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續(xù)名醫(yī)類案》中,記載了這樣一則病例,醫(yī)家吳孚先診治趙太學,趙太學患有水氣咳嗽并且經常發(fā)生喘息病癥,一開始誤以為是傷風了,便用祛風解表的方藥醫(yī)治。 但是患者的病情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還加重了,同時還出現了臉面浮腫,最后卻用了一個溫中鎮(zhèn)水的方劑,讓所有的病癥都得到了緩解。 這個古代中醫(yī)治驗錄里面所說的這個溫中鎮(zhèn)水的方劑,就是真武湯,是醫(y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里的經典名方。 ![]() 其實案中趙太學的病癥主要是因為脾腎陽虛、水氣內停所導致的。 但是剛開始的醫(yī)生誤以為是傷風,以風藥診治,使得體內的正氣受損,陽氣越來越虛弱,出現了病情加重的局面。 而吳孚先診治時,便以真武湯讓患者的腎氣恢復,氣機通暢運行,脾氣旺盛,水液有所遏制,起到緩解癥狀,治療疾病的目的。 在醫(yī)圣張仲景所傳下的諸多方劑里,真武湯其實是一個十分奇妙的存在。 它是對抗脾腎陽虛的經典良方,同時方藥配伍也是蘊藏著諸多奧秘。 ![]() 在《傷寒論》里,真武湯主要針對的病證有兩大類,每一類都充分展現了真武湯的臨床實力。 那么,真武湯所針對的究竟是哪兩大病證呢?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 1.陽虛水泛證 患者會出現小便的不利,四肢的沉重疼痛,浮腫,尤其是腰部以下,癥狀最為明顯。 同時伴有畏寒肢冷、腹部疼痛、下利,又或者出現咳喘、嘔吐等癥狀。 2.太陽病證 由于發(fā)汗的方法不得體,陽不化水,在汗液排出體外之后,癥狀仍然不能緩解。 患者依舊出現發(fā)熱、甚至心悸頭眩,身上的筋肉跳動,大腦一瞬間出現空白,想要用手按著地面來穩(wěn)固身體,好像要摔跤的樣子。 其實這兩個病證都與脾腎陽虛、水濕泛濫有一定的關系。 ![]() 脾陽虛弱會讓水濕難以運行,最終停聚在體內,腎陽虛導致氣化困難,造成體內的水濕泛濫。 腎陽虛衰,氣化的運行也會失常,水氣內停,不能讓小便正常的排出體外。 體內含有大量的水濕,溢于肌膚體表,因此患者出現四肢的疼痛和浮腫。 如果太陽病發(fā)汗太過,容易傷及體內的陽氣。 同時又會耗損體內的津液,津液枯少,陽氣大虛,筋脈失去濡養(yǎng),就會導致筋肉瞤動,振振欲擗地,陽虛水泛,上凌于心。 從而導致心神不寧。因此,在治療上需要溫腎助陽、健脾利水。 那么,真武湯究竟是由哪些中藥組成的呢? 按照《傷寒論》記載,全方由“茯苓三兩,白芍三兩,白術二兩,生姜三兩,炮附子一枚”五味中藥組成。 ![]() 全方用到了利水滲濕藥,也用到了溫陽補腎藥,兩類中藥的共同作用,達到緩解病癥、治療疾病的目的。 藥方中的附子大辛大熱,既可以溫陽助腎,又可以化氣行水。 同時白術可以健脾燥濕,茯苓利水滲濕,這兩味中藥同用,讓脾氣得到恢復,濕邪順著小便排出體內。 生姜辛溫,既可以幫助附子溫陽散寒,又可以和茯苓、白術一起宣散水濕,同時還可以和胃降逆止嘔。 但要說全方最妙的中藥,不得不說,非芍藥和附子莫屬。芍藥酸性收斂,在真武湯中主要有著這四大用途: ![]() 一是《神農本草經》所說的芍藥可以“利小便”,《名醫(yī)別錄》也說芍藥可以“去水氣,利膀胱”,所以,芍藥有著“利小便、行水氣”的作用; 二是柔肝緩急,緩解腹痛; 三是斂陰舒筋,緩解筋脈的拘急跳動; 四是防止因為附子的燥熱傷及陰血,以便于“久服緩治”。 附子這味中藥,堪稱是醫(yī)家愛恨交織的一味奇藥,尤其是在真武湯中,堪稱奇妙。 正如清代名醫(yī)羅美所說,“脾家得附子,則火能生土,而水有所歸矣”,這便是一招“補土治水”,“腎中得附子,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矣”,這便是“鼓陽攝水”之法。 ![]() 雖然真武湯以辛熱藥為主,但是配合苦燥滲利的中藥,加入少量的酸柔收斂的佐藥,便能發(fā)揮瀉中有補、標本兼顧的妙用。 總體來說,真武湯的配伍原則是“溫脾腎以助陽氣、利小便以祛水邪”,盡管全方僅僅五味中藥,但卻發(fā)揮了超乎尋常的作用,展現了經方無窮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