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神異典第十九卷目錄 列星之神部匯考一 上古〈高辛氏一則〉 周〈總一則〉 秦〈始皇一則〉 漢〈高祖一則 成帝建始一則〉 后漢〈總一則 世祖建武一則〉 晉〈總一則 成帝咸和一則〉 梁〈總一則 武帝天監(jiān)二則〉 陳〈總一則 武帝永定一則〉 北魏〈太祖天興一則 又一則 高祖太和二則〉 北齊〈總一則 顯祖天保一則〉 北周〈總一則〉 隋〈高祖開皇一則〉 唐〈總一則 高祖武德一則 太宗貞觀一則 元宗開元二則 天寶一則 德宗貞元一則〉 宋〈真宗景德一則 大中祥符一則 天禧一則 仁宗皇祐三則 嘉祐一則 神宗元豐三則 哲宗元符一則 徽宗政和一則 高宗紹興一則 寧宗嘉泰一則〉 金〈總一則 章宗承安一則〉 元〈總一則 世祖至元二則 成宗元貞一則 大德一則 仁宗皇慶一則 延祐三則 英宗至治三則 泰定帝泰定四則 文宗天歷二則 至順一則〉 明〈太祖洪武三則〉 列星之神部匯考二 書經(jīng)〈虞書堯典〉 禮記〈禮運(yùn) 祭法〉 淮南子〈天文訓(xùn)〉 晉書〈天文志〉 列星之神部總論 圖書編〈歷代祭星辰風(fēng)師雨師總論〉 列星之神部藝文一 南郊享壽星賦 唐周鈴 祠靈星賦 闕名 列星之神部藝文二〈詩〉 織女贈(zèng)牽?! ×荷蚣s 代牽牛答織女 王筠 詠織女 劉潛 七夕賦詠成篇 唐許敬宗 三星行 韓愈 ??汀 ±钌屉[ 織女懷牽?! 〔芴?br> 明河篇 宋謝翱 七夕織女歌 方夔 觀孫太古周天二十八宿星君像圖 元吳萊 七夕詞 方積 陪何用中議祠星于天寶宮 馬祖常 織女 明王彝 河仙謠 張?zhí)?br> 游仙詩 前人 駕幸朝天宮祭星之作 李禎 列星之神部選句 列星之神部紀(jì)事 列星之神部外編 神異典第十九卷列星之神部匯考一上古高辛氏始有星辰之祀。按《史記·五帝本紀(jì)》不載。按《路史》:帝嚳高辛氏,以日至設(shè)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日月星辰。 周周制以實(shí)柴、圭璧祀星辰。孟冬則有司民之祀。按《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以實(shí)柴祀日月星辰。〈訂義〉星辰司次,十有二辰,二十有八星。 《典瑞》:圭璧以祀日月星辰。 〈訂義〉鄭鍔曰:日月星辰麗乎。天其用各主乎。一故用一圭,其體則托乎天。故以一圭而邸璧。 大司樂奏黃鐘,歌大呂,舞云門,以祀天神。 〈注〉天神謂:五帝及日月星辰。 《秋官》:小司寇,孟冬祀司民,獻(xiàn)民數(shù)于王,王拜受之。 〈訂義〉鄭鍔曰:軒轅之角有大民,小民之星。其神實(shí)主民。先王以為民之登耗,必有神主之。故每歲孟冬物成之時(shí),使司寇祀之。亦以刑者,所以馭民。而民之多寡,皆本于刑之繁省故也。 《冬官》:玉人之事,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 秦始皇二十六年,立星辰廟。按《史記·始皇本紀(jì)》不載。按《封禪書》:秦并天下,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二十八宿、風(fēng)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yán)、諸逑之屬,百有馀廟。于下邽有天神。灃、滈有昭明。〈按《始皇本紀(jì)》:秦并天下,在二十六年。〉 〈注〉索隱曰:漢書舊儀云祭參、辰于池陽谷口,夾道左右為壇也。爾雅祭星曰布,或曰諸布是祭星之處。樂彥引河圖云熒惑星散為昭明。 社、亳有壽星祠。 〈注〉索隱曰: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也。正義曰:角、亢在辰為壽星。三月之時(shí),萬物始生建,于春氣布養(yǎng),各盡其性,不罹災(zāi)夭,故壽。 漢高祖六年,始祠靈星。按《史記》、《漢書·高祖本紀(jì)》俱不載。按《史記·封禪書》:漢王二年,立黑帝祠。后四歲,立蚩尤祠。其后二歲,或曰周興而邑邰,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于是高祖制詔御史:其令郡國(guó)縣立靈星祠,常以歲時(shí)祠以牛。 〈注〉張晏曰:龍星左角曰天田,則農(nóng)祥也,晨見而祭。正義曰:漢舊儀云:五年,修復(fù)周家舊祠,祀后稷于東南,為民祈農(nóng)報(bào)厥功。夏則龍星見而始雩。龍星左角為天田,右角為大庭。天田為司馬,教人種百谷為稷。靈者,神也。辰之神為靈星,故以壬辰日祠靈星于東南,金勝木為土相也。廟記云:靈星祠在長(zhǎng)安城東十里。 成帝建始元年,罷舊祠,存諸星辰祠。 按《漢書·成帝本紀(jì)》:建始元年,罷甘泉汾陰祠。按《郊祀志》:成帝初即位,丞相衡、御史大夫譚奏罷。雍舊祠二百三所,唯山川諸星十五所為應(yīng)禮云。 后漢后漢以仲秋,祀老人星。季秋,祀心星。按《后漢書·禮儀志》:仲秋之月,祀老人星于國(guó)都南郊老人廟。季秋之月,祠心星于城南壇心星廟。 世祖建武二年,初制圓壇,定諸星神位。 按《后漢書·世祖本紀(jì)》不載。按《祭祀志》:建武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陽城南七里。為圓壇。中營(yíng)四門,門五十四神。分營(yíng)四門,門百八神。皆背營(yíng)內(nèi)鄉(xiāng)。背中營(yíng)神,五星也,及中宮宿五官神之屬也。背外營(yíng)神,二十八宿外宮星之屬也。 晉晉祀老人星及心星,仍漢舊制。按《通典》:晉以仲秋月,祀老人星于國(guó)都南郊,老人星廟。季秋祀心星于南郊,壇心星廟。 成帝咸和八年,祀五星、二十八宿及諸星于南郊。 按《晉書·成帝本紀(jì)》不載。