不可獨,獨利則敗。 層次低的人,只顧著謀一己之利,層次高的人,卻能洞察別人的需求。 劉邦揭竿起義之初,同縣的雍齒追隨。 可雍齒素來輕視劉邦,趁劉邦領(lǐng)兵外出打仗的時候,獻出豐邑投靠了魏國。 劉邦對他可謂恨之入骨。 當(dāng)平天下,論功封賞時,劉邦沒有殺他以泄心頭之恨,反而封他為列侯,以此來安撫眾將,表明不會飛鳥盡彈弓藏。 這樣的大度讓雍齒從此心悅誠服,更讓一干文臣武將誓死相隨。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就其深。 不識人,難容人,一個人孤軍奮戰(zhàn),終究會獨木難支。 反之,一個人的胸懷能容得下多少人,所撐開的格局便有多大,所取得的成就便有多高。 ![]() 03 見天下 在《弈林新編》中有一句話,“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善謀勢者必成大事?!?/span> 天下為棋盤,劉邦和項羽是棋手,是博弈者。 項羽所謀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劉邦所決是萬里江山。 項羽領(lǐng)兵占據(jù)咸陽后,謀士勸他自王關(guān)中,以圖天下大事。 但項羽卻想打道回鄉(xiāng),回了一句:“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錦衣夜行?!?/span> 顧著享受眼前的浮名虛利,讓項羽錯失以關(guān)中為要,控制諸侯的良機。 在垓下之圍中,雖然楚騎最后只剩二十八人,幾乎全軍覆沒,但江東還有數(shù)十萬子弟兵,卷土重來未可知。 項羽卻過不了這一個坎,耿耿于懷這次的失利,以自刎的方式葬送了宏圖霸業(yè)。 目光短視之人,只著眼于一時之勝,一時之?dāng) ?/span> 反觀劉邦,從不在意暫時的起落沉浮,目光所及則是全局。 鴻門宴后,劉邦被封為漢王,他雖然窩囊憋屈,但懂得審時度勢。 在去領(lǐng)地巴蜀途中令部下燒毀了棧道,向項羽表明沒有向東擴張的意圖。 其實暗地里,劉邦秣兵歷馬,養(yǎng)精蓄銳。然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開創(chuàng)大漢王朝的開端。 在彭城之戰(zhàn)中,劉邦54萬聯(lián)軍敗給項羽的3萬人馬,潰敗逃竄,狼狽不堪。 劉邦大手一揮,把函谷關(guān)以東的土地作為獎賞,尋找能夠與其合作打天下的人。 韓信、彭越、黥布應(yīng)邀來援,他們?nèi)寺蕯?shù)十萬軍隊與項羽決一雌雄,最終劉邦以把半個天下的押注,贏得了整個天下。 法國總統(tǒng)戴高樂說,眼睛所到之處,是成功到達的地方,唯有偉大的人才能成就偉大的事。 一個人目之所及只是眼前的一畝三分田,即使能力再強,所獲成就也是有限。 擁有大格局的人,謀全局,不貪一局之利;謀一世,不逞一時之快。 ▽ 人無格局不立,事無格局不成。 如北宋宰相呂蒙所感慨的:楚霸英雄,敗于烏江自刎;漢王柔弱,竟有萬里江山。 劉邦與項羽的人生差距,就在于格局的高下之分。 劉邦會剖析自我、洞悉他人、謀事長遠,這是項羽所不具備的。 而這三者所構(gòu)成的格局,讓劉邦起于阡陌,成于帝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