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五腧穴 五腧穴:是十二經(jīng)脈分布于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五類重要腧穴。 五腧穴的分布,是從四肢末端依次按井,滎,輸,經(jīng),合的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 每條經(jīng)脈有五穴,十二經(jīng)共有60穴。 五腧穴各有所主病癥 《難經(jīng)·六十八難》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jié)痛,經(jīng)主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 “病在藏者取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之俞;病變于音者取之經(jīng);經(jīng)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jié)得病者,取之于合。” 關于合穴 五俞穴之一。《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入為合?!?/p> 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 合穴主治腎之疾患:“合主逆氣而泄”,腎屬水,與膀胱為表里。 “逆氣”,是指氣機上逆的病癥,如腎不納氣之上氣喘咳等; 泄指二陰病變,如遺尿、遺精,大便失調(diào)等,均屬腎氣虛衰, 真元虧損而引起的病癥,陽痿,可取用合穴以補腎育陽。 又因為“逆氣而泄”的病癥不僅與腎,而且與胃有關。 合穴主治腎臟疾患,也可以治療胃的疾患。 根據(jù)季節(jié)有“冬刺合”。 合穴位于肘膝關節(jié)附近,是經(jīng)氣由此深入,進而會合于臟腑的部位。 合穴位于肘膝關節(jié)附近位置: 十二經(jīng)絡之合穴: 1、肺經(jīng):尺澤穴 尺澤穴位的作用 ①咳嗽、氣喘、咯血、咽喉腫痛等肺系病證; ②肘臂攣痛; ③急性吐瀉,中暑,小兒驚風。 治療肺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jié)核、急性胃腸炎、中暑、肘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穴位配伍:列缺、肺俞等主治咳嗽、氣喘; 三棱針點刺出血主治急性咽喉腫痛; 穴位配伍:合谷等主治肘臂攣痛、肘關節(jié)屈伸不利; 穴位配伍:委中主治急性吐瀉、中暑等。 2、大腸經(jīng):曲池穴 曲池穴位的作用 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證; ②熱??; ③高血壓; ④癲狂; ⑤腹痛、吐瀉等腸胃病證; ⑥咽喉腫痛、齒痛等五官疾患; ⑦癮疹、濕疹、瘰疬等皮、外科病證。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肩肘關節(jié)疼痛、上肢癱瘓、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胃腸炎等穴位配伍:合谷、外關等治療感冒發(fā)熱、扁桃體炎。 穴位配伍:合谷、血海等治療蕁麻疹; 穴位配伍:肩髑、外關等治療上肢痿痹。 曲池穴用七星老斗'神爐'艾灸器施灸如下圖: 3、心包經(jīng):曲澤穴 曲澤穴位的作用 ①心痛、心悸等心臟病證; ②胃疼、嘔吐、泄瀉等急性胃腸?。?/p> ③肘臂攣痛; ④熱病。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中暑等。 穴位配伍:內(nèi)關、中脘主治嘔吐、胃痛; 穴位配伍:委中、曲池主治中暑。 4、三焦經(jīng):天井穴 天井穴位的作用 ①手臂無力,上肢不遂; ②偏頭痛、耳聾; ③胸脅痛; ④瘰疬。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肘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穴位配伍:曲池、少海主治肘痛; 穴位配伍:天突、水突主治癭氣; 穴位配伍:翳風、耳門主治耳聾。 5、心經(jīng):少海穴 少海穴位的作用 ①心痛,癔病等心與神志病; ②肘臂攣痛,臂麻手顫; ③頭項痛、腋脅痛; ④瘰疬。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癔病、精神分裂癥、尺神經(jīng)麻痹、肋間神經(jīng)痛等。 穴位配伍:后溪主治手顫、肘臂疼痛; 穴位配伍:神門、內(nèi)關、大陵主治癔病。 少海穴用七星老斗'神爐'艾灸器施灸如下圖: 6、小腸經(jīng):小海穴 小海穴位的作用 ①肘臂疼痛、麻木; ②癲癇。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尺神經(jīng)疼痛麻木、癲癇、精神分裂癥、舞蹈病等。 穴位配伍:風池、大椎主治癲狂、癇證; 穴位配伍:曲池、臂膈主治肘臂疼痛。 7、肝經(jīng):曲泉穴 曲泉穴位的作用 ①小便不利、淋證、陽痿、遺精等泌尿生殖系疾患; ②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白帶、陰插等婦科病證; ③膝髕腫痛,下肢痿痹。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前列腺炎、膀胱炎、腎炎、陰道炎、子宮內(nèi)膜炎等。 穴位配伍:中極、陰陵泉主治小便不利; 穴位配伍:膝眼、梁丘、血海主治膝髕腫痛。 8、膽經(jīng):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位的作用 ①黃疸、口苦、呃逆、嘔吐、脅肋疼痛等肝膽病證; ②下肢痿痹、膝髕腫痛等下肢、膝關節(jié)疾患; ③肩痛。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膽囊炎、膽石癥、肝炎、坐骨神經(jīng)痛、下肢癱瘓、膝關節(jié)病變、肩關節(jié)周圍炎、肋間神經(jīng)痛、小兒舞蹈病等。 穴位配伍:支溝主治脅肋痛; 穴位配伍:日月主治膽囊炎; 穴位配伍:環(huán)跳、委中、懸鐘等主治下肢痿痹。 9、脾經(jīng):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位的作用 ①腹脹、腹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等脾不運化水濕病證; ②膝痛。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陰道炎、膝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疾患。 穴位配伍:足三里、上巨虛主治腹脹、腹瀉; 穴位配伍:中極、膀胱俞、三陰交主治小便不利。 10、胃經(jīng):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的作用 ①胃痛、嘔吐、噎膈、腹脹、腹瀉、痢疾、便秘等胃腸病證; ②下肢痿痹; ③心悸、失眠、癲狂等心腦病證; ④乳癰、腸癰等外科疾患; ⑤虛勞諸證,為強壯保健要穴。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胰腺炎、肝炎、消化不良、 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闌尾炎、休克、神經(jīng)性頭痛、高血壓、神經(jīng)衰弱、 精神分裂癥、動脈硬化、支氣管哮喘、白細胞減少癥、下肢癱瘓、坐骨神經(jīng)痛、膝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疾患。 穴位配伍:中脘、內(nèi)關主治胃脘痛; 穴位配伍:脾俞、氣海、腎俞主治虛證腹瀉; 穴位配伍:三陰交、神門治療心悸。 11、腎經(jīng):陰谷穴 陰谷穴位的作用 ①陽痿,疝氣、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小便難等泌尿生殖系疾患; ②膝股內(nèi)側(cè)痛。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泌尿系感染、陽痿、膝關節(jié)炎等。 穴位配伍:腎俞、八髎、關元主治陽痿; 穴位配伍:膝眼主治膝部腫痛。 12、膀胱經(jīng):委中穴 委中穴位的作用 ①腰脊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證; ②腹痛,急性吐瀉; ③遺尿,小便不利; ④丹毒。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中暑、腰背痛、急性腰扭傷等。 穴位配伍:腎俞、陽陵泉、腰陽關、志室、太溪主治腰痛; 穴位配伍:長強、次髎、上巨虛、承山主治便血。 |
|
來自: 新用戶51865673 > 《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