按《禮志》:成帝咸和八年正月,立北郊,天郊則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斗、三臺(tái)、司命、軒轅、太一、天一、太微、勾陳、北極、老人,神也。 梁梁制以五星、二十八宿及諸星俱從祀南郊。按《隋書·禮儀志》:梁南郊太一、天一、五星、二十八宿、太微、軒轅、文昌、北斗、三臺(tái)、老人星,皆從祀。其二十八宿等座有坎,馀皆平地。器以陶匏,席用槁秸。 武帝天監(jiān)十一年,敕祀諸星悉停為坎。 按《梁書·武帝本紀(jì)》不載。按《禮儀志》:天監(jiān)十一年,帝曰:《禮》云:祭日于壇,祭月于坎,并是別祭,不關(guān)在郊,故得各從陰陽而立壇坎。兆于南郊,就陽之義,居于北郊,就陰之義。既云就陽,義與陰異,星與月異,禮不為坎。八座奏請(qǐng)二十八宿等座,悉停為坎。 天監(jiān)十七年,以十二辰從祀南郊。 按《梁書·武帝本紀(jì)》不載。按《禮儀志》:天監(jiān)十七年。帝以郊祀有二十八宿而無十二辰,于義闕然。于是南郊始除五帝祀,加十二辰座,與二十八宿各于其方而為壇。 陳陳制祠老人星、天皇大帝諸星于太中署。按《隋書·禮儀志》:陳制令太中署,以二月八日,于署庭中以太牢祠老人星,兼祠天皇大帝、太一、日月、五星、鉤陳、北極、三臺(tái)、二十八宿、大人星、子孫星,都四十六座。其儀本之齊制。 武帝永定二年,除十二辰座。 按《陳書·武帝本紀(jì)》不載。按《隋書·禮儀志》云云。 北魏太祖天興二年,定郊?jí)浅綇撵胫弧?br>按《魏書·太祖本紀(jì)》不載。按《禮志》:天興二年正月,帝親祀上帝于南郊,為壇。天位在其上。五星、二十八宿、天一、太一、北斗、司中、司命、司祿、司民在中壝內(nèi),各因其方。太祖 年,立星神。 按《魏書·太祖本紀(jì)》不載。按《禮志》:太祖立星神,一歲一祭,常以十二月,用馬薦各一,牛豕各二,雞一。太祖初,有兩彗星見,劉后使占者占之,曰:祈之則當(dāng)掃定天下。后從之,故立其祀。又立〈闕二字〉神十二,歲一祭,常以十一月,各用牛一、雞三。 高祖太和三年,禱星于北苑。 按《魏書·高祖本紀(jì)》不載。按《禮志》:太和三年,上祈于北苑,又禱星于苑中。 太和十五年,詔罷城北星神祠。 按《魏書·高祖本紀(jì)》不載。按《禮志》:太和十五年,詔曰:先恒有水火之神,及城北星神。今圓丘之下,既祭風(fēng)伯、雨師、司中、司命,明堂祭門、戶、井、灶、中霤,每神皆有。此四十神計(jì)不須立,悉可罷之。 北齊后齊以星辰從祀圓丘,五郊各以其方配之。按《隋書·禮儀志》:后齊制圓丘,五星、北斗、二十八宿、司中、司命、司人、司祿于下丘,為眾星之位,遷于內(nèi)壝之中。用蒼牲。司空獻(xiàn)五星、二十八宿,太常丞已下薦眾星。〈又〉后齊五郊?jí)浅健⑵咚薷饔谄浞脚浣级胫?。其星辰為壇,崇五尺,方二丈。其禮頗同南郊。冢宰亞獻(xiàn),宗伯終獻(xiàn),禮畢。 顯祖天保八年,詔嚴(yán)祀星之儀。 按《北齊書·顯祖本紀(jì)》:天保八年八月庚辰,詔雩、禖、風(fēng)、雨、司民、司祿、靈星、雜祀,果餅酒脯。當(dāng)務(wù)盡誠(chéng)敬,義同如在。 北周后周內(nèi)官、中官、外官諸星并從祀圓丘。按《隋書·禮儀志》:后周圓丘內(nèi)官、中官、外官、眾星,并從祀。其用牲之制。五星、十二辰、四望、五官,各以其方色。 隋高祖開皇元年,定星辰從祀圓丘之位。其迎氣之祭,亦以星辰從祀。按《隋書·高祖本紀(jì)》不載。按《禮儀志》:高祖受命,欲新制度。乃命國(guó)子祭酒辛彥之議定祀典。為圓丘于國(guó)之南。五方上帝、日月、五星、內(nèi)官四十二座、次官一百三十六座、外官一百一十一座、眾星三百六十座,并皆從祀。上帝、日月在丘之第二等,北斗五星、十二辰、河漢、內(nèi)官在丘第三等,二十八宿、中官在丘第四等,外官在內(nèi)壝之內(nèi),眾星在內(nèi)壝之外。其牲,五帝、日月用方色犢各一,五星以下用羊豕各九。又星辰、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及諸星等為小祀。又天子每以四立之日及季夏,各于其方,迎其帝而祭之。梁、陳、后齊及隋,制度相循。并以五官、三辰、七宿于其方從祀焉。 唐唐制圓丘及蠟祭,并以星辰從祀。按《唐書·禮樂志》: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圓丘。天皇大帝、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帝座,并差在行位前。馀內(nèi)官諸座及五星、十二辰、河漢四十九座,在第二等十有二陛之間。中官、市垣、帝座、七公、日星、帝席、大角、攝提、太微、五帝、太子、明堂、軒轅、三臺(tái)、五車、諸王、月星、織女、建星、天紀(jì)十七座及二十八宿,差在前列。其馀中官一百四十二座皆在第三等十二陛之間。外官一百五在內(nèi)壝之內(nèi),眾星三百六十在內(nèi)壝之外。又蠟祭百神,五星、十二次、二十八宿各在其方之壇。又以著尊二實(shí)醴齊,以祀內(nèi)官。以犧尊二實(shí)盎齊,以祀中官。以象尊二實(shí)醍齊,以祀外官。以壺尊二實(shí)青酒,以祀眾星。 高祖武德 年,定內(nèi)官、中官、外官及眾星從祀之位。按《唐書·高祖本紀(jì)》不載。按《舊唐書·禮儀志》:武德初, 定令:每歲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圓丘,內(nèi)官、中官、外官,并皆從祀。五星以下內(nèi)官五十五座,在壇之第三等;二十八宿以下中官一百三十五座,在壇之第四等;外官一十二座,在壇下外壝之內(nèi);眾星三百六十座,在外壝之外。其牲,內(nèi)官以下羊豕各九。 太宗貞觀 年,定靈星及司中、司命、司人、司祿之祀。按《唐書·太宗本紀(jì)》不載。按《舊唐書·禮儀志》:貞觀之 制,立秋后辰,祀靈星于國(guó)城東南;立冬后亥,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祿于國(guó)城西北。