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外科不治癬內可不治喘(咳)”,言外之意內科臨床“咳喘”不好治療,容易砸自己招牌! 咳喘一證病機繁多,遷延日久,虛實夾雜,難以一蹴而就。 當前,有一種思潮,認為只要一上經(jīng)方,尤其是《傷寒論》《金匱要略》方子,必然能藥到病除,效如桴鼓!殊不知學醫(yī)三年,天下無不治之病,治病三年,天下無治病之方! 仲景的方子確實好用,對于一些咳喘如小青龍,麻杏甘石湯,厚樸麻黃湯,苓甘五味姜辛湯等,但是對于有些患者并不見得每每均能獲效。仲景自己就說,“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更反對“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y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yǎng)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醫(yī)圣告訴我們,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是學醫(yī)的根本途徑,而不精研方術,沽名釣譽,“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所以抬一家,壓一家,在醫(yī)學的道路上是行不通的! 就以咳喘為例,不能在臨床中一看到咳喘就只有仲景治法,我們看看吳鞠通對于咳嗽的認識,是不是可以讓我們有所感觸? 上焦篇,暑溫 第二十八條、手太陰暑溫,但咳無痰,咳聲清高者,清絡飲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麥冬、知母主之。 咳而無痰,不嗽可知,咳聲清高,金音清亮,久咳則啞,偏于火而不兼濕也。即用清絡飲,清肺絡中無形之熱,加甘、桔開提,甜杏仁利肺而不傷氣,麥冬、知母保肺陰而制火也。 清絡飲加甘桔甜杏仁麥冬湯知母方 即于清絡飲內,加甘草一錢,枯梗二錢,甜杏仁二錢,麥冬三錢,知母三錢。(清絡飲:鮮荷葉邊(二錢)鮮銀花(二錢)西瓜翠衣(二錢)鮮扁豆花(一枝)絲瓜皮(二錢)鮮竹葉心(二錢)現(xiàn)代劑量(僅供參考)鮮荷葉邊(6g)鮮銀花(6g)西瓜翠衣(6g)鮮扁豆花(1枝)絲瓜皮(6g)鮮竹葉心(6g)煎服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凡暑傷肺經(jīng)氣分之輕證皆可用之。) 第二十九條,兩太陰暑溫,咳而且嗽,咳聲重濁,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飲者,小半夏加茯苓湯再加厚樸,杏仁主之。 既咳且嗽,痰涎復多,咳聲重濁,重濁者土音也,其兼足太陰濕土可知。不甚渴,渴不多飲,則其中之有水可知,此暑溫而兼水飲者也。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湯,蠲飲和中;再加厚樸、杏仁,利肺瀉濕,預奪其喘滿之路;水用甘瀾,取其走而不守也。 此條應入濕溫,卻列于此處者,以與上條為對待之文,可以互證也。 小半夏加茯苓湯再加厚樸杏仁方(辛溫淡法)半夏(八錢)茯苓塊(六錢)厚樸(三錢)生姜(五錢)杏仁(三錢)甘瀾水八杯,煮取三杯,溫服, 上焦篇,濕溫,寒濕 第四十七條、太陰濕溫喘促者,千金葦莖湯加杏仁、滑石主之。 《金匱》謂喘在上焦,其息促。太陰濕蒸為痰,喘息不寧,故以葦莖湯輕宣肺氣,加杏仁、滑石利竅而逐熱飲。若寒飲喘咳者,治屬飲家,不在此例。 千金葦莖湯加滑石杏仁湯(辛淡法) 葦莖(五錢)薏苡仁(五錢)桃仁(二錢)冬瓜仁(二錢)滑石(三錢)杏仁(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上焦篇,溫瘧 第五十二條、舌白渴飲,咳嗽頻仍,寒從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瘧,杏仁湯主之。 肺瘧,瘧之至淺者。肺瘧雖云易解,稍緩則深,最忌用治瘧印板俗例之小柴胡湯,蓋肺去少陽半表半里之界尚遠,不得引邪深入也,故以杏仁湯輕宣肺氣,無使邪聚則愈。 杏仁湯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錢)黃芩(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滑石(三錢)桑葉(一錢五分)茯苓塊(三錢)自蔻皮(八分)梨皮(二錢) 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上焦篇,秋燥 第五十四條、秋感燥氣,右脈數(shù)大,傷手太陰氣分者,桑杏湯主之。 前人有云:六氣之中,惟燥不為病,似不盡然。蓋以《內經(jīng)》少秋感于燥一條,故有此議耳。如陽明司天之年,豈無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氣候較夏冬之偏寒偏熱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氣為病者多,其由于本氣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氣而病者重,本氣自病者輕耳。其由于本氣自病之燥證,初起必在肺衛(wèi),故以桑杏湯清氣分之燥也。 桑杏湯方(辛涼法) 桑葉(一錢)杏仁(一錢五分)沙參(二錢)象貝(一錢)香豉(一錢)梔皮(一錢)梨皮(一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頓服之,重者再作服(輕藥不得重用,重用必過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 中焦篇,濕溫 第六十七條、風暑寒濕,雜感混淆,氣不主宣,咳嗽頭脹,不饑舌白,肢體若廢,杏仁薏苡湯主之。 雜感混淆,病非一端,乃以氣不主宣四字為扼要。故以宣氣之藥為君。既兼雨濕中寒邪,自當變辛涼為辛溫。此條應入寒濕類中,列于此者,以其為上條之對待也。 杏仁薏苡湯(苦辛溫法) 杏仁(三錢)薏苡(三錢)桂枝(五分)生姜(七分)厚樸(一錢)半夏(一錢五分)防己(一錢五分)白蒺藜(二錢) 水五杯,煮三杯,渣再煮一杯,分溫三服。 下焦篇,寒濕 第四十八條、喘咳息促,吐稀涎,脈洪數(shù),右大于左,喉啞,是為熱飲,麻杏石甘湯主之。 《金匱》謂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蓋飲屬陰邪,非溫不化,故飲病當溫者,十有八、九,然當清者,亦有一、二。如此證息促,知在上焦;涎稀,知非勞傷之咳,亦非火邪之但咳無痰而喉啞者可比;右大于左,純然肺病,此乃飲邪隔拒,心氣壅遏,肺氣不能下達。音出于肺,金實不鳴。故以麻黃中空而達外,杏仁中實而降里,石膏辛淡性寒,質重而氣清輕,合麻杏而宣氣分之郁熱,甘草之甘以緩急,補土以生金也。按此方,即大青龍之去桂枝、姜、棗者也。 麻杏石甘湯方(辛涼甘淡法) 麻黃(去節(jié),三錢)杏仁(去皮尖碾細,三錢)石膏(碾,三錢)甘草(炙,二錢) 我們知道,咳嗽多有痰飲,仲景青龍類方龍騰水收,但是如果是濕,是濕熱夾雜,我們可以試試吳塘的這些方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取長補短,方為上策。 |
|
來自: 新用戶25016145 > 《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