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學中醫(yī) 讓更多人了解中醫(yī) 上焦篇 伏暑 講者:孫潔 編輯:東旭 【卷一 四十條】太陰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銀翹散去牛蒡子、元參、芥穗,加杏仁、石膏、黃芩主之;脈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脈虛大而芤者,仍用人參白虎法。 此邪在氣分而表虛之證也。 白虎法、白虎加人參法俱見前。(原書附于四一條下) 有汗,是表虛;舌白,是邪在氣分;口渴,是氣分大熱,耗傷津液的表現(xiàn)。 大汗不止,是表虛不固,暑迫汗出,不宜再用發(fā)散,所以在銀翹散去牛蒡、元參的基礎(chǔ)上,再去芥穗。 暑熱出于氣分,當清其熱,加石膏、黃芩苦辛甘寒,以除氣分之熱;加杏仁利肺,以宣肺化濕。 此方適于伏暑邪在氣分而表虛,暑熱不甚者。如暑熱太甚,津液大傷,但脈仍洪大者,則嫌其力弱,可用白虎湯大清氣分之熱,以救津液。如果脈失洪大,而見虛大兼芤,則是氣津大傷,用白虎加人參湯。 從本條所用諸方可知,伏暑雖是暑邪伏而后發(fā),但一旦受風寒所激而發(fā),則所伏暑邪外發(fā)為病,仍以暑邪為特點。初起兼風寒,故用辛涼平劑銀翹散;若氣分熱盛,則用白虎法,與暑濕之二二條所述類似。所不同者,伏暑病畢竟有正虛為基礎(chǔ),所以氣陰不耐久耗,暑熱一旦入血,就易成氣陰兩傷證,下條即有專論,可以互參。 點擊下方鏈接復習近三條《溫病條辨》條文: 內(nèi)經(jīng)是中醫(yī)最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但是它言辭古奧,學習者往往覺得比較難懂,讀了之后又很難直接用于臨床實踐。我的新書《一起讀內(nèi)經(jīng)》立足于臨床,用比較淺顯的文字解讀了《內(nèi)經(jīng)》重點條文。有解讀、有分析、有方藥、有醫(yī)案,還有名師作序,作者原聲音頻,希望可以幫到大家更好地學內(nèi)經(jīng),用內(nèi)經(jīng)?,F(xiàn)在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進入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有贊微店購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