各用羊一,籩、豆各二,簠、簋各一。 元宗開元二十年,開元禮成,以星辰為中祀。司中、司命、諸星為小祀。 按《唐書·元宗本紀(jì)》不載。按《舊唐書·禮儀志》:起居舍人王仲丘撰《大唐開元禮》。二十年九月,頒所司行用。以星辰為中祀,司中、司命諸星之屬為小祀。 開元二十四年初,置壽星壇,祭老人星及角亢等七宿。 按《唐書·元宗本紀(jì)》不載。按《冊(cè)府元龜》:開元二十四年七月庚子,有上封事者言:月令云八月,日月會(huì)于壽星,居列宿之長(zhǎng),五者土之?dāng)?shù),以生為大臣竊,以壽者圣人之長(zhǎng)也。土者皇家之德也,陛下首出壽星之次,旅于土德之?dāng)?shù)示五運(yùn)。開元之期萬壽無疆之應(yīng),伏請(qǐng)兩京各改一殿,以萬壽為名,至千秋節(jié)會(huì)百僚于此殿,如受元之禮,每至八月社日,配壽祠至于大社壇享之。詔曰:德莫大于生成,福莫先于壽考,茍有所主得無犯之,今有上事者言:仲秋日月會(huì)于壽星,以為朕生于是月,欲以配社而祭,于義不倫,且壽星角亢也。既為列宿之長(zhǎng),復(fù)有福壽之名,豈惟朕躬獨(dú)享。其應(yīng)天下萬姓,寧不是懷蓋。秦時(shí)已有壽星祠,亦云舊矣,宜令所司特置壽星壇,當(dāng)以千秋節(jié)日修其祀典。申敕壽星壇,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著之常式。 天寶三載,詔升諸星為中祀。 按《唐書·元宗本紀(jì)》不載。按《冊(cè)府元龜》:天寶三載三月戊寅,詔曰:祭之為典,以陳至敬,名或不正是相奪倫,況社稷孚佑百代蒙其福。日月照臨,五星葉其紀(jì)兆,庶允殖下土式瞻,既超言:象之外須,極尊嚴(yán)之禮,列為中祀,頗紊大猷。自今已后,社稷及日月、五星并升為大祀,仍以四時(shí)致祭,諸星升為中祀,庶昭報(bào)之誠(chéng),格于上下欽崇之稱,合于典則。 德宗貞元六年春二月甲申,復(fù)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祿及靈星。 按《唐書·德宗本紀(jì)》不載。按《冊(cè)府元龜》云云。 宋真宗景德三年,更定郊祀星辰之位。又定壽星之祀。按《宋史·真宗本紀(jì)》不載。按《禮志》:景德三年,鹵簿使王欽若言:漢以五帝為天神之佐,今在第一龕;天皇大帝在第二龕,與六甲、岳瀆之類接席;帝座,天市之尊,今與二十八宿、積薪、騰蛇、杵臼之類同在第三龕。卑主尊臣,甚未便也。若以北極、帝坐本非天帝,蓋是天帝所居,則北極在第二,帝座在第三,亦高下未等。又太微之次少左右執(zhí)法,子星之次少孫星,望令司天監(jiān)參驗(yàn)。乃詔禮儀使、太常禮院、司天監(jiān)檢定之。禮儀使趙安仁言:按《開寶通禮》,元?dú)鈴V大則稱昊天,據(jù)遠(yuǎn)視之蒼然,則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于帝,托之于天,故稱上帝。天皇大帝即北辰耀魄寶也,自是星中之尊。《易》曰: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又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蓋明辰象非天,草木非地,是則天以蒼冥為體,不入星辰之列。又《郊祀錄》:壇第二等祀天皇大帝、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帝坐,差在行位前,馀內(nèi)官諸位及五星、十二辰、河漢,都四十九坐,俱在十二陛之間。唐建中間,司天冬官正郭獻(xiàn)之奏:天皇、北極、天一、太一,準(zhǔn)《天寶敕》并合升第一等。貞元二年親郊,以太常議,詔復(fù)從《開元禮》,仍為定制。《郊祀錄》又云:壇第三等有中宮、天市垣、帝坐等十七坐,并在前。《開元禮義羅》云:帝有五坐,一在紫微宮,一在大角,一在太微宮,一在心,一在天市垣。即帝坐者非直指天帝也。又得判司天監(jiān)史序狀: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微勾陳中,其神曰耀魄寶,即天皇是星,五帝乃天帝也。北極五星在紫微垣內(nèi),居中一星曰北辰,第一主月為太子,第二主日為帝王,第三為庶子,第四為嫡子,第五為天子之樞,蓋北辰所主非一,又非常坐之比。太微垣十星有左右執(zhí)法、上將、次將之名,不可備陳,故總名太微垣。《星經(jīng)》舊載孫星,而《壇圖》止有子星,辨其尊卑,不可同位。竊惟《壇圖》舊制,悉有明據(jù),天神定位,難以躋升,望依《星經(jīng)》,悉以舊禮為定。欽若復(fù)言:舊史《天文志》并云:北極,北辰最尊者。又勾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鄭元注《周禮》謂:禮天者,冬至祭天皇于北極也。后魏孝文禋六宗,亦升天皇五帝上。按晉《天文志》:帝坐光而潤(rùn),則天子吉,威令行。既名帝坐,則為天子所占,列于下位,未見其可。又安仁議,以子、孫二星不可同位。陛下方洽高禖之慶,以廣維城之基,茍因前代闕文,便為得禮,實(shí)恐圣朝茂典,尤未適中。詔天皇、北極特升第一龕,又設(shè)孫星于子星位次,帝坐如故。欽若又言:帝坐止三,紫微、太微者已列第二等,唯天市一坐在第三等。按《晉志》,大角及心中星但云天王坐,實(shí)與帝坐不類。詔特升第二龕。舊郊丘,神位板皆有司颋署,命欽若改造之。又是年,詔定壽星之祀。太常禮院言:按《月令》:八月,命有司享壽星于南郊。《注》云:秋分日,祭壽星于南郊。壽星,南極老人星也。《爾雅》云:壽星,角、亢也。《注》云:數(shù)起角、亢,列宿之長(zhǎng),故云壽星。