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第一集 原文: 君子崇道焉。 譯文: 君子推崇道義。 釋評: 在封建官場,真正推崇道義的也許只有君子了。封建官場的博弈無處不在,而推崇道義之人卻不一定是最后的贏家。以道博弈是一種理想,君子常常會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道義本該堅守,封建官場的黑暗使人不自覺地發(fā)生著改變。只重博弈的結(jié)果,這不是君子的行為。 《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全集 2.《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第二集 原文:小人假道焉。 譯文:小人利用道義。 釋評:封建官場的爭斗向來是沒有固定規(guī)則的,小人可以利用一切,自不會放棄對道義的利用。有了冠冕堂皇的外衣,戰(zhàn)勝對手就多了一份把握。推崇道義要受道義的約束,利用道義卻無道義的牽制,這也是君子往往不敵小人的秘密所在。滿口仁義道德,這樣的人不一定良善。 《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全集 3.《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第三集 原文:上不自明。 譯文:上司不會自然賢明。 釋評:占據(jù)上位的封建當(dāng)權(quán)者并不是道義的天然代表,封建專制時代,當(dāng)權(quán)者把自己美化成道義的化身,這與事實不符。官場博弈的勝者有時全憑陰謀制勝,他們和賢明沒有半點干系。權(quán)力使當(dāng)權(quán)者的自我標(biāo)榜成為可能,而事實卻不是他們可以捂蓋的。自命賢明,其人多是殘暴之徒。 《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全集 4.《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第四集 原文:下不自穢。 譯文:下屬不會自然污濁。 釋評:封建專制時代,下屬不可侵奪上司的“光芒”,他們被淹沒在上司的光環(huán)之下,其人品也是被人為貶低了。道義的解釋權(quán)不該在上司的手里,如果官職的高低決定著道義的優(yōu)劣,那么就會掩去道義的真義。不合上司的心意,下屬做什么都是錯誤的,這是許多人遭禍的根源。 《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全集 5.《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第五集 原文:成不究失。 譯文:成功者無人追究其過失。 釋評:在封建官場,博弈不是以是非論輸贏,而是以成敗定結(jié)果。只要是成功了,戰(zhàn)勝了對手,道義就似乎掌握在成功者一邊。過失可以被忽略,功績可以無限制地被吹捧,這是勝利者獨有的榮耀。道義本不會偏袒任何人,成功者如不自省,自大自狂,好日 子就維持不了多久。 《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全集 6.《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第六集 面對失敗,有時比面對道義更加令人痛苦 原文:敗不論道也。 譯文:失敗者無人相信其道義。 釋評:在講究實惠的封建官場,單純占有道義是不能成事的。一時的失敗盡管不是道義的原因,但總會被扣上道義的“叛徒”,被人口誅筆伐。道義的作用是長遠的,勢利之人看不到這一點。面對失敗,有時比面對道義更加令人痛苦;面對現(xiàn)實,有時比面對未來更加令人迷茫。 《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全集 7.《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第七集 原文:智者惑于道。 譯文:有智慧的人受道義蠱惑。 釋評:在博弈中,有智慧的人多會積極參與,表現(xiàn)出十足的激情。對道義的關(guān)注是智者有別于常人的地方,他們可以不為名利所誘,卻不能不為道義所動。智慧解決不了道義問題,道義卻可令智慧顯得蒼白。再高明的手段也不如用道義來感召智者,這是駕馭智者最有效的方法。 《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全集 8.《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第八集 原文:愚者惑于惠。 譯文:愚笨的人受恩惠蠱惑。 釋評:在封建專制時代,人們對當(dāng)權(quán)者是缺乏信任的,當(dāng)權(quán)者空喊道義,人們自會以白眼相應(yīng)。善意是要發(fā)自內(nèi)心的,特別對封建當(dāng)權(quán)者,他們一天不停止玩弄“道義”的把戲,人們就一天不消除深深的疑慮。假冒道義之名的恩惠不可以接受,假借關(guān)愛之名的收買不可以應(yīng)允。 《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全集 9.《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第九集 原文:道無亡。 譯文:道義不會消亡。 釋評:道義有潛伏的時候,暗無天日的封建官場不會消滅道義,只會喚醒道義。難以接受的結(jié)果是一時的,道義的力量仍需人們倚重。在黑暗中最不能喪失的是對光明的信仰,在無道中最為可貴的是對道義的堅守。博弈是長期的,過程是曲折的,抗?fàn)幒妥孕乓劝г古c焦慮更有意義。 《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全集 10.《官弈經(jīng)》之《道弈卷》第五集 原文:罪無遁矣。 譯文:罪惡不會隱去。 釋評:真相是任何人也抹不掉的,極力美化自己的封建當(dāng)權(quán)者,他們雖用心多多,但皆不能如愿。道義可以被一時歪曲,卻不可以為尊者諱,道義的鋒芒愈久愈利。以道義的名義而作惡,其罪最大;以欺騙的手段而脫罪,其人最愚。強權(quán)當(dāng)有盡時,公道自在人心,罪惡終被清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