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嵩山少林寺的老照片 該寺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縣,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因其名曰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元宏為安頓來朝傳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賞,賜田千頃,水碾一具,并稱少林僧人為僧兵,從此,少林寺名揚天下,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至唐宋年間,少林寺?lián)碛型恋?4000多畝,寺基540畝,樓臺殿閣5000余間,僧徒達2000多人。達摩開創(chuàng)的禪宗教派在唐朝興盛,是唐代佛教最大宗派。 1928年馮玉祥的部將石友三將少林寺焚毀,現(xiàn)在看到的幾乎都是重建的。以前的少林寺是個什么樣子,只能從一些遺存的老照片上看到。 1907年法國人愛德華.沙畹拍了一些照片: 1918年一個日本人拍了一組照片(這組照片原版收藏在日本京都達摩寺):
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禪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禪宗的祖庭,禪宗以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為要旨。在佛門眼中,參禪是正道,少林功夫傳人釋延芫曰:拳勇一類乃是末技,僧眾們不過是借練功習武達到收心斂性、屏慮入定的目的。同時也有強壯身體,益壽延年的效果。 下圖系上世紀70年代,波蘭紀實攝影師Tomasz Gudzowaty拍攝的一系列少林武僧修行練武的老照片。 少林寺建筑群主要包括三部分:常住院(即人們通稱的少林寺)、塔林、初祖庵。少林寺主體為常住院,中軸線建筑共7進,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第一進:山門,面闊3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門額懸康熙皇帝書題“少林寺”橫匾。山門內塑有彌勒佛和韋馱像,山門左右各建單間硬山掖門。進山門中為甬道,兩側有馬道,甬道邊立唐、宋、元、明、清各代古碑30余通。第二進:天王殿,此殿原為少林寺山門,初建于元,明、清多次整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少林寺大修時,在此殿前另建一山門,原門改稱天王殿。1986年重建。新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加前、后廊,重檐歇山綠色琉璃瓦頂。上下層屋檐之間,懸掛由楚圖南題的“天王殿”風字匾(又稱豎匾)。門前半圓月臺為原構,原址柱頂石,除個別崩裂外,均使用原有構件。殿內塑像內容、位置皆如舊制。殿前重塑了兩座高大的佛教金剛護法神像,殿后重塑了四大天王像,均栩栩如生。第三進:大雄寶殿位于少林寺常住院的中間位置,是全寺佛事活動的中心。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為重檐歇山頂建筑。1984年-1986年重建。殿內金柱下麒麟柱頂石、獅子柱頂石各一對,皆用整石雕刻而成,式樣與毀前相同。門匾“大雄寶殿”四字由趙樸初賜題。殿內供奉三世佛像,正中為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脅侍為文殊、普賢兩菩薩,他們合稱“華嚴三圣”。左側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又稱“大醫(yī)王師”,其脅侍為日光、月光兩菩薩;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脅侍為觀音、大勢至兩菩薩,他們合稱西方三圣。佛像端莊肅穆、耐人尋味。其兩側新塑菩提達摩像及緊那羅王像,具有明顯的少林寺文化特色,與其他寺院有所不同。東、西山墻邊的神臺上塑十八羅漢像,人物形象生動,姿態(tài)各異,表現(xiàn)出不同的人物性格。殿前月臺及邊沿的石柱基本為原物。正面垂帶欄桿下端放抱鼓石處,用一龍一虎代替了抱鼓石,形式罕見,雕工精致,是寺內重要石刻作品之一。大雄寶殿左右兩廂自南而北為鐘樓(左)、鼓樓(右)。鼓樓位于少林寺大雄寶殿西南側,與鐘樓對稱。