唐開元中,特置壽星壇,常以千秋節(jié)日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請(qǐng)用祀靈星小祠禮,其壇亦如靈星壇制,筑于南郊,以秋分日祭之。 按《文獻(xiàn)通考》:知樞密事王欽若言:壽星之祀,肇自開元,伏以陛下光闡鴻猷,并秩群祀,而蕭薌之祭獨(dú)略此祠,縉紳之談皆謂缺典,加以周伯星出實(shí),居角亢之間,天監(jiān)垂休,禮罔不荅。伏望特詔禮官俾崇祀事,庶百祥之允,集介萬福以無疆。詔:有司詳定,請(qǐng)以秋分日饗壽星及角亢七宿為壇,南郊高三尺,周八步四尺四。陛下壝其祭器祀禮、咸以靈星為準(zhǔn),奏可。 大中祥符二年,祀周伯星。 按《宋史·真宗本紀(jì)》不載。按《禮志》:大中祥符二年,翰林天文邢中和言:景德中,周伯星出亢宿下。按《天文志》,角、亢為太山之根,果符上封之應(yīng)。望于親郊日特置周伯星位于亢、宿間。詔禮官與司天監(jiān)定議,且言:周伯星出氐三度,然氐、亢相去不遠(yuǎn),并鄭分。兗州,壽星之次,宜如中和奏,設(shè)位氐宿之間,以為永式。 天禧四年,增祀天河內(nèi)諸星。 按《宋史·真宗本紀(jì)》不載。按《禮志》:天禧四年,從靈臺(tái)郎皇甫融請(qǐng),凡修河致祭,增龍神及尾宿、天江、天記、天社等諸星在天河內(nèi)者,凡五十位。 仁宗皇祐二年,定明堂從祀星辰之?dāng)?shù),如圓丘制。 按《宋史·仁宗本紀(jì)》不載。按《禮志》:皇祐二年,詔:今祀明堂諸神,悉如圓丘從祀之?dāng)?shù)。天皇大帝、北極,大尊各二,在殿上神坐左。籩豆,數(shù)用中祠。五官,數(shù)用小祠。內(nèi)官,象尊各二,在堂左右。中官,壺尊各二,在丹墀、龍墀上。外官,概尊各二,眾星,散尊各二,在東西廂神坐左右。北極以上槁秸加褥,五官、五星以下筦不加褥,五官白幣,內(nèi)官以下,幣從方色。禮生引分獻(xiàn)官奉幣,祝史、齋郎助奠,乃進(jìn)熟。北極饌,升自東階;天皇大帝饌,升自西階;內(nèi)中官、五官、外官、五星諸饌,隨便升設(shè)。亞獻(xiàn)將升,禮官分引獻(xiàn)官俱詣罍洗,各由其階酌獻(xiàn)天皇、北極,下及左右夾廡、丹墀、龍墀、庭中五官、東西廂外官眾星坐。禮畢。 皇祐四年,詔祭河兼祠天河內(nèi)十七星。 按《宋史·仁宗本紀(jì)》不載。按《禮志》:皇祐四年,以靈臺(tái)郎王大明言,汴口祭河,兼祠箕、斗、奎,與東井、天津、天江、咸池、積水、天淵、天潢、水位、水府、四瀆、九坎、天船、王良、羅堰等十七星在天河內(nèi)者。 按《文獻(xiàn)通考》:靈臺(tái)郎王大明言:按《占書》,主河江淮濟(jì)溝渠溉灌之事,十九星汴口祭河。瀆七位而不及星,司天監(jiān)定:亢池主渡水,往來送迎之事。北河為胡門;北戒南河為越門;南戒主西河,掌水土功事。皆不主江淮。濟(jì)箕斗奎三星,顓主津?yàn)^大明所遺,請(qǐng)與東井、天津、天江、咸池、積水、天淵、天潢、水位、水府、四瀆、九坎、天船、王良、羅堰等十七星在天河內(nèi)者。當(dāng)祠二月,詔汴口祭河兼祠十七星。 皇祐 年,定靈星壽星及七宿壇位,俎豆之制。按《宋史·仁宗本紀(jì)》不載。按《禮志》:慶歷以立秋后辰日祀靈星,其壇東西丈三尺,南北丈二尺,壽星壇方丈八尺。皇祐定如唐制,二壇皆周八步四尺。其享禮,籩八,豆八,在神位前左右,重三行。俎二,在籩、豆外,簠、簋一,在二俎間。象尊二,在壇上東南隅,北向西上。七宿位各設(shè)籩一,豆一,在神位前左右。俎一,在籩、豆外,中設(shè)簠、簋一,在俎豆左右。爵一,在神位正前。壺尊二,在神位右。光祿實(shí)以法酒。 嘉祐元年,定以星辰從祀五帝之制。 按《宋史·仁宗本紀(jì)》不載。按《禮志》:嘉祐元年,以集賢校理丁諷言,立春祀青帝,以帝太昊氏配,勾芒氏、歲星、三辰、七宿從祀。 〈注〉勾芒位壇下卯階之南,歲星、析木、大火、壽星位壇下子階之東,西上。角、亢、氐、房、心、尾、箕宿,位于壇下子階之西,東上。 立夏祀赤帝,以帝神農(nóng)氏配,祝融氏、熒惑、三辰、七宿從祀。 〈注〉祝融位壇下卯階之南,熒惑、鶉首、鶉火、鶉尾位子階之東,西上。井、鬼、柳、星、張、翼、軫宿,位于壇下子階之西,東上。 季夏祀黃帝,以黃帝氏配,后土、鎮(zhèn)星從祀。 〈注〉后土位壇下卯階之南,鎮(zhèn)星位壇下子階之東。 立秋祀白帝,以帝少昊氏配,蓐收、太白、三辰、七宿從祀。 〈注〉蓐收位壇下卯階之南,太白、大梁、降婁、實(shí)沈位壇下子階之東,西上。奎、婁、胃、昴、畢、觜、參宿,位于子階之西,東上。 立冬祀黑帝,以帝高陽氏配,元冥、辰星、三辰、七宿從祀。 〈注〉元冥位壇下卯階之南,辰星、娵訾、元枵、星紀(jì)位子階之東,西上。斗、牛、女、虛、危、室、璧宿,位子階之西,東上。 神宗元豐元年,詔定郊?jí)瘡撵胫T星位制。 按《宋史·神宗本紀(jì)》不載。按《禮志》:元豐元年二月,詔內(nèi)壝之外,眾星位周環(huán),每二步植一杙,繚以青繩,以為限域。既而詳定奉祀禮文所言:《周官》外祀皆有兆域,后世因之,稍增其制。國(guó)朝郊?jí)溲婆f,雖儀注具載圓丘三壝,每壝二十五步,而有司乃以青繩代內(nèi)壝,誠(chéng)不足以等神位、序祀事、嚴(yán)內(nèi)外之限也。伏請(qǐng)除去青繩,為三壝之制。從之。 元豐四年,祀壽星,罷東方七宿祀。 按《宋史·神宗本紀(jì)》不載。按《禮志》:元豐中,禮文所言:時(shí)令秋冬,享壽星于南郊。熙寧祀儀:于壇上設(shè)壽星一位,南向。又于壇下卯陛之南設(shè)角、亢、氐、房、心、尾、箕七位,東向。按《爾雅》所謂壽星角、亢,非此所謂秋分所享壽星也。今于壇下設(shè)角、亢位,以氐、房、心、尾、箕同祀,尤為無名。又按晉《天文志》: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極,常以秋分之旦見于丙,春分之夕沒于丁,見則治平,主壽昌,常以秋分候之南郊。