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梅蘭芳年輕的時候去拜師學戲,師傅說他生著一雙死魚眼睛,灰暗、呆滯。根本不是學戲的材料,拒不收留。 天資的欠缺沒有使梅蘭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奮。他餵鴿子,每天仰望長空,雙眼緊跟著飛翔的鴿子,窮追不舍;他養(yǎng)金魚,每天俯視水底,雙眼緊隨著遨游的金魚,尋蹤見影。 后來,梅蘭芳那雙眼睛變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閃閃生輝,脈脈含情,終於成了著名的京戲大師。 梅蘭芳先生即是那種“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典型代表。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是一個漢語成語,本意是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后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么疑難問題都能解決。 《莊子·漁父》中就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睗h·劉向《新序·雜事四》中則言:“熊渠子見其誠心,而金石為之開,況人心乎?” 圣人生而知之,“率性”,“至誠至性,從容中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喜怒哀樂未發(fā)之謂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對他們來說是很自然的事,他們隨時都能頓悟,保持良知上的常覺常照。對于學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人來說,則需要找到一個與自己修身水平匹配的方法來達到這個境界,比如以迂回的方式,“曲線”前進,這就是“其次致曲”。 曲做得好了,同樣能圓,老子即說過“曲則全”,一般人無法直接明誠、立地頓悟,那可以鴻漸于陸,可以漸修,著事上磨,到最后,依然能回歸到“率性”,“至誠至性,從容中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喜怒哀樂未發(fā)之謂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這個境界上來,殊途同歸罷了?!罢\則形,形則著,著則明”,即是孟子的“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自存道氣,自能德潤身,自有圣賢氣象。 比圣人次一等的賢人從日常事上磨煉,漸修,也能達到真誠的境界。做到了真誠,由內(nèi)在、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到達外形、整個的形體的蛻變,變成有道氣,就會逐漸有顯著的作用,就會萬事通明,就會己覺覺人,己成成物,就會有神通變化,就會感化,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能感化,化育萬物。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