原為轉輪藏閣。清代雍正十三年“藏閣”改為“鼓樓”。 鼓樓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歷時四年于大德四年(1300年)完工。樓上原貯藏經(jīng),后設輪式閱讀藏經(jīng)的轉輪,因名轉輪藏。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時置巨鼓于樓上,改名鼓樓,與鐘樓一起成為寺院“晨鐘暮鼓”的場所。1928年,少林寺鼓樓原殿被石友三焚毀。1996年重建鼓樓,由河南省古建研究所依1920年少林寺鼓樓老照片并參考明代碑刻上鐘樓的線刻圖,照原式重新設計建造。1998年工程完工,同時新制巨鼓一面懸于鼓樓上。鐘樓位于少林寺大雄寶殿東南側,創(chuàng)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1928年毀于兵火。今天的鐘樓是1994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鐘樓通高27.51米。內部為三層樓閣。鐘架為自地面單獨建立的木構體系,與鐘樓結構分開,撞鐘的震動不會影響樓閣。鐘架上懸掛新鑄銅鐘一口,是仿照原鐘樓內已毀的鐵鐘設計,高2米,口徑1.7米,重一萬三千斤。原鐵鐘鑄于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重一萬一千斤。原少林寺鐘樓內有明弘治元年(1488年)鑄造的地藏王菩薩鐵像一尊,高1.75米,身披袈裟,跏趺坐于寶裝蓮花座上。鐘樓被焚毀時,鐵像被損,經(jīng)過修復后,仍供奉在鐘樓一層佛臺上。還重建了緊那羅王殿(左)、六祖殿(右)、東西禪堂和僧院。六祖殿和西禪堂后為塔院,院內有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年建磚塔兩座。第四進為法堂(藏經(jīng)閣)。藏經(jīng)閣又名法堂,位于少林寺大雄寶殿之后的中軸線上,為高僧講經(jīng)說法和貯存佛經(jīng)典籍之所。少林寺藏經(jīng)閣現(xiàn)存《中華大藏經(jīng)》、《龍藏》、《大正藏》、《高麗藏》及其他典籍計數(shù)萬冊。據(jù)碑銘記載,此閣創(chuàng)建于元代至正(1341-1368年)年間。少林寺藏經(jīng)閣殿內原供達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經(jīng)在內的5000余卷佛經(jīng)圖籍等。1928年,該殿被石友三焚燒,殿內經(jīng)卷、武術書籍、達摩影石等俱被毀,僅存殿基及墻體石柱14根?,F(xiàn)藏經(jīng)閣是依據(jù)毀前資料,于1992至1993年間在原址上重新設計建造的。閣后地勢突起,形成高臺院落,為第五進方丈院,主室面闊5間, 硬山式建筑,匾題“方丈”2字。院東、西兩側各建硬山寮房5間。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與理事的地方。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歷游少林寺時即以方丈室為行宮,故又稱“龍庭”。該室初建年代約為明初,經(jīng)歷代維修,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遺物。今室內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時信徒贈送的雞血石“佛祖講法”浮雕,北壁內側置少林寺傳代世系譜。廓然堂又名官廳,《少林寺志》云“廓然堂舊在方丈東,南向。明巡撫蔡汝南建,沈荃題額,今廢”。今門額改題“靜中靜”,為少林寺二十九代方丈行正法師(1914-1987年)圓寂前久居之所。方丈室正西為方丈退居,坐北向南,面闊三間,出前廊,為硬山式建筑。方丈退居是離任后的方丈住所。退居室前有對聯(lián)“少室山下禪林靜,五乳峰前鐘磬悠。” 東寮與西寮,在方丈院東、西兩側,為方丈院的東、西廂房,各為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出前廊建筑,是常住執(zhí)事僧起居和處理佛事活動的場所。第六進為立雪亭,原名“初祖殿”,又稱達摩亭。相傳是禪宗二祖慧可向初祖達摩求法的地方。面闊3間、進深3間,單檐廡殿頂,石柱上有明代題字,殿內懸乾隆題“雪印心珠”橫匾,佛龕內供達摩銅像。東間有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銅鐘1口。立雪亭原是初祖殿東西兩側的亭子,兩亭子被毀后,移名于初祖殿。