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yī)院工作經常遇到患者拿著藥盒來問我,“你們醫(yī)院有這種藥嗎?”一般我會推薦同種或同類別的藥物,但往往得到的都是一句“我要買一樣的!”即使同一個藥,藥盒不同病人也是不愿意相信的,想來還是沒能看懂藥品名稱導致的膽怯吧。我們日常生活中常接觸的大多是口服藥。所以,想和大家一起認識這些常見的小藥盒。 這幾個藥盒上都有一個很醒目的名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這是通用名,是國家給起的世界各國通用的名稱,但它們又分別叫做“阿莫仙”“言諾欣”“勝艾”,被標注在左上角,叫做商品名,是生產廠家企業(yè)樹立自身形象、品牌,給自己產品注冊商品名,以示區(qū)別。它們是一種藥嗎?當然是!這就是國家規(guī)定所有藥品必須使用通用名的原因,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生產廠家不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小藥盒上標注的規(guī)格,劑型,這是我們在判斷替代藥品必須考慮的。 藥品規(guī)格系指每一支、片或其他每一個單位制劑中含有主藥的重量(或效價)或含量的(%)或裝量,比如上示:第一種標注0.375g是指每片藥品含有阿莫西林0.25g和克拉維酸0.0625g;第二種標注0.15625g是指每袋藥品含阿莫西林0.125g和克拉維酸鉀0.03125g;第三種標注0.2285是指每片藥品含阿莫西林0.2g和克拉維酸0.0285g,藥品規(guī)格是臨床用藥的重要依據(jù),更換藥品時換算成醫(yī)囑用量。 再對比三個藥盒的名稱發(fā)現(xiàn),它們的通用名也有不同,分別有“片”、“顆?!?、“分散片”這樣的后綴,這就是它們的劑型不同。藥物劑型決定了藥物給藥途徑、臨床治療效果。為了達到不同目的,設計了各種藥物劑型。例如,滴丸、口服液可以快速分散,療效迅速;膠囊可避免苦味;腸溶片或膠囊可減少藥物對胃的刺激;緩釋片可使藥物緩慢釋出;控釋制劑能使藥物以近似恒速釋放,不僅延長藥效,且能減少血藥濃度的波動。 我們經常會看到藥品的通用名還有各種前綴,比如“硫酸”“鹽酸”“酒石酸”等等,這是由于藥品的有效成分可能不穩(wěn)定或不易吸收,制成鹽增大水中溶解度,便于制劑和吸收;另一方面有些藥物酸或堿性太強,制成鹽偏中性,增加穩(wěn)定性,減少服用刺激性 ,比如: 對比這三個藥盒,我們發(fā)現(xiàn)它們通用名的區(qū)別只在于前綴“甲磺酸”“鹽酸”“乳酸”,由于它們主要有效成分都是左氧氟沙星,所以三種藥物屬同類藥物、抗菌譜基本相同的,臨床經常替代使用。不同在于三者理化性質不同,甲磺酸鹽水溶性好,乳酸鹽脂溶性好,所以血管比刺激小。根據(jù)我們的用藥目的來選擇。 ![]() 作者 | 曹艷紅 審核 | 高珊珊 編輯 | 王 倩 主編 | 吳新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