后漢于國(guó)都南郊立老人星廟,常以仲秋祀之,則壽星謂老人矣。請(qǐng)依后漢,于壇上設(shè)壽星一位,南向,祀老人星。其壇下七宿位不宜復(fù)設(shè)。〈按《文獻(xiàn)通考》作元豐四年?!?/span> 元豐 年,以司民從司中、司命、司祿之祀。 按《宋史·神宗本紀(jì)》不載。按《禮志》:元豐詳定向請(qǐng)兆司中、司命、司祿于南郊,仍依熙寧儀,以司民從司中、司命、司祿之位。 哲宗元符元年,諸星始皆用香幣。 按《宋史·哲宗本紀(jì)》不載。按《禮志》:元符元年,左司員外郎曾旼言:周人以氣臭事神,近世易之以香。按何佟之議,以為南郊、明堂用沉香,本天之質(zhì),陽所宜也;北郊用上和香,以地于人親,宜加雜馥。今令文北極天皇而下皆用濕香,至于眾星之位,香不復(fù)設(shè),恐于義未盡。于是每陛各設(shè)香。又言:先儒以為實(shí)柴所祀者無玉,槱燎所祀者無幣。今太常令式,眾星皆不用幣,蓋出于此。然考《典瑞》、《玉人》之官,皆曰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則實(shí)柴所祀非無玉矣。槱燎無幣,恐或未然。至是遂命眾星隨其方色用幣。 徽宗政和三年,定星辰從祀之儀,及壽星司民之祀。按《宋史·徽宗本紀(jì)》:政和三年四月庚戌,班《五禮新儀》?!“?span>《禮志》:政和三年,議禮局上《五禮新儀》:皇帝祀昊 天上帝,天皇大帝、五帝、大明、夜明、北極九位于第一龕;北斗、太一、帝坐、五帝內(nèi)坐、五星、十二辰、河漢等內(nèi)官神位五十有四于第二龕;二十八宿等中官神位百五十有九于第三龕;外官神位一百有六于內(nèi)壝之內(nèi);眾星三百有六十于內(nèi)壝之外。第一龕席以槁秸,馀以筦席,皆內(nèi)向。又壽星壇改定:壇高三尺,東西袤丈三尺,南北袤丈二尺,四出陛,一壝,二十五步。初,乾興祀靈星,值屠牲有禁,乃屠于城外。至是,敕有司:凡祭祀牲牢,無避禁日,著為令。又政和之制,司中、司命、司民、司祿為四壇,各廣三十五步,同壝。 高宗紹興七年,命祀壽星。 按《宋史·高宗本紀(jì)》:紹興七年五月壬申,命禮官舉熒惑、壽星之祀。 按《文獻(xiàn)通考》:紹興七年,太常博士黃積言:立春后丑日,祀風(fēng)師;立夏后申日,祀雨師雷神;秋分日,饗壽星;立夏日,祀熒惑。從之。壽星禮料用籩一、鹿脯豆一、鹿臡著尊一,實(shí)以法酒。 寧宗嘉泰二年九月己丑,詔:南郊加太子、庶子星、宋星。 按《宋史·寧宗本紀(jì)》云云。 金金制以天皇大帝、北極從祀。郊?jí)谝坏龋瑑?nèi)官第二等,中官第三等,外官及眾星在內(nèi)壝之內(nèi)外。按《金史·禮志》:郊?jí)旎蚀蟮邸⒈睒O神座于壇上第一等,席皆槁秸,內(nèi)官五十四座于壇第二等,中官一百五十有八座于壇上第三等,外官一百六座于內(nèi)壝之內(nèi),眾星三百六十座在內(nèi)壝之外,席皆以筦。神座版各設(shè)于座首。天皇大帝、北極,皆左八籩、右八豆,登在籩豆間,簠一簋一在登前,爵坫一在神座前。內(nèi)官五十四座,每座籩二、豆二、簠一、簋一、俎一、爵坫一。中官一百五十八座,及內(nèi)壝內(nèi)外官一百六十座,內(nèi)壝外眾星三百六十座,每位籩二、豆二、簠一、簋一、俎一、爵一。第一等每位太尊二、著尊二、皆有坫。第二等每陛山尊二,第一等每位蜃尊二,內(nèi)壝內(nèi)外每辰概尊二,皆加勺。自第二等以下皆用匏爵,先洗拭訖,置于尊所,其尊所皆在神位之左。天皇大帝以元圭璧進(jìn)熟。天皇大帝、北極,皆羊豕之體。 章宗承安元年,始命天皇大帝、北極用玉,并用犢。 按《金史·章宗本紀(jì)》不載。按《禮志》:承安元年,將郊,禮官言:近代郊,自第二等升天皇大帝、北極于第一等,前八位舊各有禮玉燔玉,而此二位尚無之。按《周禮典瑞》云:以圭璧祀日月星辰。近代禮九宮貴神、大火星位,猶用《周禮》之說。其天皇大帝、北極二位,固宜用禮神之玉及燔玉也。上命俱用真玉。省臣又奏:前時(shí)郊,天、地、配位各用一犢,天皇大帝、北極皆大祀,亦當(dāng)用犢。從之。 元元制以星辰從祀圓壇,各從其位。按《元史·祭祀志》:從祀圓壇,第一等。北極位丑,天皇大帝位戌,用神位版,丹質(zhì)黃書。神席綾褥座各隨其方色,籍皆以槁秸。第二等內(nèi)官位五十有四。鉤星、天柱、元枵、天廚、柱史位于子,其數(shù)五;女史、星紀(jì)、御女位于丑,其數(shù)三;自子至丑,神位皆西上。帝座、歲星、大理、河漢、析木、尚書位于寅,帝座居前行,其數(shù)六,南上。陰德、大火、天槍、元戈、天床位于卯,其數(shù)五,北上。太陽守、相星、壽星、輔星、三師位于辰,其數(shù)五,南上。天一、太一、內(nèi)廚、熒惑、鶉尾、勢(shì)星、天理位于巳,天一、太一居前行,其數(shù)七,西上。北斗、天牢、三公、鶉火、文昌、內(nèi)階位于午,北斗居前行,其數(shù)六;填星、鶉首、四輔位于未,其數(shù)三;自午至未,皆東上。太白、實(shí)沈位于申,其數(shù)二,北上。八谷、大梁、杠星、華蓋位于酉,其數(shù)四;五帝內(nèi)座、降婁、六甲、傳舍位于戌,五帝內(nèi)座居前行,其數(shù)四;自酉至戌,皆南上。紫微垣、辰星、娵訾、鉤陳位于亥,其數(shù)四,東上。神席藉以筦席,內(nèi)壝外諸神位皆同。第三等中官百五十八位。虛宿、牛宿、織女、人星、司命、司非、司危、司祿、天津、離珠、羅堰、天桴、奚仲、左旗、河鼓、右旗位于子,虛宿、女宿、牛宿、織女居前行,其數(shù)十有七;月星、建星、斗宿、箕宿、天雞、輦道、漸臺(tái)、敗瓜、扶筐、匏瓜、天弁、天棓、帛度、屠肆、宗星、宗人、宗正位于丑,月星、建星、斗宿、箕宿居前行,其數(shù)十有七;自子至丑,皆西上。日星、心宿、天紀(jì)、尾宿、罰星、東咸、列肆、天市垣、斛星、斗星、車肆、天江、宦星、市樓、候星、女床、天籥位于寅,日星、心宿、天紀(jì)、尾宿居前行,其數(shù)十有七,南上。