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通行本第一章最后一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薄皟烧摺笔侵刚l?一直以來分歧較大,說法不一: 河上公章句:“兩者,謂有欲無欲也。” 王弼注:“兩者,始與母也?!?/p> 劉笑敢認為:“本章所討論的主要對象就是'萬物之始’和'萬物之母’,而概括其特征的主要概念就是'無名’與'有名’,'兩者同出’所指就是'無名’與'有名’?!保▌⑿Ω遥骸独献庸沤瘛飞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00頁。) 陳鼓應今譯:“無和有這兩者,同一來源而不同名稱,都可說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奧妙的門徑?!保惞膽骸独献咏褡⒔褡g》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78頁。) 也有學者認為“兩者”是指“常無”與“常有”。所以,古今有:有欲與無欲,始與母,無名與有名,無與有,常無與常有共五種不同的說法,可謂是五花八門。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意見分歧?關鍵是對這一章的理解,本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陳鼓應認為:“整章都在寫一個'道’字?!?無’'有’是用來指稱道的,是用來表明道由無形質落實向有形質的一個活動過程。”(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78頁。)所以,他認為“兩者”就是有和無。余秋雨、南懷瑾也是這個意思。 劉笑敢意見不同:“一般都認為本章的中心概念是道。筆者以為不然。本章的中心內(nèi)容與道有密切關系,但直接討論的卻不是道本身?!菊滤懻摰闹饕獙ο缶褪?萬物之始’和'萬物之母’”(劉笑敢:《老子古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00頁。)所以,他認為“兩者”是無名與有名。其實,無名與有名以及常無與常有,有欲與無欲都與“有無”相關,而且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單字單詞,很少以雙音節(jié)詞作名詞。最后這段話應該翻譯為: “無”與“有”是同時出現(xiàn)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盁o”與“有”合一為“道”,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暗馈笔切疃中畹臇|西,是一切玄妙的源頭。 有與無同時隨道出現(xiàn),一個叫無,一個叫有,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就像硬幣的兩面。有與無合二為一就是道。道玄,當然有與無也可以同時稱之為“玄”。道是玄妙而又玄妙的東西,是一切玄妙的源頭。這個道就是“非常道”,不是普通的“常道”。常道是說得清,道得明的,且不“玄”,更不會“玄之又玄”。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極力主張:清虛、柔弱、卑下、質樸,不喜歡智巧。為什么老子說“道”是“玄之又玄”呢?其實,老子就是在故弄玄虛,使函谷關關長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老子是人,不是“神”,不是“太上老君”。他要西去歸隱,只有采取以柔克剛的辦法才能盡快脫身,離開函谷關。如果他要收函谷關關長為徒,就不會西去歸隱了,也沒有辭官的必要。 “眾妙”就是眾多玄妙,一切玄妙。道是玄之又玄的大玄妙,眾妙就是小玄妙。第六章有:“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薄氨娒钪T”與“玄牝之門”的“門”是一個意思,暗指雌性生殖器官,即陰門,引申為“源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