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水產(chǎn)科學系 李川,何登菊,牟洪民,馬姍,姚俊杰 摘要: 為了解幾種常見中草藥對大鯢水霉病的治療效果, 對患水霉病大鯢進行了中草藥治療。結果顯示:大黃和五倍子藥液對水霉菌有較好的抑制作用, 在大黃濃度為0. 4 g/ L, 即用量為大黃干品400 g/ m3 水體時, 對水霉菌有最佳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 大鯢; 水霉病; 中草藥 水霉病又叫膚霉病或白毛病, 是淡水魚類及大鯢等淡水水生動物較常見的疾病之一, 是由水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在我國淡水水生動物體表及卵上發(fā)現(xiàn)的水霉共有十多種, 通常引起水霉病的水霉菌主要是屬于水霉屬和綿霉屬的一些種類。健康的魚體對水霉病的侵襲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水霉病通常容易感染機械性損傷致使皮膚或粘液層被一些腐敗菌等侵染后, 皮膚未能及時愈合或粘液層分泌異常的魚體。水霉菌動孢子成功附著后, 分別向相對方向長出內(nèi)、外菌絲。內(nèi)菌絲向肌肉層里分泌蛋白酶破壞皮膚和肌肉, 同時向內(nèi)生長擴大病灶面積并負責為菌絲吸收營養(yǎng); 外菌絲向外不斷生長產(chǎn)生動孢子囊和休眠孢子囊及有性生殖器并釋放動孢子和休眠孢子。 以前用孔雀石綠治療水霉病, 效果較好。繼孔雀石綠等一些致癌、有毒、高殘留的藥物被列為禁用漁藥后, 治療水霉病有效藥物較少, 且受傷魚體之間容易相互傳染, 也使得感染水霉病的水生動物死亡率相對較高。中草藥提取于自然并保存了其生物活性物質(zhì), 是一種理想的天然、環(huán)保綠色藥物。其毒副作用小、低殘留、能全面調(diào)節(jié)機體的生理功能, 兼具營養(yǎng)與藥物的雙重作用。還具有來源廣、成本低、藥效長、使用方法簡單等優(yōu)點。我們用中草藥對大鯢水霉病的防治進行初步地研究, 希望能給大鯢水霉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 1材料 1. 1. 1病鯢 患水霉病大鯢來源于貴陽市一家大鯢養(yǎng)殖場。 1. 1. 2 中草藥藥液的制備 從中藥店買來五倍子、紫草、黃柏、木香、黃連、大黃、丁香七種中草藥干品各100 g。分別稱取8 g 加入1 000 mL 水中, 煮沸15 min 后保溫15 min, 然后用紗布濾去藥渣, 經(jīng)過濃縮后的藥液約為500 mL, 用瓶裝密封, 低溫( 4℃) 保存待用。 1. 2方法 1. 2. 1 有效藥物篩選 用8 只小水箱分別編號為1~ 8 號并加入2 000 mL 自來水, 在1~ 7 號水箱中分別加入上述七種藥液25 mL, 輕晃搖勻, 8號箱中加入25 mL 自來水( 作為對照組) 。然后在8 只水箱放入已感染水霉的大鯢, 每天換水換藥一次, 一周后用肉眼和顯微鏡觀察大鯢的感染部位。 1. 2. 2 最佳藥物濃度篩選 將篩選出的有效藥液, 分別設置3 個合適的濃度梯度進一步實驗, 每天換水換藥一次, 處理一周后觀察。 2 結果與分析 2. 1不同藥物對水霉菌抑制效果 鏡檢結果表明, 大鯢所患水霉病的水霉菌是水霉屬和綿霉屬的種類。 健康大鯢體表皮膚外有一層粘液, 粘液有保持體表濕潤和一定的抗菌作用。對照組患水霉病大鯢病灶處體表皮膚消失, 肌肉裸露, 上面附著灰白色長短不齊的絮狀物, 長的菌絲可達3 cm 左右。五倍子和大黃組菌絲較短, 未觀察到新菌絲和生殖動孢子, 肌肉裸露處無新裸露延伸。其他組菌絲狀況和對照組差異不大。藥敏實驗結果顯示( 見表1) , 7 種中草藥藥液中, 相同濃度下, 只有大黃和五倍子藥液對水霉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其他5種中草藥藥液效果不明顯。但無論是大黃還是五倍子在該濃度實驗中對水霉都沒有絕對的殺滅性作用。 ![]() 注: 肉眼能夠明顯看到灰白色水霉菌和對照組的水霉無差別統(tǒng)稱為“明顯”,若肉眼看不見或比對照組少為“不明顯”; 取水霉菌或疑似水霉菌的絲狀物在顯微鏡下檢查與對照組的水霉生長狀況無差別視為“正?!保c正常水霉菌生長有差別或生長受阻為“不正?!薄?br> 2. 2有效藥物濃度的篩選 針對大黃和五倍子兩種藥液, 設置了3 個濃度梯度實驗, 結果見表2。顯微鏡下, 在25 mL、50 mL 大黃藥液組, 水霉菌絲變細的很多, 且無動孢子囊、厚垣孢子囊和藏卵器等, 特別是50 mL大黃藥液組最明顯, 菌絲基本消失, 裸露肌肉正在愈合, 而100 mL 大黃藥液組效果差些。在五倍子藥液組中, 大鯢水霉感染部位菌絲都變少, 三個組間區(qū)別不明顯, 且效果不如大黃組。 ![]() 3 小結 經(jīng)本次初步探索, 對大鯢水霉病治療效果最佳的是大黃, 最佳濃度計算值為: ( 8 g/ 500 mL×50 mL) / 2 L= 0. 4 g / L, 即用量為大黃干品400g/ m3。 |
|
來自: 名醫(yī)祖?zhèn)髅胤?/a> > 《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