房宿、七公、氐宿、帝席、大角、亢宿、貫索、鍵閉、鉤鈐、西咸、天乳、招搖、梗河、亢池、周鼎位于卯,房宿、七公、氐宿、帝席、大角、亢宿居前行,其數(shù)十有五,北上。太子星、太微垣、軫宿、角宿、攝提、常陳、幸臣、謁者、三公、九卿、五內(nèi)諸侯、郎位、郎將、進(jìn)賢、平道、天田位于辰,太子星、太微垣、軫宿、角宿、攝提居前行,其數(shù)十有六,南上。張宿、翼宿、明堂、四帝座、黃帝座、長(zhǎng)垣、少微、靈臺(tái)、虎賁、從官、內(nèi)屏位于巳,張宿、翼宿、明堂居前行,其數(shù)十有一,西上。軒轅、七星、三臺(tái)、柳宿、內(nèi)平、太尊、積薪、積水、北河位于午,軒轅、七星、三臺(tái)、柳宿居前行,其數(shù)九;鬼宿、井宿、參宿、天尊、五諸侯、鉞星、座旗、司怪、天關(guān)位于未,鬼宿、井宿、參宿居前行,其數(shù)九;自午至未,皆東上。畢宿、五車、諸王、觜宿、天船、天街、礪石、天高、三柱、天潢、咸池位于申,畢宿、五車、諸王、觜宿居前行,其數(shù)十有一,北上。月宿、昴宿、胃宿、積水、天讒、卷舌、天河、積尸、太陵、左更、天大將軍、軍南門位于酉,月宿、昴宿、胃宿居前行,其數(shù)十有二;婁宿、奎宿、壁宿、右更、附路、閣道、王良、策星、天廄、土公、云雨、霹靂位于戌,婁宿、壁宿居前行,其數(shù)十有二;自酉至戌,皆南上。危宿、室宿、車府、墳?zāi)埂⑻摿?、蓋屋、臼星、杵星、土公吏、造父、離宮、雷電、騰蛇位于亥,危宿、室宿居前行,其數(shù)十有三,東上。內(nèi)壝內(nèi)外官一百六位。天壘城、離瑜、代星、齊星、周星、晉星、韓星、秦星、魏星、燕星、楚星、鄭星位于子,其數(shù)十有二;鉞星、趙星、九坎、天田、狗國(guó)、天淵、狗星、鱉星、農(nóng)丈人、杵星、糠星位于丑,其數(shù)十有一;自子至丑,皆西上。車騎將軍、天輻、從官、積卒、神宮、傅說、龜星、魚星位于寅,其數(shù)八,南上。陣車、車騎、騎官、頡頏、拆威、陽門、五柱、天門、衡星、庫樓位于卯,其數(shù)十,北上。土司空、長(zhǎng)沙、青丘、南門、平星位于辰,其數(shù)五,南上。酒旗、天廟、東甌、器府、軍門、左右轄位于巳,其數(shù)六,西上。天相、天稷、爟星、天記、外廚、天狗、南河位于午,其數(shù)七;天社、矢星、水位、闕丘、狼星、弧星、老人星、四瀆、野雞、軍市、水府、孫星、子星位于未,其數(shù)十有三;自午至未,皆東上。天節(jié)、九州殊口、附耳、參旗、九斿、玉井、軍井、屏星、伐星、天廁、天矢、丈人位于申,其數(shù)十有二,北上。天園、天陰、天廩、天苑、天囷、芻槁、天庾、天倉、鈇锧、天溷位于酉,其數(shù)十;外屏、土司空、八魁、羽林位于戌,其數(shù)四;自酉至戌,皆南上??扌?、泣星、天錢、天綱、北落師門、敗臼、斧鉞、壘壁陣位于亥,其數(shù)八,東上。內(nèi)壝外眾星三百六十位,每辰神位三十自第二等以下,神位版皆丹質(zhì)黃書。內(nèi)官、中官、外官則各題其星名;內(nèi)壝外三百六十位,惟題曰眾星位。凡從祀位皆內(nèi)向,十二次微左旋,子居子陛東,午居午陛西,卯居卯陛南,酉居酉陛北。 世祖至元五年十二月,敕二分、二至及圣誕節(jié)日,祭星于司天臺(tái)。 按《元史·世祖本紀(jì)》云云。 至元三十一年四月,成宗即位。五月庚申,祭紫微星于云仙臺(tái)。 按《元史·成宗本紀(jì)》云云。 成宗元貞元年,祭星于司天臺(tái)。 按《元史·成宗本紀(jì)》:元貞元年十二月庚子朔,遣集賢院使阿里渾撤里等祭星于司天臺(tái)。 大德九年八月,祭星于司天臺(tái)。 按《元史·成宗本紀(jì)》:大德九年八月己卯,命太常卿丑間、昭文館大學(xué)士靳德進(jìn)祭星于司天臺(tái)。 仁宗皇慶二年夏四月甲子,禜星于司天臺(tái)。 按《元史·仁宗本紀(jì)》云云。 延祐五年,禜星于司天臺(tái)。 按《元史·仁宗本紀(jì)》:延祐五年五月戊辰,遣平章政事王毅禜星于司天臺(tái)三晝夜。 延祐六午春正月戊寅,禜星于司天臺(tái)。二月丁亥,改禜星于回回司天臺(tái)。九月壬辰,禜星于回回司天臺(tái)。按《元史·仁宗本紀(jì)》云云。 按《續(xù)文獻(xiàn)通考》:元祀儀皆禮官所擬,而定于中書。日星始祭于司天臺(tái),而回回司天臺(tái)遂以禜星為職事。延祐七年三月,英宗即位。八月戊申,禜星于司天監(jiān)。十二月乙丑,禜星于回回司天監(jiān)四十晝夜。 按《元史·英宗本紀(jì)》云云。 英宗至治元年六月丁卯,禜星于司天臺(tái)。 按《元史·英宗本紀(jì)》云云。 至治二年五月戊子,禜星于五臺(tái)山。按《元史·英宗本紀(jì)》云云。 至治三年九月,泰定帝即位。十一月己卯,禜星于司天監(jiān)。十二月壬申,禜星于司天監(jiān)。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jì)》云云。 泰定帝泰定元年五月癸丑,命司天監(jiān)禜星。七月丙午,禜星于上都司天監(jiān)。十一月甲午,禜星于回回司天監(jiān)。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jì)》云云。 泰定二年二月丁酉,禜星于回回司天監(jiān)。七月甲寅,禜星于上都司天監(jiān)。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jì)》云云。 泰定三年三月壬子,禜星于司天監(jiān)。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jì)》云云。 泰定四年夏四月乙未,禜星于回回司天臺(tái)。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jì)》云云。 文宗天歷元年九月丁丑,命司天監(jiān)禜星。