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蠻特別的書。叫做《幽默感,更為學生更加喜歡的老師》。太多的理論,也有太多的培訓,不斷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特別是要成為有幽默感的老師。但是怎么幽默,幽默是否有跡可循,成為老師們心中的問號。從一些頭口秀、喜劇影視劇中,我們比較多地解除了幽默。但是那些幽默大多數(shù)是面向成人的。有的幽默大人能夠理解,但是孩子就不一定了。作者陳錫老師是一位中學老師,面向中學生,中學生已經(jīng)有一定的幽默理解力。好在條條道路通羅馬,對象、場景變化,底層邏輯不變。書中介紹了二十多種幽默方式,我根據(jù)小學生教育場景,摘錄以下幾條:比如兩個孩子打架。老師可以讓兩位目擊者把剛才看到的沖突場景,惟妙惟肖地表演出來,而且動作、對話、神情要很夸張。老師邊上錄像。把錄像給沖突者看。接下來問問沖突者感受,進而引導解決方法。這個我自己就經(jīng)常用,特別是班級公物被損害了之后,我就會以公物視角,寫一段公物自述。小學生用這個方式是非常合適的,把身邊物體擬人化,加入感受,提升孩子們的共情能力。”同學們,今天班級衛(wèi)生又被扣分了,我恨自己沒有千里眼,看不見教室是否打掃干凈?!?/span>學生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行為,這是很正常的。先讓學生明白《一千零一夜》的來歷,然后模仿《一千零一夜》的創(chuàng)作方式,讓這個學生堅持一百零一天的早讀。其實平時,學生犯了錯誤,要對學生進行一點懲罰,但是懲罰一定要與學生的犯錯內容相關。其實陶行知先生三塊糖的故事就是用了自圓其說的方式。雖然學生犯了錯誤,但是無論如何都在學生的行為中發(fā)現(xiàn)了閃光點,為學生犯錯找到了自圓其說的理由,加上幽默獎勵,讓學生感受教師的寬容,以此達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其實,我們教育孩子,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通過我們的教育完成自我教育。第一,不能對學生有人身攻擊。比如不能拿學生隱私、痛處、生理缺陷開玩笑。第二,傳達的是善意與真誠。幽默中,是老師在表達善意,是在表達老師對學生問題的真誠關切,是在傳達老師的委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