據(jù)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所立《少林住持泰公禪師之碑》載,初祖殿(即今立雪亭)最晚當建于元代初年。但從現(xiàn)存結構特點及殿內石柱題記可知,今殿當為明正德六年(1511年)前后籌建,正德七年(1512年)后建成,明、清兩代多有維修。立雪亭面闊三間(11.37米),進深三間(7.39米),通高8.829米。平而近方形,是寺內唯一的一座單檐廡殿式建筑。此殿雖小,但外形大方秀麗,具有較高的藝術性。立雪亭檐下用三踩單昂斗拱,平身科斗拱正背面、次間各用兩攢,側面各間均用一攢。南面明間裝四扇格扇門,左右為方窗。殿內懸有清乾隆皇帝御題“雪印心珠”橫匾。明間佛臺上置木雕佛龕,本尊供明正德年間造的銅鑄達摩坐像。銅像前六祖塑像為近年新塑。殿內東南隅有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鑄造的鐵鐘一口。此殿于1983年進行了維修。外壁原有碑刻,現(xiàn)已移于碑廊等處。第七進為千佛殿,又名毗盧殿,千佛殿是少林寺最后一進大殿,也是少林寺現(xiàn)存最大的佛殿。因殿內繪有大型壁畫五百羅漢而得名。殿內供毗盧佛,故又稱毗盧閣。千佛殿明末重建。佛龕中供明代鑄造的毗盧佛銅像。神龕后面北壁及東、西兩壁,繪“五百羅漢朝毗盧”大型壁畫:壁畫高七米五,長四十二米,面積約三百二十平方米。其規(guī)模之大為全國同類壁畫中所罕見。五百羅漢形貌奇特,分為35組,各表達一個故事,據(jù)說色彩數(shù)年一更。整個三層畫面采用重彩平涂法,朱黑和諧,勾勒粗勁有力。線條簡煉,筆法流暢。東壁是明代雕刻的阿彌陀佛玉石像。殿內陸面上有48個排列成深20厘米的陷坑,據(jù)說是少林武僧練拳習武的腳坑遺址。清代朝廷禁止民間習武,少林武僧只好選擇最隱蔽空曠的千佛殿習武。千佛殿東側的白衣殿,三面墻繪有少林拳譜壁畫,壁畫長約20米,很生動地表現(xiàn)少林寺和尚練拳習武的情景。面闊7間,硬山式建筑,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檐下懸掛“西方圣人”匾,殿內明間佛龕中有銅鑄毗盧像,東墻下供有明周王贈 漢白玉“南無阿彌陀佛”1尊,東、西、北三壁繪“五百羅漢朝毗盧”大型壁畫。殿內陸面上有48個武僧練功的站樁腳窩。大殿東廂為白衣殿,西廂為地藏殿。白衣殿(又名錘譜殿)面闊5間,硬山,出前廊,殿內佛龕中供銅鑄白衣菩薩像。北墻繪16組拳術對打觀武圖,南墻繪持械格斗圖,東墻被神龕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半部繪“ 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畫,南半部繪“緊那羅王御紅巾”壁畫。大殿東北和東南壁角繪文殊、普賢二菩薩像等壁畫,神龕兩側分別繪制降龍伏虎羅漢。地藏殿,建筑形式同白衣殿,殿內塑地藏王,北壁和南壁繪十地閻君畫像,西壁繪二十四孝圖。 塔林 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約300米的小山腳下,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現(xiàn)代磚石墓塔231座。這里是歷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F(xiàn)存唐朝至清朝歷代磚、石墓塔240余座。1996年,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塔類繁多,大小參差,高低不同,粗細不一,形式多樣、排列散亂,看似茂林,故稱為塔林。 初祖庵 初祖庵,位于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據(jù)少林寺1.3公里,是宋代人為紀念“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而營造的紀念建筑。因達摩常游化于嵩洛之間,修禪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靜坐,所以此庵又稱作“達摩面壁之庵”。宋代,初祖庵曾建有“面壁之塔”,塔毀額存。蔡京所書“面壁之塔”石額今存于寺內,另有古碑四十余通。1983年至1986年,初祖庵全面整修時,建圍墻二百余米,恢復了完整的院落?,F(xiàn)庵中建筑有山門、大殿、面壁亭、千佛閣等。 這是一組由外國游客拍攝的80年代的少林寺老照片 |
|
來自: 新用戶8287dExv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