辛巳,命司天監(jiān)禜星。 按《元史·文宗本紀(jì)》云云。 天歷二年五月己未,命司天監(jiān)禜星。八月甲辰,命司天監(jiān)及回回司天監(jiān)禜星。 按《元史·文宗本紀(jì)》云云。 至順元年秋七月壬子,命西僧禜星。 按《元史·文宗本紀(jì)》云云。 明太祖洪武元年,定司中、司命、司人、司祿之祀。按《大政紀(jì)》:洪武元年十二月乙酉,太常寺奏:擬立冬后亥日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祿如唐制。立壇于城南從之。 洪武三年,以星辰附祭于月壇。 按《大政紀(jì)》云云。 洪武四年,定親祀星辰之儀。 按《大政紀(jì)》:洪武四年正月,詔親祭星辰,用皮弁服陪。祭官各服本品,梁冠祭服。九月乙亥,詔親祀星辰齋。三日降香齋一日,著為令。 列星之神部匯考二《書經(jīng)》《虞書·堯典》日中星鳥。〈蔡注〉星鳥南方,朱鳥七宿,唐一行推以鶉火為春分。昏之中星也。〈大全〉永嘉鄭氏曰:二十八宿,環(huán)列四方,隨天而西轉(zhuǎn)。角、亢、氐、房、心、尾、箕、東方宿也。斗牛、女虛、危室、壁北方宿也。奎婁、胃昴、畢觜、參西方宿也。井鬼、柳星張翼軫南方宿也。 日永星火。 〈蔡注〉星火,東方蒼龍。七宿火謂大火,夏至昏之。中星也。 宵中星虛。 〈蔡注〉星虛北方,元武七宿之虛星。秋分昏之,中星也。 日短星昴。 〈蔡注〉星昴西方,白虎七宿之昴宿,冬至昏之,中星也。 《禮記》《禮運(yùn)》禮行于郊,而百神受職焉。〈注〉百神列宿也,〈疏〉百神天之群,神也。玉郊天備禮。則星辰不忒,故云受職。 《祭法》幽宗,祭星也。〈注〉宗當(dāng)為禜,幽禜亦謂星壇也。星以昏始見,禜之。言營(yíng)也。《春秋傳》曰: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fēng)雨之不時(shí)于時(shí)乎。禜之。〈陳注〉幽以言:其隱而小也。揚(yáng)子曰: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故祭星之所則,謂之幽宗。焉宗之為,言尊也。《書》曰:禋于六宗。《詩》曰:靡神不宗,無所不用其尊之謂也。 《淮南子》《天文訓(xùn)》天神之貴者,莫貴于青龍。《晉書》《天文志》北極五星,鉤陳六星,皆在紫宮中。北極,北辰最尊者也。鉤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寶,主御群靈,執(zhí)萬神圖。天一星在紫宮門右星南,天帝之神也,主戰(zhàn)斗,知人吉兇者也。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諸侯府也。其外蕃,九卿也。一曰太微為衡。衡,主平也。又為天庭,理法平辭,監(jiān)升授德,列宿受符,諸神考節(jié),舒情稽疑也。黃帝坐在太微中,含樞紐之神也。四帝星夾黃帝坐,東方蒼帝,靈威仰之神也;南方赤帝,赤熛怒之神也;西方白帝,白招矩之神也;北方黑帝,葉光紀(jì)之神也。軒轅十七星。軒轅,黃帝之神,黃龍之體也;后妃之主,士職也。一曰東陵,一曰權(quán)星,主雷雨之神。列星之神部總論《圖書編》《歷代祭星辰風(fēng)師雨師總論》按《周禮》:以實(shí)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fēng)師雨師,小司寇孟冬祀司民、司祿而獻(xiàn)民數(shù)。谷數(shù)周制。仲秋祭靈星于國(guó)之東南,月令。立秋后丑日,祭風(fēng)師于國(guó)城東北。立夏后申日,祀雨師于國(guó)城西南。秋分日享壽星于西南國(guó),立冬后亥日祀司中、司命、司民、司祿于國(guó)城西北。又祭法曰、幽宗、祭星也。此皆見于經(jīng)傳者。如此然,史遷蓋,難乎。其言之也。若經(jīng)傳所言風(fēng)師、雨師、司中、司命、司民、司祿彼固。謂:各有神主之,而祭焉。巳非夏商簡(jiǎn)略,忠質(zhì)之事矣。而彼時(shí)注家顧,各以星當(dāng)之何耶。蓋星宿之名,多出于緯書,而先后鄭之說。又自相牴,牾固未可據(jù)。以為信也。此楊氏所以一歸。于天與,氣數(shù)謂四司之神,如司、春司夏之類,不無見矣。彼信謬忌之。奏而奉神君。以受畫法信嘉慶之。言而置九壇,以祭貴神。至有請(qǐng)隨貴神飛棋之,方以定祭位者。吾不知何說也,雖然為民請(qǐng)福。無文咸秩寧有過,立非執(zhí)一隅推數(shù),于回復(fù)候神,于恍惚因方弭沴,隨氣考祥則亦國(guó)家所不廢也。由斯以言,則非以民。故而以徼福,若所謂天子心,獨(dú)喜其事秘者誠(chéng)矯誣也哉。列星之神部藝文一《南郊享壽星賦》唐·周鈴玉露初降,金風(fēng)正秋,有壽星之發(fā)彩。出離方而若浮。太史于是奏:時(shí)令贊天休。謂三光之丕顯蓋。萬乘之勤,修天子,乃命有司灌郁鬯,登靈壇以蕆事敬。南極而延望,當(dāng)其氛霧、寢煙、霞曠徇大象之昭回。見孤光之寥亮,月來歲往常居,赤帝之前,目擊心祈空仰碧霄之上。所欲精誠(chéng)斯感肸,蚃潛交矚神靈兮,心馳箕斗奠椒漿兮,酌滿陶匏事異乞言:殊養(yǎng)老于東序。祭惟合禮同祀,月于西郊時(shí)也。陰陽正位,晝夜平分思薦祉于人壽,遂大享乎。天文則知秩天宗,用郊祀斯祭也。象在角亢,壇當(dāng)戊己月皎皎。而清漢波流,夜蕭蕭而白榆。風(fēng)起齋心常潔蘋蘩之薦。已申壽域光開龜蒙之年可俟。祀事既道之南?;秀辟夤馀R。俎豆依稀兮氣動(dòng)煙嵐。由是見星躔之不爽,知君德之相參。彼牛女迢遞以增思參。商隱見而差失,處圓靈兮徒炳煥。于敬授兮未為貞吉。曷若我冠眾星,而稱老當(dāng)三秋。而迥出既有補(bǔ)。于乾坤詎。廢書于時(shí)日。是宜執(zhí)犧,象展雞彝召馮相。