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簡介【方名】十棗湯 【方劑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大棗 10枚; 【用法】上三味等分(個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nèi)藥末; 強人服一錢匕,羸(弱)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約晨起日出)服。 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 很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應(yīng)用本方應(yīng)區(qū)別形體強壯、羸弱以定藥量,并以“平旦”服用為佳,即晨起服用; 因本方為峻下之劑,可下二便,晨起服藥則不至于擾亂患者正常休息節(jié)律。 【方解】方中芫花,甘遂,大戟:三味藥均為峻下逐水藥。 取大棗十枚----意在制約峻藥之烈,并兼有養(yǎng)正功效。
二、典籍條文及解讀1、《傷寒論〉第152條:“太陽中風(fēng),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p> 2、馮世綸教授注解:太陽中風(fēng),下利、嘔逆乃表里合病之屬; 其人漐漐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而惡寒為桂枝湯證; 服桂枝湯表解而不惡寒,但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為水 飲盤踞心胸不去,故謂此表解里未和也。宜以十棗湯主之。 3、《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1條:“脈沉而弦者,懸飲內(nèi)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4、《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3條:“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p> 5、馮世綸教授注解:第21條所述“病懸飲者”,飲留于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 脈沉主里飲,弦主痛,宜十棗湯主之; 第33條指的是:宿有支飲的患者,咳嗽胸中痛者,雖至百日或一歲若不卒死,即宜十棗湯主之。 6、筆者按:十棗湯是逐飲峻劑,主懸飲、支飲。 馮世綸教授認為:本方的辨證要點為:咳而胸悶脅痛、心下痞硬滿、脈沉弦。 胡希恕老:常用本方治療胸水、腹水(實證腹水),尤其是胸水療效更為明顯。 胡老在應(yīng)用本方時,常不按照原方后的煎服法------胡老的經(jīng)驗是:大棗常用250-500g,煎煮時先煮大棗,將大棗煮至稀爛,把棗皮和棗核挑出棄之;內(nèi)芫花、甘遂、大戟各9g(用湯劑而非粉劑);上火再煮少時,去滓;令患者喝棗湯,吃棗肉。 方中芫花、甘遂、大戟雖有毒性,但同時用大量大棗,于人無傷。 服用本方應(yīng)注意:切忌一次給予大量,應(yīng)以小劑量多次服用;開始瀉下后則停藥不服。 胡老用此方----治療胸水、肝炎腹水、頑固性腹水、難治性腹水常能獲得滿意的療效。 三、胡希恕先生驗案患者:胡某,男,84歲,1983年9月5日初診。 證見:咳嗽、咯血二月;經(jīng)X線胸片,斷層確診為左下肺癌。近1周來胸悶脅痛,呼吸困難,不能平臥,面目及雙下肢重度浮腫,經(jīng)X線胸片證實,左側(cè)胸腔大量積液,右側(cè)胸腔少量積液。于左胸腔抽出血性胸水500毫升,癥狀不見緩解,小便少,大便干,苔白膩,脈弦滑。 辯證:證系痰飲停滯, 治方:與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各10克,大棗500克 制用:a 先煮大棗,煮爛,去皮核;b 內(nèi)芫花、甘遂、大戟,上火再煮二開,去滓, c 每服1小匙,每半小時服1次。 進程:服至4次時,大便連泄10余次,小便也連續(xù)不斷,停止服藥。 第二天浮腫全消,能平臥入睡。 4個月后死于腦癌轉(zhuǎn)移,胸水、浮腫卻未見復(fù)發(fā)。 |
|