而司歷命祝史以陳辭,如此則所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祠靈星賦》〈以工奏云漢祈彼嘉谷為韻〉闕名祀有典兮,惟敬天垂象兮。在崇奉靈星之德,祈戩谷是豐。乃命宗伯詔:樂工徵舊典于祝史。答:嘉貺于元穹以夫靈者,降休祐星者燭宇宙。況出應(yīng)天田見彰農(nóng)候足,使野夫致享祠官,敬授禮而有異,豈雩禜之同。登樂則必倫。乃絲簧之并奏,于是驗(yàn)星紀(jì)稽。帝文睹農(nóng)祥之晨,正彰土膏之脈,分奠玉杯于青帝,用潔牲于白云。乃啟云壇爰登玉瓚,拜天貺之,昭彰見星光之照,爛列黍稷而馨感明靈。奏:和樂而聲聞霄漢,瞻彼太極載乎。紫微神之至兮,云映曖靈之降兮,日揚(yáng)飛列,綴兆于峻舞徵歌,頌于絲衣禮。成文兮樂終,變神胥樂兮,儼將歸雕豆玉觴。自殊器于宗祀,青圭紺席,乃葉禮于禳祈懿夫。高祖建始福祿,奚委禮用太牢名。存漢氏皇家,復(fù)位樂器是備異。晉皇之配饗因南郊而道弛,禮容盛兮在今時(shí)。祀豐兮邁彼。且夫與眾祈禱,曷不稱嗟溥天之惠。罔不休嘉,豈比夫賈生吊屈。空祀三閭之水,漢皇幸蜀虛禱萬里之沙者哉。是知我禮,有肅苾祀,不黷告農(nóng),可以勸躬耕祀圣。可以勵(lì)浮俗,固宜不害三時(shí)方成,九谷然后睹觀澤之禮,承屆天之福,庶憑之而多祐,睹秋成于西陸。列星之神部藝文二〈詩〉《織女贈(zèng)牽?!?/span>梁·沈約紅籹與明鏡,二物本相親。用持施點(diǎn)畫,不照離居人。往秋雖一照,一照復(fù)還塵。塵生不復(fù)拂,蓬首對(duì)河津。冬夜寒如此,寧遽道陽春。初商忽云至,暫得奉衣巾。施衿已成故,每聚忽如新。《代牽牛答織女》王筠新知與生別,繇來儻相值。如何〈一作豈如〉寸心中,一宵懷兩事。歡娛未繾綣,倏忽成離異。終日遙相望,秪益生愁思。猶想今春悲,尚有故年淚。忽遇長(zhǎng)河轉(zhuǎn),獨(dú)喜涼飆至。奔精翊鳳軫,纖阿警龍轡。《詠織女》劉潛金鈿已照曜,白日未蹉跎。欲待黃昏后,含嬌渡淺河。《七夕賦詠成篇》唐·許敬宗一年抱怨嗟長(zhǎng)別,七夕含態(tài)始言歸。飄飄羅襪光天步,灼灼新籹鑒月輝。情催巧笑開星靨,不惜呈露解云衣。所嘆卻隨更漏盡,掩泣還弄昨宵機(jī)。《三星行》韓愈三星,斗、牛、箕也。愈自憫其生多訾毀如此。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奮其角,箕張其口。牛不見服箱,斗不挹酒漿?;?dú)有神靈,無時(shí)停簸揚(yáng)。無善名已聞,無惡聲已歡。名聲相乘除,得少失有馀。三星各在天,什伍東西陳。嗟汝牛與斗,汝獨(dú)不能神。 《??汀?/span>李商隱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罷織一相聞。只應(yīng)不憚牽牛妒,聊用支機(jī)石贈(zèng)君。《織女懷牽?!?/span>曹唐北斗佳人雙淚流,眼穿腸斷為牽牛。封題錦字凝新恨〈一作思〉,拋擲金梭織〈一作結(jié)〉舊愁。桂樹三春煙〈一作天云〉漠漠,銀河一水夜〈一作帶冰〉悠悠。欲將心向〈一作就〉仙郎說,借問榆花早晚秋。《明河篇》宋·謝翱牽牛夜入明河道,淚滴相思作秋草。婺女城頭玩明月,星君冢上無啼鳥。天寒露凈沾衣巾,明河倏化為白云。云飛蜿蜿秋在水,石壓槎頭海煙起。《七夕織女歌》方夔牛郎咫尺隔天河,鵲橋散后離恨多。今夕不知復(fù)何夕,遙看新月橫金波。拋梭擲纴愁零亂,彩鳳飄飄度霄漢。重來指點(diǎn)昔游處,香奩寶篋蟲絲滿。一年一度承君顏,相別相逢比夢(mèng)間。舊愁未了新愁起,已見紅日銜青山。當(dāng)初謾道仙家別,日遠(yuǎn)月長(zhǎng)不相接。不似人間夫與妻,百歲光陰長(zhǎng)會(huì)合。《觀孫太古周天二十八宿星君像圖》元吳萊大圜杳何極,鰲柱屹不傾。日月光最耀,眾星奔縱橫。周天二十八,錯(cuò)粲各有名?;脑諏徹氏螅卫蕣Z目睛。東垣青龍崛,西圉白虎獰。翾飛鳥隼狀,偃伏龜蛇精。紫宮自然拱,銀漢無復(fù)聲。五行所經(jīng)緯,甘石知性情。上界足官府,神人居穆清。韡曄逞幻怪,顤顟振鏗轟。跳踉鬼腳捷,舑舕獸面赪。裳衣牙裸襲,角鬣紛披鬇。豈其太白變,嬉戲類亞嬰?;蛘邿苫髣?dòng),威怒流欃槍。照臨多芒角,躔次在縮贏。揣摩過人料,綵繪匪世程。伊誰駕一氣,得以導(dǎo)九坑。想像陵倒景,觀游撫層城。虛空何宮宇,蒼莽孰節(jié)旌。毋寧秉筆際,溘此埃風(fēng)征。凡夫本狹見,四顧惟寰瀛。夜叉冰澨呀,羅剎炎徼瞠。鮫女買綃出,狗夫銜著爭(zhēng)。祗疑列宿質(zhì),卻混殊方氓。山神對(duì)我博,刻石華山陘。海神勒我畫,浪卷滄海鯨。天神詎可識(shí),萬古欺聾盲。星占世有職,畫史吾奚評(píng)。 《七夕詞》方積織女女有夫,牛郎郎有妻。可惜不相守,夜夜河?xùn)|望河西。一歲才一會(huì),會(huì)合一何稀。吾聞河西有田郎可犁,云中織錦女有機(jī),胡不一耕一織長(zhǎng)相隨?長(zhǎng)相隨,無別離。《陪何用中議祠星于天寶宮》馬祖常教命司諸席,元辰集醮筵。星君符介壽,歲紀(jì)輯安躔。炬燄天無夜,熏焚樹有煙。音如緱嶺上,拜似竹宮前。蕊笈祥延世,飆輪儼御仙。日馀青煒接,宿耀罽壇連。象緯昭重潤(rùn),齋明祝大年。步虛垂佩響,奠幣織文鮮。誠(chéng)感將馨祀,神娛樂鼓淵。蕃釐歸帝胄,孚祐播農(nóng)田。《織女》明·王彝紅蓮小朵金塘秋,水上弓鞋新月鉤。碧日無光靈鵲死,文星墜地銀云起。陰股森寒聞唾壺,神衣繂縩機(jī)聲里。曲曲湖波艷神眼,十八虛鬟神自綰。寶奩掩月裊蛛絲,天促神歸神不歸。《河仙謠》張?zhí)?/h3>銀河迢迢界秋昊,碧沙兩岸生瑤草。冰輪半浸練影寒,兔杵聲乾桂花老。錦雞宮對(duì)烏鵲橋,鸞車輾云天女嬌。河西郎君雙髻小,牽牛耕煙種蘭苕。翠帔仙裙笑相遇,星羅斗帳秾香護(hù)。嬴女吹簫慶合歡,羿姬獨(dú)宿啼清露。天上恩情惟此夕,求巧女兒那刺促。踆烏不管經(jīng)年思,須臾入上扶桑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